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明
突發事件網絡信息傳播:自由與監管并存
□ 李文明
“網絡天生就是自由派”。①網絡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傳播結構,信息單向流動變成了雙向溝通。網絡也從最初的信息傳播工具發展成為傳播內容的原發地,成為信息聚合與傳播的集散地。與傳統紙質、電子媒體相比,網絡因其全時、無界、互動等特點,在突發事件傳播中成為社會輿論演變的主導力量,逐步取代傳統媒體成為傳媒的“軸心”。突發事件發生后,人們會在第一時間上網,將自己的見聞以文字、圖片或音像的形式發布出來?!熬W絡傳播的開放性使得公眾獲得了空前的自主和自由,也極大地促進了公眾對突發事件的參與和關注?!雹?/p>
根據不同的內容,可以將突發事件網絡信息的內容分成三個層次。③
網絡公眾的抱怨、謾罵和指責等不滿情緒。公眾對組織的不滿情緒雖然不一定能導致嚴重的組織危機,卻可能在突發事件信息的傳播與組織危機的演變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抱怨、謾罵和指責,是公眾對組織有不滿情緒之后的幾種發泄形式,這些對政府的形象和聲譽有著極其不利的影響。網絡賦予公眾以話語權,W eb 2.0則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權力,讓公眾變得強勢。掌握話語權的公眾,能夠通過網絡,以各種形式將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泄出來,把政府的負面消息公之于眾,并有可能損害政府的聲譽。網民不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和各種即時通訊工具與網友交流他們的不愉快經歷,也可以在自媒體(博客、播客等)上發泄相關的不滿,還可以通過發帖、跟帖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負面態度。當對一個議題的大量個體意見形成強勢的網絡輿論時,就有可能導致政府的網絡危機。
網絡謠言、流言。網絡謠言可能來源于公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也可能來源于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對政府的惡意攻擊,還可能來自于一些好事者。謠言是人們憑空捏造的沒有真實依據的對所涉對象不利的負面信息,而流言是未經官方證實的信息。一些網友出于各種原因而捏造的虛假信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演繹成曖昧性極高的信息,并將其傳播到網絡上。網絡謠言可能起源于一篇博文、一個帖子或一幅圖片、一段音頻或視頻。卷入公共話題的相關組織,被置于網絡輿論的中心,負面的評價和行動也隨之而來,盡管它們都起源于一些憑空捏造的信息。
事實性危機。如果說前兩者多是影響公眾認知的主觀性信息,那真正能給政府造成巨大損害的是具有事實性指向的危機。事實性危機信息是指被披露的對于政府不利的負面消息,而這些消息確有其事。相對于網絡謠言來說,危機事實被網絡轉載和傳播的幾率更高、受眾到達面更廣、傳播速度更快,更有可能產生信息變異。這種類型的突發事件信息,網絡更多的是起到加速信息擴散、增強信息影響力的作用,而它造成的社會連帶效應卻是巨大的。
由此可見,突發性事件發生時,網絡輿論通常表現出爆發性、情緒化、破壞性等特征,極易造成風險的擴散并難以遏制。
信息有傳播就會伴隨有控制。有學者認為,一個政府的有效運作取決于對于信息流動的掌控。網絡傳播的快捷性、廣泛性、滲透性尤其是互動性,能給政府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極大便利,通過它可以及時了解事件發生始末,部署應對措施,加快對突發事件的預測、預報和預警,使其在應急管理的動態過程中發揮獨特作用。
對突發事件輿情信息的監測與分析須瀏覽和查找海量的網絡信息,包括網絡新聞報道、相關評論、網絡論壇等,以提取與突發事件相關的輿情信息,然后分析突發事件輿情信息的時間與空間分布,再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也就是說,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網絡輿情監測和分析有必要通過與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來進行。
具體而言,應用“網絡信息的主題檢測和追蹤技術”(Topic D etection and Tracking),可以在海量網絡信息中自動發現突發事件的新聞流主題,并跟蹤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其基于智能中文分詞的關鍵詞、敏感詞自動檢測技術,可以有效地輔助發現并預警不良信息,起到輔助決策支持的作用;利用“輿情信息輔助分析工具”來進行突發事件分析,可以對突發事件進行跨時間、跨空間的綜合分析,獲知事件發生的全貌、預測事件發展的趨勢,并分別從時間與空間上來分析事件之間的關聯性,發現關聯事件的發展規律及發展趨勢;應用“網絡多級互動協調器”,可以提供多級別、網絡化的數據緩沖、自動傳輸、校驗、接收、回復和處理系統,滿足市與區、縣政府之間的雙向數據交流和協調。
