□李 紅
把握本土資源全面融入世博
□李 紅
初次接到上海世博會報道任務,是2007年8月。接受這個報道持續時間長、社會各界參與度極高的世博盛會報道任務,筆者短暫地欣喜過后,很快便陷入一片迷茫。因為采訪的第一槍,打響的將是“長三角”十六城市命題戰役,戰場設在還處于一片荒蕪的上海世博會園區。對于每一名參與報道的長三角城市臺記者來說,世博會是個未知的全新領域,采訪地點又設在陌生的大上海,主辦方安排給大家兩天的采訪路線是相同的,而命題作文中還要求各路記者各顯神通,爭取報道出新意,并將對這次報道進行創優評比。
如何才能在報道中打響這第一槍?第一要務便是對自己進行掃盲。我們通過網絡、圖書、刊物等渠道,大量翻閱歷屆世博會資料,并多次走訪請教了時任寧波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寧波大活動辦主任張松才等專家。經過一系列準備,我們逐漸明確了自己的世博會報道思路:“預熱世博會,主要做好內外宣傳。”所謂內,便是把上海世博會的意義、規劃商機等信息帶回來,引導寧波老百姓積極參與世博會。所謂外,就是通過對接世博會,宣傳寧波,吸引更多世博會游客、客商就近來寧波,讓寧波人也共同分享世博會蛋糕。主題思路明確了之后,我們便開始了為期近三年之久的世博會采訪、主持等一系列采訪報道工作。
由于當時的世博會園區才剛剛動工建設,第一次活動主辦方安排的采訪內容又多是總體構想、規劃設計、歷屆世博會成果介紹等內容,而這些新聞中央電視臺、東方電視臺等一些上星臺早已經在輪番轟炸了。要想把這些老題材做出新花樣,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于是,在做好世博會知識普及的同時,我們把視線瞄準了世博會給寧波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而這也正契合了寧波實施“全面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戰略,利用地緣優勢,共同探討服務世博會,對接世博會,當好東道主。
然而,怎樣尋找世博會寧波元素,對我們來說同樣是大海撈針,挑戰重重。俗話說:出門靠朋友。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的寧波同鄉陳先進副局長、上海寧波同鄉會會長、上海電視臺專題部主任等人給了我們大力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的信息面廣了,渠道暢通了,報道也豐滿起來。
在這次“長三角”十六城市聯合報道的《長三角與世博會》命題作文中,我們的報道分為走近世博會、感受世博會、融入世博會、服務世博會、接軌世博會五個篇章,總時長十五分鐘,居十六城市之冠。報道從企業、會展、旅游等幾方面入手,挖掘出如宏潤集團、華滕生態園林等企業,以及國內最早進行會展本科人才培養的浙江萬里學院,這些都是寧波最先參與上海世博會的標桿示范單位。為深化系列報道的效應,擴大宣傳面,我們還在電視臺網站開通“與紅姐一起關注《長三角與世博會》專欄”,與觀眾展開互動,強化報道效果,以帶動該時段《看看看》節目收視率的提升。這些努力最終得到了回報,這次的系列報道在“‘長三角’與世博會”大型采訪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在隨后的世博會倒計時400天、世博會倒計時一周年、世博寧波宣傳周等一系列“長三角”十六城市聯合報道世博會活動,以及每一次寧波滕頭館建設進展報道,我們都始終貫穿這一思路,把上海世博會的最新進展、最新看點帶回來,把寧波人逐步融入大上海,參與世博會的信息帶回來,帶動更多的人參與世博會。
當全世界的目光關注上海世博會之時,也同樣是地方臺對外宣傳的良機。日常,我們深入挖掘寧波與世博會有關的內容,寧波滕頭館參選城市最佳實踐案例、寧波滕頭館開工建設、寧波世博會禮儀之星評選等報道,不僅在寧波本地播出,還通過通聯部源源不斷地發往各大媒體,二十余篇報道在中央、省級媒體播出,擴大了寧波影響。
