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偉娜
紀實類電視節目人物形象表現手法初探
□ 閆偉娜
在相當長的時期里,紀實節目人物的創作模式就是單一的“解說加畫面”,這種創作模式往往不考慮鏡頭時間序列的連續和空間序列的統一,呈現的人物形象具有濃重的主觀性、目的性和說教性。伴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創作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手法被運用到紀實類電視節目的人物創作中來,它們的出現令我們的創作耳目一新,使紀實人物更真實、更鮮活、更感人。
“以事立人”是指用發生在人物身上的真實事件來表現人物。
首先,用紀實手法記錄共時事件中的真實人物。紀實手法的拍攝很簡單,即早開機,晚開機,中間不停機。話雖直白,但要求卻很嚴格,那就是在拍攝時盡量保持人物和事件的原生態,少干預、多記錄,這是讓人物鮮活起來的根本保證。盡管如此,對于人物的記錄卻不能面面俱到,事件的選取也不是沒有章法,要選擇最能突出人物特色又不失趣味的事件進行表現。同時,要注意事件與人物一貫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以及精神本質的高度一致。如此選擇的事件才能真實代表人物形象,才能與觀眾產生心靈的碰撞,激發情感與精神境界的升華。在具體創作時,可以全篇用一個事件貫穿其中表現一個個體或群體,如《農民潘根大》通過潘根大復墾被磚瓦廠毀掉的兩百多畝良田的真實故事,來展現一個復墾者的生命歷程和崇高人格。也可以用多個事件從不同側面來表現一個個體,如《芝麻醬還得慢慢調》中,用討好琴師、和老謝唱戲、到電臺做嘉賓等一件件小事,成功塑造了一位普通老人的形象。
其次,用人物講述、寫意、扮演等手法追憶人物往事。對于發生在人物身上的真實往事或者已經過世的人,往往采用講述、寫意和適當扮演的手法。《百年小平》中的人物講述隨處可見情感的火花,平和的語氣、低沉的話語有時看起來并不連貫,但其中蘊藏著深沉的力量。106位講述人承擔著不同的職能,在著名記者法拉奇的講述中,話語完成了歷史框架的搭建,鄧小平身邊工作人員的講述展現出一位偉人日理萬機的身影,而小平家人的講述則把話語引向偉人的情感世界。
所謂視角,即是指創作者觀察、反映人和事物的總視點,站在什么位置,選擇什么方向去觀察人和事物。紀實類電視節目中常用的表現人物的視角主要有以下幾種。
主觀視角。主觀視角是指以創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眼睛來直接觀察和表現生活,以主人公的口吻講述故事和抒發情感。它通常采取自述體的風格或主觀式的敘述方式,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猶如文學創作中的“第一人稱”。
客觀視角。客觀視角以旁觀者的立場,依據事物的本來面貌展現人物或社會生活的視角。它不是主人公主觀感受的直接顯露和抒發,而是站在客觀真實的觀察點上表現人物,猶如文學創作中的“第三人稱”表述方式。
主客觀交叉視角。這種視角是主觀和客觀有機結合的特殊視角,具體表現為:在客觀視角中插入主觀表現,在主觀視角中插入客觀敘述,從而使其兼有客觀真實性和主觀抒情性的雙重特征。
多視角表現。這種視角是指站在創作者或作品中諸多人物的不同角度上,共同闡明同一對象的本質特征。由于每個人物的觀察視角不同,因而形成了對同一對象的多側面描述,從而有利于對人物的完整刻畫。
在紀實節目創作中有一種說法是“永不關機”。“永不關機的意思是,開機后什么都拍,不要等到正襟危坐,準備要深刻回憶、追溯、反省、總結時才拍,之前就已經開始,包括尋找人物的過程、見到后開玩笑、說某人的段子、中間出什么差錯……”其實,“永不關機”的目的既是為了保證過程記錄的完整,也是為了捕捉到更多更好的細節。好的細節來源于編導對日常生活的有心發現與職業敏感。
其一,揭示人物性格。如《女特警雷敏》中通過雷敏的閉眼殺豬、訓練中的大花臉、用衣領擦汗、怕找不到老公等一系列細節,將一個開朗活潑、潑辣率真又稚氣未脫的女特警的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
其二,表達人物的情感。如日本紀錄片《望兒五歲》中“訓子”一段有這樣一個鏡頭:哭喊著的望兒在街上追上媽媽之后,雙目失明的媽媽抱起女兒,嫻熟地為女兒拉上掉下的襪子。這一細節,通過攝像機放大,占據了整個畫面,母愛通過這一細微的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三,展現人物的心靈。如在《最后的山神》中,孟金福捕魚從來不用小眼漁網,而是用大眼漁網,目的是讓小魚逃出去;他打獵從來不用新式獵槍,用幾乎找不到同型號子彈的老式獵槍,為的是讓小獸能跑出去。樺皮船破了,他爬上高高的樺樹,小心地用刀尖慢慢地劃,深怕傷著樹干……這些微小的細節,充分表現出這位老人善良、純樸的熱愛自然、熱愛生靈的心。
