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錫寧
趁著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年景,一系列紅色題材的影視作品在熒屏上遍地開花。懸疑諜戰的《潛伏》、詼諧幽默的《我的兄弟叫順溜》、情感糾結的《人間正道是滄桑》……紅色劇玩起花樣兒,吊足了觀眾的胃口。近日,由林永健、陶慧敏、戴嬌倩等主演的電視劇《戰地浪漫曲》登陸各地電視臺,小眼睛林永健飾演的戰地文工團團長張二牛,同樣告別了以往“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將有趣、有情又有味兒的浪漫主旋律故事進行到底。
《戰地浪漫曲》是著名作家侯大康先生根據自己的中篇小說《舅舅的一段革命經歷》改編而成。在這部作品中,凝聚了他多年的軍隊文藝工作積淀和對軍隊文藝歷史的研究,飽含著他對這段生活歲月的深情。他用其所熟悉的贛派語言和風趣幽默筆調,把以張二牛、葉清揚為男女主角的一群文工團員的形象描繪得惟妙惟肖、可歌可嘆,把戰爭年代的軍隊文工團生活表現得絢麗紛呈、精彩絕倫。全劇題材新穎、人性張揚、高潮迭起、亦莊亦諧,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特別是通過鮮亮的人物性格和俯拾皆是的情節彩點,展示出了博大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
也正是憑借這一獨特的視角,使得該劇成為多年來反映軍隊題材的電視劇中獨樹一幟的罕見之作。
說到這部作品,覺得自己還是有點發言權的,第一,該劇的主創人員中有很多是自己熟識的朋友,對他們自身的性格頗為了解。第二,是自己在該劇拍攝期間曾多次片場探班,對全劇拍攝進程及其間的一些糾糾葛葛心中有數。三是自己也有過多年的部隊生活經歷,對部隊的工作和生活是再熟悉不過了。
戰地的生活在普通人的印象中是枯燥單調的,但《戰地浪漫曲》中呈現出來的文工團生活情趣是令人驚訝、贊嘆的,該劇始終洋溢出、不同尋常的浪漫主義氣息,使該劇大氣磅礴,有歷史感,設計巧妙靈活,又極富戲劇張力。
《戰地浪漫曲》由江蘇省廣播電視集團、江蘇藍海傳媒公司、南京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聯合制作,是紀念建國60周年的賀禮片。該劇導演是曾執導《沙場點兵》《DA師》等軍旅題材的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創作編劇室副主任、國家一級導演鄭方南。演員陣容包括了林永健、陶慧敏、戴嬌倩等人。
與以往的戰爭正劇都不一樣,《戰地浪漫曲》講述的是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一段浪漫故事。在劇中,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的猛虎攻堅團團長張二牛,被組織上出于保護戰地文工團的考慮,突然調到文工團當團長,于是,一個極富矛盾與喜感沖突的局面便形成了,張二牛與團員們“鬧“出了很多的有趣有味有情的亦莊亦諧、笑中帶淚的戰地傳奇故事。
“大老粗”雖然浪漫卻腳踏實地,對待愛情忠貞,從不花心,屬于模范丈夫中的模范。張二牛面對美女如云的文工團,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一門心思地愛著一個人。張二牛對陶慧敏飾演的文工團指導員葉清揚一見鐘情,在與戰友喝酒聊天時,他酒后吐真言,說一眼就知道葉清揚是個好女人,“能生崽,能護崽。”但葉清揚根本瞧不上農民出身的張二牛。為了追到葉清揚,張二牛想盡各種辦法,逐漸融入到這個團隊中來,一段浪漫故事也由此展開。
除了追求心上人這條主線,林永健還遭遇了“團花”英子(戴嬌倩飾)的一路猛追。第一集中,當文工團受命支援猛虎團時,英子根本不知道戰場的可怕,還在行軍的路上采鮮花,當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后,英子立刻被嚇傻了,幸得張二牛相救才脫離了險境。這個文工團里的“萬人迷”從此無可自拔地愛上了“大老粗”張二牛。《戰地浪漫曲》中,戴嬌倩的出現頗為搶眼,與死了丈夫的指導員葉清揚相比,沒有凄苦和哀怨,只有青春、活力、純真與熱情,博得了不少觀眾的喜愛。
關于劇中演員的評論,中央電視臺八套《影視同期聲》欄目對林永建的表現贊賞有加:“林永健演技的突破體現在對臺詞的準確拿捏上。縱觀林永健之前塑造的經典角色,無論是《喜耕田的故事》里鄉土氣息十足的喜耕田、《馬文的戰爭》里貧嘴味兒十足的馬文,還是《金婚》中總擺出一副爺們兒樣說“干啥兒玩意兒”的大莊,話劇團出身的林永健都憑借其過硬的語言功底,將角色塑造得生活味十足。在《戰地浪漫曲》里,林永健將臺詞功力發揮到新高度,冷不防冒出一句“好個球”,一下子將張二牛這樣一個農民出身的粗魯軍人形象表現出來。”
