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春
振興評彈的幾點淺識
■陳偉春
蘇州評彈是江南一絕,更是中國曲苑中的一支異葩。它在江蘇、浙江、上海二省一市地區從城市到鄉村有它廣大的聽眾基礎,大家都喜聞樂見。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它不但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它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一代一代藝人的不斷努力、創新、完善,使它有了引人入勝的“說”、捧腹大笑的“噱”、清脆悅耳的“彈”、娓娓動聽的“唱”、形象逼真的“演”,再加上劇目的更新,使它深受群眾喜愛,無愧為江南一絕。可是遺憾的是近十年來,這支江南異葩在逐漸褪色,慢慢地枯萎,它的前景很不樂觀,究起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評彈演員的組織形式(生產關系和分配方式)太落后,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更變,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藝術生產的創造和進步,影響了演員的競爭積極性,使他們在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下,自覺不自覺的養成了一種“惰性”和“慣性”。例如:演出場地(書場)由各團負責業務的人安排,使演員和書場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這等于商品市場中的計劃經濟,包產包銷。使生產商品的廠家不需要擔心商品能不能賣出去而去改善提高質量,或者更新換代,使產品幾十年中依然如故,藝術生產也同樣如此,何談“振興”二字,更不合理的是演員演出的價格,多少錢一場也是包的,使演出的票房價值和演員收入不掛鉤,演好演壞,人多人少與演員毫不相干,演員是旱澇保收,這看起來是保證了演員的收入,但實際是扼殺了演員對藝術上的追求和創新上的努力。這支異葩的枯萎不是缺水、缺肥,而是被大水淹死了,被濃肥肥死了。
(二)評彈要有生命力,靠什么?這個問題,陳云同志早就有指示,就是“出人、出書、走正路”,這七個字是多么精辟,入木三分。可是有關方面的人們,沒有真正去認真的貫徹落實,往往是只見刮風,不見下雨。尤其是長篇評彈劇目的創作,抓得很少,使得廣大的聽眾聽不到新的好的長篇劇目,聽來聽去“老三篇”———《珍珠塔》、《玉蜻蜓》、《水滸傳》,使觀眾只能惝惝的離去,書場只能無奈的關門。評彈的基地,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它慢慢的縮小,再縮小,縮到現在只剩下了上海、蘇州、無錫、江陰等幾個大城市,在廣大的農村和鄉鎮已經很少看見我們評彈演員的足跡了。那些多么喜歡聽書的老年人,都在老年活動室里干什么?打麻將、玩紙牌??梢婇L篇評彈劇目的創造,對振興評彈是何等的重要。
(三)振興評彈還有一個要素是“育人”,陳云老首長說“出人”,任何一個行當要興旺發達,要發揚光大,接班人是關鍵。有位老演員曾經寫過四句感嘆的詩,叫“評彈欲振興,培養接班人,春來花蕾綻,何處覓園???”他擔心的是也是“育人”。我們認為現在培養接班人的方法,靠評彈學校招生,培養,似乎太單一,能否來個二條腿走路,一方面評校招生,另一方面有演員自己收徒、帶徒、育徒,因為現在報考評彈學校的學生,往往是家長的意向,并不是學生的志愿和愛好,所以很難專心致志,故而收效甚微。而在廣大農村還有不少青年人他們有這樣的意向,有一定的天賦,但由于經濟等多種原因而無法進評校,這就可以讓演員隨時地因材收徒,擇優培養,學成后,政府有個考核機構,讓他們去考試,合格者吸收到評彈團也好,單干也好,這些青少年往往比城市的青少年吃得來苦,也有上進心。更為適合的一點是因為是演員個人分別帶出來的徒弟,他們的演出風格各異,書目不同,也就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不是千人一面的生動局面,即有利于評彈的振興,也不必擔憂評彈后繼無人。綜合所述,評彈的振興,歸納起來也就三點,1)體制要改革;2)創作要狠抓;3)育人要破格。是否正確僅是淺識,有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