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音
我在《顧家姆媽》的燈光設計過程中,始終把握與舞臺布景成為一個整體,營造不同時代不同場景的典型環境,針對表演人物的多少,縮擴表演區的照射亮度,光色基調越變越暖以及景變光變在同場進行連續性變動的燈光特點。
《顧家姆媽》講述了六十年代初,租住在蘇州紫衣巷43號的護士顧雪飛突然失蹤,將出生才三個月的一對龍鳳雙胞胎八月、十五留給揚州保姆阿旦。
阿旦為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免遭傷害,偷偷搬離紫衣巷。白天打工,夜里女扮男裝踏三輪車,含辛茹苦,擔當起撫養八月、十五的責任,成了葑門橫街名正言順的“顧家姆媽”。
十六年后,一封南非來信又將顛倒的主仆關系重新顛倒過來。可是“親媽媽”的來信卻沒有給顧家的命運帶來任何改變。
歷經苦難,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春雨。阿旦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用這個世界最原始的標尺,詮釋了母愛的堅韌和美麗,賦予了兒女們面對貧困、下崗、創業、致富的精神力量和品質價值。用超越血緣的大愛,和兒女們共建家園的故事。
《顧家姆媽》的舞美設計,采用的框架與線條相結合的美術造型,主體結構用6個框架(均采用15公分寬,5公分厚,8米的槽鋼做樁子),18塊片子 (18塊片子每3塊疊在一起,每塊片子均是高2米,寬3米,線條型的蘇州城市風貌),用升降的方法來變換場景。
開場用兩道二道幕。前面一道以蘇州古城為主體,采用半透明的網格布制作而成。后面一道采用寫真布噴繪制成,中景和天幕同樣以線條為主體結構,用水、橋、塔,體現了蘇州小橋流水的景色。
該劇的舞美設計,手法比較新型,造型比較突出,時尚,有現代感,是滑稽戲舞臺美術的新探索。
既然,舞臺美術是一種新的探索,舞臺燈光必須去追求符合舞臺美術的燈光感覺。當我與舞美設計一起探討舞臺美術的樣式、風格時,我也在思考如何使舞臺燈光與舞臺布景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光的變化使舞臺美術造型更完整,更統一。
首先,在設計燈光時,少用散光的燈,多用聚光的燈,如面部僅用了8個回光燈,多用成像燈,電腦燈則是該劇的主要燈光,它既用作基本光,更多的是則染景(18塊景片染色)。
其次,在燈位的布局上作調整。以往的電腦燈都用在頂燈上,而《顧家姆媽》電腦燈分布在舞臺各個方位。面、耳、頂、天、地、流都有,目前就是多角度地照射,使18塊片子的造型更有效的突出以及主要表演區能集中,也能分散,不失去滑稽戲燈光的明亮特色。
再次,在校光時,比以往照射角度低,因為照射角度偏高,光會照射到18塊片子上,使片子失去色彩。失去色彩的變化,就是破壞舞臺美術造型,所以,一二頂燈上的電腦燈分兩部分,一部分專用在投射在片子上,另一部分用作基本光。
有了以上三個方面的準備,在實際布光的(做場Q或編燈光程序)過程中,就方便多了。具體來說,開場的兩道二道幕,采用不同照射襯托劇情的抒展。兩道二道幕在開場時是同時放下的,不注意用光,就會產生兩個畫面重疊,影響構圖,達不到效果。我采取的是后二道幕用后區光(一逆光和后區電腦燈,由于電腦燈在沿幕后面,開場時先把電腦燈放在一定的位置上,直射幕布上,待轉光后再向上升到原來的位置上,這也是一次破例的照射光,因為是反射光,所以要強一點,目的是后區光強,不會使前面一道幕的畫面疊顯出來,隨著音樂轉換燈光,改用耳光區電腦燈,電腦燈的光源不會散,明亮度改變不易變色、色彩過度自然,不會跳光。前后兩道幕采用不同的照射角度和不同的亮度,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這是因為后面一道二道幕是反映現代蘇州的城市風貌,前一道是古城,它隨著音樂,逐步展開情節,現代蘇州一下子回到上世紀60年代,現代蘇州回到60年前的蘇州,在2分鐘不到的時間內,在光的處理上,反差是很大的。既要體現時代的變化,也為演員的表演服務,當轉換燈光時,二道幕后面演員上場了,當后面一道二道幕升起時,劇情展開,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蘇州。