情感是藝術創作的血液,一旦失去它,藝術作品就會干枯、蒼白,失去生機。優秀的紀實類電視節目創作者始終相信:總有一種情感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精神抖擻。所以,他們在表現人物時,總是善于捕捉人物的“真情流露”和“情不自禁”,并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情感性表現。
由于人的情感是一種心理現象,具有抽象性,所以,發掘并體驗到情感之后,創作者必須將這種情感物化,并通過適當的手段表達出來,才能為觀眾所接受。用以情動人的手法來表現紀實類電視節目中的人物形象有多種手段。
情節。在情節發展過程中進行情感積累,是表現紀實人物的一種常用手段。這種手段注重情感的鋪墊和積累,避免了情感高潮的突兀,在情節的慢慢推進中將人物的內在世界呈現出來,使人物形象深刻豐滿、感人至深。
特寫。特寫是“放大”,它除了突出表現人物的局部特征之外,還可以通過“放大”展現人物的情感世界。比如《搬家》中一連串教授腳的特寫:或走向教室、或漫步校園、或登宿舍樓、或與人討價還價……這些腳的特寫,既是老教授一生歲月的濃縮,也是他一生艱苦奔波的映照。將這些特寫并列,達到了一種情感積累的效果,令老教授的形象更加感人。
空鏡頭。幾乎所有與表現主體密切相關的事物,我們都可以賦予它情感的因素,使人物情感得以延伸,使主題得以升華。電視專題片《方榮翔》的開篇是一個劇場舞臺的空鏡頭,畫外是方榮翔的唱腔,觀眾的掌聲、喝彩聲。這個空鏡頭表現了觀眾對方榮翔的熱愛、呼喚,有著深深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將方榮翔呼之欲出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頗有一種“無人勝有人,人去情依舊”的意境。
慢鏡頭與定格畫面。有人將慢鏡頭與定格畫面稱為“時間的特寫”,慢鏡頭將時間延長,定格畫面將時間靜止,二者都是通過打破物理時間來延長心理時間,從而使情感得以升華。
紀實類電視節目中的人物形象,必須是具有個性的個體化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個籠統的符號。所謂人物個性,是指每一個人所特有的能力、氣質、興趣、性格等心理特征和行為品性的綜合表現。紀實節目中人物的個性魅力往往可以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和解說詞來表現。
人物個性的呈現首推人物動作,即通過有選擇地記錄人物各種富于個性特征的典型動作,來表現人物的與眾不同。一般來說,人的動作是人物個性的外在表現。一個急性子的人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其外部動作必然是急匆匆的,走路快,吃飯快,說話也快。通過紀錄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動作可以突出呈現人物個性。第八屆全國科技音像制品獎專題類一等獎的人物短片《大老單和他的順口溜》,整個片子自始至終貫穿著大老單的行動,果園里、農戶家、教室里到處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正應了群眾所說的“婆婆嘴、摩托腿”,鮮明的人物個性呼之欲出。
語言是人物思想的外衣,是人物個性的直接體現。通過話語涉及的內容,我們能夠感受到人物的知識、愛好等;通過語言的表達形式,如語速快慢、聲調高低等,可以看出說話人的性格。電視專題片《走出攀附》講到一個叫關秀娟的農村婦女,60多歲了,卻不顧親友反對,毅然用23萬元承包了6千畝海邊防護林;不會講普通話、廣東話,卻敢在竹籃里放幾萬塊錢一個人到深圳、珠海做生意,這樣一個婦女,她會說些什么?“做人不吃苦,哪得世間財?……媳婦到這林場干一天活就給她一天工資,不干就沒錢給她,兒子也一樣。他們說我不要種田了,我一定要種田。國有兵有膽,家有糧有膽,有了糧食,我萬事都不怕……”寥寥幾句話,就把一個敢做敢為的海邊老農婦的個性表現了出來。
利用解說詞加強人物個性描寫,也可以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電視人物短片《支書馮意錦》的開頭是這樣的:“支書馮意錦,一個很精干的女人。見到她時,她剛從外面回來,騎著一輛很大的男式摩托,開得飛快。她告訴我們,她不喜歡騎女式摩托,男式大摩托,開多快有多快,合脾胃。”這一段解說使人領略到主人公的潑辣、能干、不讓須眉的個性特征,認識了這個人,更認識了她不可復制的獨特個性。節目播出后,提起馮意錦,觀眾都說“就是那個騎大摩托的女支書”。
濟南大學歷史與文化產業學院)
欄目責編:胡江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