我們所處的社會已是一個通訊手段發達、人員流動頻繁、信息化建設日益深入的開放型社會。突發事件發生后,容易造成小道消息流行,勢必引起公眾不理性的判斷和行為混亂。對突發事件相關報道和相關信息進行認真分析、判斷、預測,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ヂ摼W是先進文化供給與傳播的重要手段,而突發事件引起的網絡輿情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進行網絡創新交互模式的治理與應對,建立網絡輿情爆發的快速反應機制,加強“敏感點”發現、“熱點”預警、“爆發點”掌控,是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有人將突發事件應急發布的傳播控制原則,簡要地概括為“三疏三明”,④即疏通、疏緩、疏導,明了、明確、明白。疏通,就是要建立權威信息通道,不給謠言以傳播機會和空間;疏緩,則是通過合理的信息變量,避免媒體片面放大和炒作;疏導,就是讓公眾在了解政府態度的基礎上,理解政府的處置工作。同時,還要讓公眾明了處理結果,明確政府對各方意見和建議的反饋,明白社會正常的秩序狀況,形成有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輿論氛圍。
互聯網的出現使新聞傳播的地域概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于互聯網的傳播特點不像報紙要有紙質載體,也不像廣播、電視受信號傳播的地域限制,在這個意義上,互聯網的傳播打破了地域界限。但是,如果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地域概念已經不存在,這種看法也不全面,因為“互聯網在地域概念上,是傳播的無地域性同內容的有地域性的統一?!雹菥途唧w實例而言,網絡視頻便為線下的不健康內容提供了傳播渠道,2009年暑期就出現了一些反映青少年不雅行為的視頻在網上瘋傳的現象。這種現象所產生的惡劣影響,某種意義上比黃色錄像的流傳有過之無不及,以至于北京網絡新聞信息評議會呼吁廣大網民對網上不良視頻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視頻內容,自覺做到不上傳、不下載、不傳播、不保留,為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盡一份力。⑥
信息時代最核心的要求,就是網絡的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保障信息快速通暢地傳遞。作為一種平權化的媒介,互聯網的滲透性很強,而且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及時性、交互性等特點,為公眾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渠道和話語空間,網絡參與者可以隨時隨地爭取發言機會。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中,對信息的壟斷和隱瞞行為完全失效,唯有真實的信息才能真正取信于公眾。這樣,信息的良性互動才有實現的可能?!耙虼耍覀円浞终闲畔①Y源,借助先進的信息傳輸手段,占領傳播的主陣地,通過主流媒體的信息發布,引導公眾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配合政府共同采取措施,消除突發公共事件的影響,提高應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雹?/p>
有調查表明,一篇負面的言論信息出現在網上,至少需要10條正面信息和文章來抵消其負面影響。因此,加強網絡輿論危機管理的課題應運而生。
信息是危機管理中最寶貴的資源之一。獲得充分、有效的信息,是成功克服危機的重要保證。危機管理專家羅伯特·希斯提出的獲得危機信息的吸管式策略和實情調查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所謂吸管式策略,就是像吸管系統把水從容器中吸出來那樣獲取信息。吸管式策略分為兩類。一是分解策略,即通過監測報刊、電視、電臺和互聯網對危機的報道,了解媒體和公眾對危機的態度、觀點和行動,并將媒體信息在組織內部進行團體交流,以洞察內部員工對危機的感知、憂慮和信念。二是真空策略,即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將危機置于“真空”狀態,以檢查和評估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譬如通過電話、信函、電子郵件、來訪、座談等形式獲取利益相關者的信息后,對之進行客觀的整理和分析,而非將組織自身的主觀意見凌駕其上。
與吸管式策略同時使用的還有實情調查策略,就是面向危機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受害者和目擊者直接獲取信息。這一策略有助于在非常狀態下獲得最可靠、最真實的信息,使組織能夠作出科學決策,采取合理行動。
(本文系2009年度寧波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 《突發事件網絡信息互動模式應急管理研究》(G09-A11)成果之一)
注釋:
①李 鋼:《網絡管理的現實難題與博弈困頓》,《網絡傳播》,2009(8)。
②葉 皓:《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179頁。
③譚立立:《自媒體環境中的危機信息傳播研究》,《新聞界》,2009(1)。
④曹勁松,莊傳偉:《政府新聞發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頁。
⑤楊正泉:《新聞發言人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頁。
⑥《北京網評會:制止“摸奶門”等有害微視頻在網上傳播》,人民網,2009/07/16。
⑦唐承沛:《縱論媒體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光明日報》,2007/08/06。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