在“長三角”十六城市聯合報道的長期合作中,我們充分利用好每一次機會推介寧波。世博會寧波宣傳周便是一次絕佳機會。為期一周的宣傳活動使眾多媒體的目光聚焦寧波,我們在做好宣傳周開幕式、“我們大家的世博”圖片展、“我的城市、我的世博”全民參與世博會互動征集等活動報道的同時,充分利用東方衛視推出的世博會節目平臺,播出專題《天一生水 活力寧波》。在《看東方》欄目“寧波美食”板塊,筆者和東方衛視主持人周彤用一周時間,每天向世界各地的觀眾介紹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寧波特色菜。而寧波和上海并機直播中的重頭戲“魅力東方迎世博”,首次實現了象山、滕頭、寧波老外灘等多地連線直播。筆者作為上海連線部分的主持人,著重介紹了寧波與上海的淵源、上海世博園現狀、上海市民眼中的寧波等方面。感受著靈活機動的編排,實現異地主持與整體活動互動交融的魅力;感受著周密順暢的銜接,帶給人三小時直播仍讓人意猶未盡的酣暢,也看到了大家抓住這一宣傳機會,一絲不茍地對待世博會宣傳的嚴謹態度。
世博會報道受時間跨度長,異地采訪多,異地電視信號及時傳輸相對復雜,參與報道的記者人數控制緊等因素的影響,對參與世博會報道的記者來說困難不少。但正是在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豐富了我們的新聞采訪經驗。
上海世博會從1999年中國政府宣布申辦到2010年順利開幕,前后經歷了十年。即使從2007年寧波電視臺第一次有組織地正式參與報道,至今也有三年之久。這些年,世博會報道相對穩定的專人專線,確保了記者對上海世博會這一報道領域的相對熟悉程度。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報道時根據世博會預熱的不同階段,分別從不同側重點展開了系列報道。例如:2007年,根據世博會預熱前期需要吸引更多眼球了解世博會,參與世博會,我們推出的是側重宣傳世博會亮點和寧波各界可以從哪些方面參與世博會的 “走近世博會”系列報道;2008年,世博會場館已現雛形,門票開始銷售,我們推出的是“探營世博會”系列。對于每次報道收集到的人員信息、相關文字資料、視頻素材等我們也分類歸檔收集整理,并開通博客專欄逐一記錄,使世博會報道更具有系統性。
異地采訪不允許記者有半點偷懶和疏忽。電視新聞需要用鏡頭說話,如果我們在上海采訪過程中遺漏了任何一個環節,回來都很難彌補。于是,在出發前我們根據確定的基本報道主題,先粗擬大綱,聯系此行需要采訪的對象,合理安排行程,提高異地采訪效率。比如,“長三角”十六城市聯合報道在建的世博園區時,我們邀請寧波相關參建企業宏潤集團負責人也來到世博園區。有了前期電話、網絡視頻的良好溝通,使我們對采訪對象、采訪內容早已心中有數。于是,我們只是利用了午間休息的短暫間隙,便在世博園區寧波企業參建現場迅速完成了對該企業的采訪工作。另外,我們也非常注重和各個相關部門及媒體建立良好關系,加強合作。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上海世博會寧波接軌辦的信息相對通暢,我們便積極與他們溝通,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媒體合作上,我們熱情地陪同來寧波進行世博會采訪的外地記者,對外宣傳寧波;到了上海,當我們遇到需要上海全景鏡頭、采訪證沒能及時辦下來等問題,也都有上海電視臺同仁積極幫助解決,有效保證了異地采訪的順利完成。
異地采訪中,我們還充分利用了現代通訊傳輸手段。前期溝通,我們大量利用了QQ視頻功能。通過視頻對話,既促進了解,減少與被采訪者之間的陌生感,便于后期采訪拍攝,又節省了開支。上海世博會倒計時1周年,由于要參與上海方面的直播彩排,我們沒有時間傳輸視頻資料,便在彩排間隙通過電話連線,把在上海的所見所聞發回寧波,保證了第一時間第一現場。
內外交融,預熱世博,報道世博。近三年的世博會報道時光轉瞬即逝,它帶給我們全方位的鍛煉。據不完全統計,上海世博會期間寧波入境游客同比增長25%,外地長線團隊增幅明顯,寧波赴上海世博會游客達100萬人以上,另外還有大量寧波企業在世博會上分得一杯羹。這都讓我們看到了世博會報道帶來的實實在在效益。
寧波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