本色臺詞易講,但與張二牛蠻牛性格背道而馳的文藝臺詞卻難說。隨著劇情的發展,張二牛對文工團工作有了新認識,林永健的臺詞又變得文藝腔,譬如張二牛向葉清揚(陶慧敏飾)攤牌時,用渾厚的聲線與迫切的聲調說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干柴堆積只等火種”這樣對仗兼押韻的臺詞,或者“這是人物命運”這種似乎洞悉一切的哲理話語,顯得特別有意思。林永健前后臺詞一粗鄙一文藝,使張二牛的性格變得十分立體。這種處理人物性格行為的方式具有極強延展性,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物性格中的多個方面開始展現,讓觀眾應接不暇。
不僅臺詞有突破,林永健在《戰地浪漫曲》中演的感情戲也是一絕。“長得有點抱歉”的林永健在《戰地浪漫曲》里有“艷遇”了,這是他之前所塑造的角色里不曾有過的。然而,沒有演出類似角色的經驗,使得林永健出演張二牛時不必受到束縛,反而更加放得開。戲中,無論是對葉清揚發起或含蓄或直白的追求攻勢,還是對英子(戴嬌倩飾)的表白給出或婉轉或直接的拒絕態度,林永健演繹起來,都顯得真情流露,很好地呼應了“浪漫曲”的主題。
當然,林永健在《戰地浪漫曲》中的演出也并非無可挑剔,過于外露的表演被指過于“矯情”。雖然《戰地浪漫曲》戲中有戲,稍微夸張的表演無可厚非,但是在處理張二牛發火、著急等戲份時,林永健只能用略顯夸張的肢體語言交代情節。這個瓶頸成為準一線演員林永健通往一線道路上亟需突破的關卡。
“好起來像個大俠,壞起來像個強盜”;《亮劍》中的李云龍沒有什么文化,性格豪邁,不按常理出牌;在《垂直打擊》中,特戰大隊隊長楊億勇敢智慧,但缺點也非常明顯,訓練士兵往往不近人情……
《戰地浪漫曲》中的張二牛則是不折不扣的“另類浪漫英雄”,他的獨特魅力在于他的壯烈和大氣,他的膽識和骨氣,充盈其中的英雄氣同時又不乏細膩和浪漫的獨特氣質。可以預見,林永健塑造的“張二牛”將是繼孫海英的“石光榮”,李幼斌的“李云龍”之后,另一個堪稱經典的軍人形象。
不難看出,與眾多軍旅題材相比,該劇最突出的顯性特征是它獨有“浪漫”韻味。從整體氣質上來講,它的“浪漫”展現有別于像電視劇《幸福像花一樣》中那種時代環境大背景下的情感小浪漫,它所闡述的是在硝煙彌漫中那種博大的浪漫主義情懷。這種獨特視角的呈現,填補了軍旅題材上的歷史空白,而絕不是革命知識的浮現與回顧。
另外,對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差異于眾多軍旅題材作品中的“草莽英雄”,例如《激情燃燒的歲月》的石光榮,草莽出身,雖然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但性格粗魯、為人固執,甚至有些剛愎自用;《歷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江湖習氣很重,
本劇通過軍旅題材來揭示特殊歷史環境中人物精神世界,展示主人公“張二牛”性格命運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價值觀念,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現代人的接受習慣和價值理念道德取量標準。在劇中,既有民族和國家的光榮與夢想,也有能滿足普通人的俠義感,展現出精神內涵需求的豐富和飽滿。
毫無疑問,這種博大的“浪漫主義情懷”對中國時代精神的塑造將產生的深遠影響和積極的推動作用。
對正義和英雄的渴望是人們心中恒久的追求,在當今社會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眾多軍旅題材電視劇熱播,反映出了中國人對民族國家的高度認同感。
不少好萊塢大片總是在宣揚民族主義、英雄主義,然而在中國,承載這一任務的重擔主要落在了軍旅電視劇身上,這是民族對大眾傳媒的一種呼喚。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中國的良好發展勢頭帶動了個人精神狀態的發展。軍人形象以巨大的人格魅力告訴人們:沒有戰爭,一樣有英雄!
其實,軍旅題材電視劇的勃興,還是有其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原因的。當下和平年代,多數人的生活是平淡而平凡的,因而,緬懷歷史上革命英雄大起大悲的人生、浪漫傳奇的命運,很容易得到大眾的認同。
喚起民族國家自豪感,時代召喚英雄主義。“面對強大的敵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亮劍精神,現已成為中國軍人的軍魂象征,也成為普通民眾可資汲取的一種精神資源。
藍海傳媒拍攝這部具有“浪漫主義博大情懷”的軍旅大戲《戰地浪漫曲》,正是要通過塑造、展現具有大可愛也有小缺點的平民傳奇英雄“張二牛”的形象,再次點燃中國觀眾的英雄主義情結與愛國主義熱情。“張二牛”堅毅剛強,積極樂觀、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擔當民族大任,恰恰契合了當下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