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 偉
《解放》:以人寫史小中見大
□ 閆 偉
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一部耗資5000萬元人民幣、擁有2400名演員的鴻篇史詩電視劇《解放》成為熒屏獻禮作品的最強音,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它的巨大成功一方面歸因于巨額的投資、宏大的規模、龐大的創作團隊,另一方面更得益于編創者有意識地運用小人物、小細節、小行為、小設計等細微手筆來表述歷史,彰顯人性、抒發情懷,從而收到“四兩撥千斤”之神奇藝術功效。
在電視劇的內容系統里,核心成分是人物。《解放》在藝術地還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蔣介石等“顯著”人物的同時,也塑造了一系列“非顯著”(指不為多數受眾所熟知的歷史人物或普通百姓)的人物群像,通過對其樹碑立傳,使得熒屏上的歷史書寫更加充實、豐滿、厚重、可信。
首先,該劇對重要歷史人物的描寫既忠于史實,保證真實性,又能放開手腳,強化藝術性。如郭汝瑰心向共產黨、張沖逃出國統區、韓練成萊蕪戰役作內應、潘朔端率部起義、廖運周關鍵時刻舉義旗、汪德昭給衛立煌帶信等既大大增加了內容的揭秘性和情節的豐富性,也同樣經得起與史實本身的嚴格對照。
其次,該劇對普通百姓中的真人真事進行了藝術描摹。既真實而藝術地再現了我軍模范排長王克勤在戰爭中的表率作用、東北野戰軍40勇士舍身搗毀敵軍指揮部的犧牲精神,又生動地塑造了沂蒙山農民父子同上孟良崮支前的形象、陜北祖孫二人寧被敵軍殺死也不說出毛澤東等人去向的形象、魯西南失明老大娘在兒子犧牲后認解放軍做兒子的形象。這些描寫所占篇幅雖然不大,卻有很強的震撼力,多側面反映出底層人民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巨大主動性和不可取代的基礎性作用,形象說明了我黨群眾路線的偉大力量,從而成為近年來主旋律題材電視劇難得的藝術突破。
最后,劇作在形式上以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串聯全篇。作品中,適當段落間用文字對“小人物”人生經歷、最終結局的勾勒與介紹,顯示了創作者尊重史實、尊重人民的責任與情懷。歷史永遠是由人民書寫的。劇作的平民視角與民本意識使其對歷史進程的藝術再現深刻而博大,思想境界超出同類熒屏藝術作品。
“細節決定成敗”,文藝作品尤其如此。在電視劇作品中,凡是富有情感性與道德內容的細節往往更動人、更有感染力。對于史詩性電視劇而言,其偉大和感人之處正是因為它依托宏大場面作背景來刻畫人物,把細節融入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中,從而產生了史詩性電視劇獨有的敘述方式與表達路徑。
《解放》在描述“四平攻堅戰”時,有這樣一組畫面:解放軍全力攻城,黔驢技窮的國民黨軍隊竟將整車皮的黃豆灑落滿地,使冒著炮火奮力沖鋒的解放軍戰士一個個滑倒在地。這時負傷倒地的突擊隊長高喊:“踩著我的后背走!”面對戰友的血肉之軀,沖鋒的戰士在片刻猶豫之后,毅然踏著他們的后背前行。在宏大而殘酷的戰爭場景中,這一細節的設置顯得既真實又感人,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戰士們的臨危不懼和機智果敢,可謂“小細節成就大氣魄”的經典之筆。
此外,對于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來說,細節還關系到作品的歷史真實性問題。該劇導演之一的唐國強曾說:“戲在于細節。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會受到史實的限制,特別是這種電視劇,還要經過軍事專家、黨史專家的評定……在一些文件和電報記錄的細節上,我們也是非常嚴格地按照史實一字不差地反映出來。凡是重要的歷史事實和情節都是有據可查的,包括時間、地點、會議的名稱、人物的名字等都是很準確的,全都經過考證。”①正是秉承這種“向歷史致敬、對觀眾負責”的創作態度和工作作風,《解放》一劇才成為融知識性與觀賞性于一體的優秀電視劇作品。
語言和動作是電視劇刻畫人物心理、表現人物品格、彰顯人情人性的基本手段,人物形象的深刻立體、真實可信、鮮明動人幾乎全仗于此。《解放》創造性地貫徹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理念,通過一個個微小行為的設置,使眾多人物形象生動飽滿,真實可信,達到了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共產黨方面,毛澤東的意氣風發、朱德的低調樸實、周恩來的儒雅精干、陳云的運籌帷幄、粟裕的舉重若輕,個個人物呼之欲出;而國民黨方面,蔣介石的獨裁自負、白崇禧的強硬主戰、李宗仁的優柔平衡、陳誠的眼高手低、張靈甫的高傲悲涼等等,也都在一個個細節中娓娓道來。