兩道二道幕全部升上去后,6個槽鋼框結構架子,18塊片子就起到場景主體,第一場是上世紀60年代,觀眾只能看到每道片子的最前面的一塊 (6個槽鋼框架子就是6塊),電腦燈用中蘭壓暗投射,當基本光提亮,片子光也是逐步提亮。第二場是距前一場16年以后,觀眾看到了兩塊片子(6X2=12塊),那是晚上的戲,片子光還用蘭偏深一點正投射為主,在片子的后區(地流電腦燈)作輔助光源,使片子的造型更符合劇情環境和時代氣息以及晚上的視覺效果,表演區光根據人物的出場序作適當的明亮處理,主要是提亮中心表演區的光,突出演員的表演,這場戲的場景變化是劇中最主要,當阿旦與江南雨踏著三輪車轉場時,表演區以一道一道光束來營造轉換場景的氣氛,象征三輪車在馬路上行使,忽明忽暗的視覺效果。隨著兩個主人翁的唱,升起后中區的石板路景,在后區作好準備的移動平臺逐漸向臺中心移動時,一束電腦燈追光跟著向前移動,移動平臺停,表演區光隨著亮,兄妹兩人表演,就用4盞電腦燈,光源相當聚中,不影響場景(片子)的色彩效果,。可以說,第一場、第二場兩場戲的光,都在較聚中,在不影響演員表演,又能滿足觀眾視覺的需求,我盡量不擴散光源,基本光盡量不影響投射在片子的色彩和亮度,使片子的造型有一個完整畫面。
第三場又是前一場的16年以后,觀眾看到是三塊片子,舊城變新貌,粉墻淡瓦的蘇州建筑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場的光,分了三步完成,第一步,開場氣氛光,是天幕,景上的光,沒有表演區的基本光,第二步過場演員上場加中心表演區光,當全劇的主要人物都上場才加強了表演區光,這一場總體上來說是最明亮的一場光,主要是這場變化要比前兩場的變化更要突出,既要充分顯示滑稽戲光的特點,同時又要照顧到景片上的光。這一場景片的光以淺黃色為主體,加樹影輔助光。第四場距前一場又是16年,到今天的年代,是一個花花世界,這場光,場景與表演區兼容,景上的光提亮,色彩協調柔和,基本光聚中在平臺四周,不擴散,提高亮度,使景與表演區相得益彰。最后一場,采用五彩繽紛的效果,因為在前四場戲中都有了變化,這場戲既提不高亮度,又變化不了色彩,即使變換色彩,與前幾場變化不大,所以,用多種色彩來襯托現代蘇州的快速發展和舞美造型,當劇情發展到最高潮、最感人、最動情的時候,當阿旦把八月十五的真相告訴他們兄妹、把紅木雕花盒打開后,自己要離開他們,讓八月十五兄妹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時,八月從心底呼喚:“阿旦,你就是我們的親姆媽”,全場除阿旦和江南雨外都跪到在阿旦的面前。此時的燈光按最初的想法或原來的滑稽戲處理方法,應該是大面度加強光,使觀眾產生共鳴,但,從現在的演出效果來分析,就該劇的劇情發展到這里來說,導演提出,要求燈光繼續采用加強中心表演區,只要達到人物上加強就可以了,從九藝節的演出效果來看,后者起到了很好的觀賞效果。因為,觀眾的習慣思維,認為戲結束了,準備退場了,而卻卻該劇的最后阿旦講的幾句話是戲的靈魂,觀眾聽不到、聽不清,就領會不到“文明因凡人的善舉而生動”的哲理,謝幕是全場全劇的最亮點。
通過該劇的演出,使我對舞臺燈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新的感覺,在導演、舞美設計,特別是周正平老師的指導,使我對舞美綜合藝術的完整性、統一性有了新的認識,我要為滑稽戲的舞臺美術和燈光繼續探索,不斷實踐,使舞美綜合藝術在戲劇舞臺上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