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冬梅
為了有利于常熟錫劇事業的新發展,首先要對常熟市錫劇團的狀況進行了解。
常熟市錫劇團始建于1955年。1957年4月,由縣合眾錫劇團改名成立常熟縣錫劇團。1958年,市友愛錫劇團并入。1965年8月,組成兩個農村巡回演出隊,以演小型錫劇為主,輔以曲藝演唱等。并成立輔導組,培訓農村業余文藝骨干。1966年12月,改稱常熟縣工農兵文工團。“文化大革命”中,機構和人員幾經變動。至1978年12月,恢復常熟縣錫劇團。
建團五十多年來,劇團在黨的“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的指引下雖有曲折而不斷發展,在省內有了一定的影響和知名度,造就了大批富有成就和影響力的藝術人才。劇團從恢復開始,就一直重視對青年演員的培養,安排他們擔任主角,多提供演出實踐的機會。王小平、汪躍進、曹羽、包歧興、李娟,分別選送省戲校及蘇州戲校培訓進修,獲得成果,為錫劇團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劇團改建恢復后,上演的第一個戲《十五貫》,緊接排了《洛陽令》、《珍珠塔》、《純陽與牡丹》、《王老虎搶親》、《孟麗君》、《玉鳳恨》、《李三娘》、《羅帕記》、《三脫狀元袍》、《三推新郎》、《柳如是》、《龍鳳合同》、《三女審子》、《青樓告狀》、《血冤》、《雪地產子》、《鬼判》、《前珍珠塔》、《合家歡》、《常青藤》等劇目。主要演員有薛川寶、吳汝貞、王小平、孫偉雄、莊澄、梅桂珍、顧秀英、黃河等。1981年,參加蘇州地區青年會演劇目 《拔蘭花》、《游庵認母》、《李翠英告狀》、《千里送京娘》、折子戲《訪鼠》等,分別獲得了優秀演員獎和演員獎。1984年,參加蘇州地區青年演員新劇目調演,《龍鳳合同》獲得精神文明獎;王小平獲優秀演員獎;汪躍進、曹羽、俞耀剛獲演員獎,以及音樂、舞美等共15個獎項。
建團五十多年來,劇團優秀劇目層出不窮。排演了《叫化雞傳奇》(1990)、《多情的蘆蕩》(1992)、《謝方正進京》(1996)、《楊乃武出獄》(2001)、《難纏烏菱浜》(2001)、《常德盛》(2003)等一批大型戲曲。其中,《常青藤》參加省第三屆錫劇節演出,獲劇本、導演二等獎;《常德盛》參加第七屆省錫劇節獲優秀劇目一等獎及優秀表演、編劇、導演等10個單項獎;錫劇小戲《分家》獲“第二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戲劇獎,文化部第十四屆“群星獎”,首屆中國農民文藝會演“豐收杯”;錫劇小戲《追魚》獲首屆中國農民文藝會演“金穗杯”。
尤其是七場大型清裝錫劇《楊乃武出獄》,創作于2001年,歷經7個年頭,7次修改,先后在江蘇省錫劇節、江蘇省戲劇節中獲“優秀演出獎”和多個單項獎,2007年參加第十屆中國戲劇節,獲“劇目獎”及“優秀編劇獎”等,常熟市戲劇表演首次登上中國最高戲劇大賽舞臺。
誠然,這五十多年來,常熟市錫劇團的確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快速文化消費、雜色生成的文化大背景下,常熟市錫劇團依然存在著危機和問題。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由于計劃經濟特有的財政補貼與福利機制的誘導,文化領域體制改革滯后,劇團發展處于困境之中。多年來,雖然文化部門幾度推動劇團體制改革,但劇團要遵照藝術規律與市場規律來運作,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演藝人員的積極性,這還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因此,文化體制改革的不到位阻礙了常熟錫劇的發展,出現了過于注重它的宣傳教育與意識形態功能,以及因為藝術理論層面的原因,致使一方面出現了傳統文化資源嚴重流失的現象,另一方面,又出現了戲劇觀眾嚴重流失的現象。
劇場是錫劇最好的展示平臺,而基層文化設施存在著總量不足的問題,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也很多。首先是老化問題,農村劇場大多數為上世紀80年代中期投資建設,至今已破舊不堪,1/3以上已成危房,有的已經倒塌。其次是近年來城鎮規劃過程中,劇場大多處在老城區的黃金地段,由于工業開發、道路建設等原因,有1/3的劇場流失面積、流失設備或被隨意處置。當然,有30%的鄉鎮比較重視劇場建設,修繕新建了一批小型的比較專業的小劇場。但從全市情況來看,劇場基礎設施遠遠不能適應文藝演出的需要。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知識價值的提升決定了更加側重于智力和能力方面,即要有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由于各種原因,造成一部分人才流失。而劇團本身具有的流動性,又阻礙了現職人員進修、培訓更新知識結構的機會。目前,高校設立相關專業的比例很少,造成錫劇人才少有來源,錫劇傳承發展缺乏推動力。
