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農
我1968年下鄉插隊,1971年從藝,在太倉滬劇團八年,一直演主角,先后在《沙家浜》中飾演郭建光,在《杜鵑山》中飾演雷剛,在《曙光》中飾演賀龍,在《盤石灣》中飾演海根,在《山鷹》中飾演高山恩。78年知青上調,進了蘇州市滬劇團,后來滬劇團解散,幾經波折,2002年由蘇州市錫劇團借調到蘇州市滑稽劇團,近十年基本上一直演配角,如在滑稽戲《一二三,起步走》中飾演孫謙山,在《錢篤笤求雨》中飾演公差,在《顧家姆媽》中飾演鄰居,在《笑著和明天握手》中飾演老縣長等等。幾十年的創作實踐使我深深認識到:主演重要,配角也同樣重要。
所謂配角,就是與主角相對來說的,一部戲,如果是演了劇中的主要人物,就叫主演或主角;如果是演了劇中的次要或更次要的人物,就叫配演或二號、三號角色。從演員的合作關系來看,配角在表演時,還在于襯托主角,配角搭配得當就能把主角襯托出來。相互合作,感到得心應手,戲也就演活了。而配角一旦出彩,主角便會更加出彩。總而言之,演員與演員之間的表演配合就象一部性能良好的機器,哪一個零件產生故障都會影響機器運轉。而一臺戲中的任何一個配角演員出差錯也會影響整體效果。主角與配角只是分工不同,不存在高低貴賤。
作為一個演員,誰都希望自己能演主角,就象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一樣,不想演主角的演員,也不是一個好演員。但一部戲不可能人人都做主角,總得有人做配角。要演好配角,我認為一要淡泊名利,二要調整心態,三要處理好與主演的關系,演配角關鍵要把握好一個“配”字,要從大局出發,準確地把握所演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不消極應付,不隨便搶戲,更不能在臺上有意無意的表現演員自己。我演配角從不馬虎,每飾演一個人物,都象當年自己演主角一樣,仔細閱讀劇本,認真分析人物。我深知演戲為的是演人物,一舉手一抬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必須根據人物的性格發展而呈現,進入要快,表現要穩,把握要準,刻畫要深,只有這樣,才能讓人物更具層次感。戲劇藝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是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和技藝等多種藝術形態融合而成的。所以,演員也可以吸收許多外在的因素來演戲,融合內在情感,形成人物結構體系。對于角色,我往往在上舞臺前要做大量的思考和揣摩,讓人物在我腦海中過一遍,這樣一來,人物的圖像便清晰起來,以至于在舞臺上能夠表現得更好更完整。
雖然配角在劇中的演出不太多,但是演好了,照樣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和稱頌。在這近十年里,我飾演的許多次要角色,因性格鮮明,分寸得當,而給人留下深刻影響,有時走在街上,不時有人對我說:“喲,你不是《一二三,起步走》中的孫謙山嗎?你不是《笑著和明天握手》中的老縣長嗎?你演得象,真象!”演配角能演到“這個樣子”很不容易,幾十年的藝術生涯,我演過很多主角也演過很多配角,我的配角,為主角增色不少,也為自己增色不少。原因在于我對配角塑造始終抱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和端正的心態,再加上深厚的藝術功底,配角塑造得越來越傳神,最終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演配角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為以后演主角積累經驗。配角因為戲份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對人物進行分析和思考,既分析思考自己飾演的角色,也分析思考別人所飾演的角色,對整部戲劇有著比別人更為完整的概念,尤其是對于主角的表演。在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青春跑道》中,我擔任陶堅強這一人物的C角(A角由著名表演藝術家張克勤先生擔任),這是一個主角角色,有時張克勤先生、B角章衛剛因公外出,就由我來飾演,雖然我還沒有象張克勤先生那樣演得如火純青,但也場場演得如魚得水,活靈活現,我想,如果沒有這么多年在滑稽戲中飾演配角的經驗,我一個多年唱滬劇的,要演好滑稽戲中的這個主角,是斷無可能的。
“紅花還需綠葉扶”,主演是紅花,配角是綠葉,相得益彰,就會成就一部好戲(也包括音樂、舞美、燈光等的融為一體)。我是一個酷愛戲劇藝術的老演員,以后的演出實踐中,我將更加努力地演好我的每一個角色,為社會主義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