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勇
縣級電視臺的節目設置應本著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原則,從縣域的文化屬性和民眾信息需求出發,及時選擇縣域政治經濟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涌現的人物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挖掘文化精髓。
縣級電視臺新聞的“短平快”在實際運轉中,是用特快的速度、特別的視角、特色的電視手段,突出平民性、地域性、服務性的特點,致力于真實客觀地報道新聞事件,理性細致地關注生活點滴。主要表現在:一、會議報道要突出重點,控制長度,改變越長越是重要新聞的偏見,盡可能減少對縣領導和各部門日常性、一般性活動的報道,把更多的鏡頭留給基層群眾,通過形象化的鏡頭語言,傳達會議的精神實質,讓老百姓切切實實地體會到地方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記者要了解上級政策在農村的執行情況及他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遇到的新問題、涌現出的新人物,準確掌握第一手資料,結合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創作出有分量、有價值、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二、經濟類新聞要貼近縣域實際,突出指導性、實用性,把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經驗、新動態、新舉措、新典型以及農民的增收、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內容作為報道的主旋律貫穿始終;把老百姓身邊的經濟現象用通俗易懂、明白流暢的電視語言詮釋出來,做到用事實說話,避免假大空;精心編播一些農業科技知識、致富信息等,彌補上級臺的信息缺口,起到信息平臺作用。三、社會新聞要善于捕捉基層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鮮活的言語、真實的畫面、靈動的形式反映百姓的喜怒哀樂,世間的風情百態。尤其是普通群眾的心聲,比如醫療改革的話題、城市發展的規劃、產業結構的調整、社區服務的開展等都可作為選題,進入編輯記者的視野,成為關注社情民意的報道內容。
打造精品專題節目、塑造專題的個性特色可以更大程度地發揮縣級臺在接近性上的優勢,用地域化品牌來捍衛自己的一席之地。
縣級電視臺的專題節目要有規范的內容、形式、風格和固定的播出時間。各個欄目要有相對穩定的內容取向和表現形式,欄目風格有相對的獨立性,保證在固定的時段播出,避免隨意性。同時,縣級電視臺可以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辦專題節目,彌補人員方面的不足。增強節目的貼近性、參與性,調動社會力量看節目的積極性,無形中也就提高了自辦節目的收視率。
專題節目的個性要通過緊貼地域的欄目設置充分表現出來,如反映縣域政治經濟大事要事的專題,可以做深度報道,解讀相關政策規定;表現尋常百姓生活現狀的專題,凡人凡事,小中見大;宣傳法律法規的專題、身邊案例,以案說法;挖掘縣域歷史文化的專題,追根溯源,評古論今,彰顯地域風采等等。個性鮮明的專題節目,猶如一張張不同的明星臉,是縣級電視臺節目設置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吸引觀眾,凝聚人氣。
縣級電視臺自辦節目要抓住受眾,必須突出服務意識和服務功能,讓受眾在上級臺無法滿足的需求得到彌補,特別在節目內容上,既要繼續搞好新聞宣傳,更要加大教育、信息技術服務節目的分量,既要導好向,更要為縣域受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搭好橋,引好路,送上一把金鑰匙。
雅俗并重,把握鄉土氣息的文化定位。誠然,縣級電視臺存在著人力、財力方面的不足,但是有特色的文藝節目是不受資金、技術的限制的。縣級電視臺采編的街頭巷尾、臨時戲臺上的自編自演的腔語俚曲,因為更貼近百姓生活,通俗易懂,即使目不識丁的老百姓也一樣看得有滋有味。
追求鮮活生動。弱化文藝節目的明星效應,凸現百姓百態,強調節目的本土化、大眾化,改變幾十分鐘節目“兩個主持人+三個明星”在場上沒完沒了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的做法,做到“以人為本,以情為根”。筆者所在的縣域,傳統藝術繁盛,既有評劇、皮影,又有大鼓、秧歌,群眾喜愛程度高,這為設置文藝欄目創造了條件。因此,設置一些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文藝節目,讓觀眾從心底里喜歡,節目的生命力才會長久。
在注重鄉土特色的同時,要注意借鑒別人做節目的良好意識,模仿別人的先進手段,把優秀的節目模式消化吸收,有機整合,使其真正嫁接并移植到縣域的文化價值觀念上來,達到文藝節目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