創作、排演一部錫劇,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而財政予以的補助極其有限,造成了錫劇發展的艱難前行或停滯不前。
根據以上對常熟錫劇發展歷史的回顧和現狀的分析以及筆者從事錫劇工作的實踐,筆者認為要振興常熟錫劇,使錫劇這一有著深厚群眾基礎的地方劇種推陳出新,常盛不衰,為常熟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必須認真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錫劇團要實施符合藝術與經濟發展規律的體制改革,從轉變所有制著手,使劇團成為責權利明確,面向市場,面向觀眾,自主管理、自求發展演出團體,在劇團內部建立起有利于充分發揮演職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激勵競爭機制。政府文化管理部門要轉變職能,加強服務和引導,通過公正和有權威性的評獎活動鼓勵多出精品劇目、維護文化市場競爭秩序,為劇團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劇團要保護好、維修改造現有設施,重新整合開發文化設施,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另外,除了劇場以外,要將活動陣地適時延伸到鄉村、企業、學校、社區等地方,采取流動形式,常年定期進行巡回演出,特別要形成農村網絡陣地,真正做到文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劇團要充分重視人才培養,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有才華的年輕人,優化人才隊伍,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強業務培訓,推薦年輕骨干參加各類培訓、輔導、進修,通過勤學苦練和爭取盡可能多的舞臺實踐機會,不斷提高演藝水平。要注意培養名角,通過“品牌”效應提升劇團的知名度,提高劇團整體演出水平,增強劇團在演出市場的競爭力。
劇團要增強自身的造血機能,發揮人才資源和陣地資源優勢,加強成本核算,改進經營方式,建立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藝術生產機制。運用市場手段和資本力量,進行演藝產品及衍生品的創意、生產和營銷。大力開發原創性演藝產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劇目品牌。可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與社會、企業聯辦演出團隊或經營演出場所,雙方在資金、人力資源方面加強聯合,實現雙贏。政府通過采購公益性演藝服務、場次補貼和獎勵優秀劇目等方式,對劇團進行資金扶持。
常熟錫劇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錫劇消費更多地由生產決定,每一次新興的錫劇消費高潮,總是由錫劇藝術家富于想象力的新創造掀起的。因此,常熟錫劇要在編、導、演方面加強藝術創新,考慮按照錫劇消費市場的需求取向選擇性創作劇目,生產出更多適合觀眾的欣賞口味、符合時代潮流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錫劇文化產品。要加強專業創作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創作人員的思想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強化競爭激勵機制,鼓勵他們多出精品、名品。同時,要造就一支優秀的業余創作隊伍,通過市場化運作引進優秀劇本。要加強專業劇團和業余演出團隊的協作,多渠道汲取豐富的營養,使錫劇這一傳統文化遺產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