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華
演出服裝是舞臺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體現演出風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但是專業演員的“第二皮膚”,也是服飾文化表現形式,是舞臺上的藝術品。
演出服裝不但給人帶來藝術的真實和美麗,還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角色,對提高藝術欣賞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演出服裝由于種類多、款式多、數量多,使用頻率高,給管理帶來一定難度。那么演出服裝的科學規范的管理,將是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演出服裝大致簡單分為話劇、戲曲、舞蹈、曲藝、旗袍、禮服等種類。從這些種類中又可分很多子類。但是如果從管理角度來看,歸類相對集中、并按大類分,更便于管理。
隨著社會進步,經濟形式越來越好,人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需求增加,舞臺上各種及高質量、高層次、雅俗共賞的藝術演出不斷涌現,舞臺上一些服裝以更直觀的外在形式,塑造和表達了人物個性,虛擬、夸張、濃縮以及抒情優美的服飾特色,形象地反映出角色的年齡、職業、身份、性格。同時,表現時代、民族、地域等特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些具有強烈個性和特點的不同色彩多種款式凝聚了設計師精心設計制作出來的藝術化、時尚化,紛繁復雜的藝術化的演出服裝,給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演出服裝經過多年的積累,越來越多,形成了數量多、變化多、種類多、名稱多等特點,給演出服裝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按照一般人工登記方式管理,會帶來名稱丟失、庫存混亂,嚴重時還可能影響正常演出。由于服裝管理工作十分繁瑣復雜,每道環節不能出差錯。比如,傣族舞的舞裙,就有五六個款式,無論是編號、還是編名稱,手工登記、死記硬背,一但忘了就會出現找不到服裝。因此,對演出服裝實行科學規范管理非常必要。在經濟條件的允許下實現電腦管理。將品種煩雜的演出服有條不紊的管理起來。
首先,建立服裝數據庫。請軟件人員設計庫存查閱程序,用數碼相機拍攝服裝照片,一張照片對一種服裝的編號及名稱,建立服裝查閱數據庫,對所有的服裝編號、編名稱,演出時能及時準確提取所需演出服,統一管理后會使演出服裝延長使用壽命,達到既節約、又省時省地。實現演出服裝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逐步減少手工操作。
其次,合理存儲演出服裝。演出服裝存放形式不同于傳統服裝,是舞臺演出的特殊需要。反復使用和存放的演出服,如在合理的儲存方式下,可以減少服裝的折舊程度,增加其利用價值,保證舞臺演出效果。演出服裝的存放方法,從管理到存放都有一定的要求。僅根據演出需要,還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款式、不同類種、不同面料、不同制作方法,有著不同的儲存和保管方法。
文革前戲服大都是綢緞為面料,戲服圖案多為手工繡和手繪,做工精細、款式大氣、傳神抒情、意蘊之美,是通過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的人物形象似與不似之間意象化的服裝。這些種類的服裝,一般以秦代、漢代、唐代等為主。管理起來由于它的特殊性,不能輕易下水洗、不能直接放在太陽下暴曬,何時掛起來、何時疊放,要根據演出時間和要求決定存放形式都很講究。必須用低溫度蒸汽燙的方式,幫助解決臟和縐的問題,并且每次巡演結束后,演出服要用白色的布料照住,用兩米遠的紫外線消毒3分鐘,方可存放,存放時將樟腦丸用棉紙包起來,一平方放一粒,防止蛀蟲、生霉。
相對舞蹈服裝的管理比戲曲服裝容易的多。這類服裝現在大多用紡真絲等面料制作,優點為不縐、不變形、不掉色,像漢族舞蹈服裝可直接下水清洗,正常涼曬,正常存放,只要注意不要用強力洗滌劑,避免有些亮片和裝飾品掉色,失去光澤。話劇、小品、魔術、曲藝等服裝大體上雷同生活裝的保管方式,但如有特殊面料制作的服裝,還是需要特殊方式保存。
要盡量對演出服裝不同類型進行細致的分類:分類方式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貴在便于管理,出入庫管理要具備完善的單據手續,具體流程結合本單位情況而定。例如按照民族種類,舞蹈種類,面料類型,也可按本單位使用頻率確定,具體可以根據使用情況為參考。避免不必要的反復出入庫造成混亂,做到有效的提取回收。
服裝應存放在干燥通風的場所,避免潮氣腐蝕霉變,但也不能長期存放在庫房窗口,避免陽光直曬和風沙,造成色彩艷麗的服飾退色變淡。建議:定期在陽光充足時拉起窗簾遮光,沒有陽光直曬的時打開門窗通風去潮;定期檢查、消毒、清洗制度必須完善,保證服裝衛生,日久常新。
總之,演出服裝的科學規范管理,不僅能保證演出順利進行,還可以節省人力、財力,還可以保證演出服裝的使用年限,保持其藝術壽命,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滿足全市百姓的文藝愛好,豐富大眾業余文化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