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禾豐 李 艷
在我國,新聞輿論監督某種程度上是黨政權力的延伸或對這種權力的補充。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以文件、會議、黨內工作條例等形式對新聞輿論監督做出了相關規定和要求。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意見》的通知,為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有力的政治保障。作為輿論監督主體的新聞媒體,既要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又要認清當前的形勢,深刻認識加強和發揮新聞輿論監督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意義,發揮好反腐倡廉輿論監督的作用。
新聞輿論監督對揭露社會腐敗、倡導公平與正義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新聞輿論監督的威力很大,它是反腐倡廉的利刃,讓腐敗分子聞風喪膽。新聞輿論監督實質上是一種群眾監督。近年來,我國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覆蓋面廣、輻射力強的優勢,以多種形式向社會廣泛宣傳黨中央反腐敗斗爭的指導思想、政策方針和有關部署,開設有關專欄專題,如“曝光臺”“以案說紀專欄”“反腐倡廉專頁”等,公布反腐敗斗爭的階段性成果,配合大案要案的查處,對典型案件進行公開曝光和深刻剖析;針對群眾中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認識問題,答疑解惑,進行正面引導。這些做法,進一步強化了新聞輿論監督,大大增強了廣大群眾對反腐敗斗爭的信心和參與反腐敗斗爭的熱情。
近年來,我們黨大力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新聞輿論監督的地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也是無法替代的。2004年黨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條例明文規定:“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應當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聽取意見,推動和改進工作。”該文件的出臺,為新聞輿論監督領導干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近些年,圍繞新聞輿論監督工作引發了一些爭議,其中部分原因是報道對象對媒體揭露的事實有不同看法。因此,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監督工作,必須做到實事求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必須標本兼治,懲防并舉,強化思想教育,完善監督機制。加強法制和制度建設,才能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新聞媒體要注意從“黨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結合點上尋找突破口,使新聞輿論監督成為推進反腐倡廉的主渠道。當前,新聞輿論監督要突出五個重點:一是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督。揭露和批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貪贓枉法等行為,推進依法治國;二是加強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反映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工作的希望和建議,揭露和批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陽奉陰違、各行其是等行為,維護中央權威,保證政令暢通;三是加強對黨紀政紀執行情況的監督。揭露和批評失職瀆職、濫用權力、消極腐敗等行為,促進干部隊伍廉政建設;四是加強對侵害群眾利益行為的監督。揭露和批評以各種手段和方式侵害群眾利益的現象和行為,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五是加強對社會丑惡現象、不道德行為和不良風氣的揭露和批評。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弘揚社會正氣。
輿論監督要正常運行,其前提是公眾知情,即公眾對公共事務信息尤其是政務信息進行全面、及時、客觀的掌握。只有公眾知情,輿論才能產生監督的效應。同時,傳媒作為重要的監督渠道,其報道活動也應受到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自律條文的監督和制約。
輿論監督是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長期以來,人們一說到反腐敗首先就想到輿論監督。對于我國正在建立健全的反腐敗體系而言,媒體的重要性不只體現在監督方面,更體現在教育、制度、監督這三道防線的任何一道防線上,要新聞輿論監督和其他監督密切配合,協同作戰。輿論監督畢竟是一種外部的非權力制衡性的信息型監督形式,它與監督對象不構成上下級關系,因而不能直接進行法律上、組織上和行政上的處理。應把新聞輿論監督、紀檢監督、人大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等有機結合起來,構筑起健全的權力監督機制。新聞輿論監督的特性決定了其在反腐敗斗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新聞輿論監督只有與其它監督形式相互協調配合,才能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在反腐敗斗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新聞媒體及從業人員應該采取積極、慎重和理智的態度,提高反腐倡廉輿論監督水平。新聞從業人員要樹立大局意識,提高思想修養。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百姓的情感載體。新聞從業人員擁有著話語權,但這種話語權是屬于黨、屬于社會、屬于人民的。新聞從業人員在進行輿論監督時,心要熱,頭腦要冷。所謂心要熱,就是要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敢于碰硬,反映真相,為群眾說話,捍衛黨和國家的利益;所謂頭腦要冷,就是要善于思考,在任何復雜的形勢面前,在任何撲朔迷離的事物面前,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審時度勢,從大局出發,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質,有效地實施輿論監督,通過有效的輿論監督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新聞工作者不是“無冕之王”,要時刻牢記自己在整個社會分工中的定位,不僅要具有專業素養、敬業精神,更要有很強的黨性和人民性,而且具備政治的、時代的、社會的、歷史的責任感。新聞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是負有法律責任的。無中生有,歪曲事實,丑化人格,揭露隱私等,都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媒體要正常開展輿論監督,避免新聞糾紛,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進行。
總而言之,反腐倡廉輿論監督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權威性、公開性,是一項運作復雜的系統工程。顯然,從“傳媒監督”到“輿論引導”形式和觀念的轉變,是媒體實施有效新聞監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