另外,《解放》中有幾場“領袖戲”,成功地運用小行為展現了人物的大性情,頗為值得一提:如毛澤東急切等待前方消息,夜不能寐,朱德就找人陪他打麻將,讓其緊張的精神放松一下;在挺進北平的路上,周恩來幫毛主席推車,連人帶車滑倒在雪地里,兩人索性四腳朝天躺下開懷大笑;任弼時因安全問題和毛主席發生爭執,佯裝賭氣準備撂挑子走人,毛主席也不甘示弱,嘟囔著說:“不干就不干。”一瞬間,鮮活的人物性格躍然熒屏,產生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還有,編創者常常把共產黨領袖開會討論戰役的地點從會議室搬到澡堂里、馬背上、山腳下,既展現出領袖人物浪漫樂觀的革命情懷,又突顯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雄韜偉略,使觀眾不由想起“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壯闊。
人性是包括電視劇在內的所有文藝作品所要表達的永恒主題,藝術作品因此而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因此,人性的挖掘和描摹永遠是藝術創作者應思考的重大命題,因為它關乎一部作品的興衰成敗。《解放》的編劇王朝柱在談到所謂的“人性深度”時有感而發:“我絕不會為了所謂創作的新視角、所謂的收視率,去篡改用烈士鮮血澆鑄的中國革命史。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我的筆要對歷史負責,也要對未來負責。”②
一部電視劇要做到精良考究、品質上乘,場面調度、造型設計、道具準備、音樂創作等環節都是不可忽視的,《解放》一劇充分注意、反復推敲了這些貌似瑣屑的創作細節。
在畫面方面,全劇基調凝重,色彩以渾樸為主,構圖講究,有些鏡頭猶如一幅幅精美的油畫和水墨畫,充滿著詩意美和繪畫美。而對于宏大戰爭場面的展現,《解放》不同于以往作品的“鋪張手筆”,很多戰爭場景巧妙借用了《大決戰》等影視作品的畫面,從而在氛圍營造、情感烘托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劇作采用把畫面“作舊”的方式使作品充斥著一種懷舊格調和歷史韻味,喚起某些觀眾的滄桑思緒。整體而言,全劇的畫面語言莊重大氣,和諧平衡,視覺沖擊力強,具有濃郁的史詩風格。
在造型方面,《解放》對于歷史人物的形象設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以周恩來的造型變化為例,劇中周恩來在指揮三大戰役時任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工作繁忙,無暇打理,為了表現那一時期領袖人物的滄桑感,造型師讓其幾天不剃胡子,留了滿臉的大胡碴;進入北平以后,造型師又打造出紅光滿面、如沐春風的領袖形象,從而折射出不同時期在人物身上留下的印記。再如陳明仁在戰斗前的剃發明志、蔣介石在退守后的胡須斑白,都鮮明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與內心。
在道具方面,該劇大到人物的住處、人物的服裝,小到演員說的臺詞、吃的飯菜都經過了認真安排,力爭使劇中情節最能貼近事實。此外,即使是墻上掛的一幅畫、腳上穿的一雙鞋、劇中人物用的一根針,都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當地的民俗風情去考慮,防止“穿幫”。在每一個戰爭場面中,要用到的槍、炮、行軍路線、人員安排等也都經過悉心設計,以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創作者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嚴謹求實的精神為《解放》成為精品奠定了基礎。
在音樂方面,劇作主題歌選取了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作為歌詞,配上雄渾大氣的曲調后充滿了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另外,劇中有幾首民歌的運用格外回腸蕩氣,既渲染了地域風情與時代特征,又有力地烘托了主題。在“王家灣”的一場戲中,李大爺及孫子栓柱面對胡宗南部下的威逼,誓死不說出毛主席的去向,最后壯烈犧牲,這時畫外響起陜北民歌《東方紅》的高亢唱腔,此情此景使人熱血沸騰、淚流滿面,它隱喻成千上萬像李大爺一家這樣擁有大無畏精神的中國人民。
《解放》之所以在眾多獻禮劇中脫穎而出,為人稱道,成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熒屏力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注重細節,在細微之處下功夫,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項。這啟示我們:革命題材與史詩風格的電視劇在做好“面”上文章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點”的作用,一部優秀作品往往是由無數看似瑣碎的精彩細節融匯貫穿而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欄目責編:曾 鳴
注 釋:
①http://ad.cctv.com/special/new s/20090806/103848.shtml
②王朝柱:《〈解放〉創作感言》,《求是》,2009(18)。
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