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音
怎樣做好一名民樂指揮
■戴音
民族管弦樂是一種較大規模的民族樂隊演奏形式,是二十世紀后半葉在中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表演形式。隨著樂隊規模的逐漸擴大,專任的民樂指揮也變得更加的重要。很多年來,民樂指揮都是由作曲家、演奏家和交響樂指揮兼任并轉為專任的,從長遠的民樂管弦樂發展和建設的角度上來看,更需要專業的民樂指揮家。民樂管弦樂的指揮不同于交響樂指揮,也不能套用交響樂隊的排練的模式來訓練樂隊。對總譜的詮釋、對樂隊音響和音色的調配,以及對作品的地域風格的把握,并不比交響樂隊的指揮簡單,所以要能夠更好的體現民族音樂的神韻,迫切的需要合格的專任民樂指揮。
首先民樂指揮應該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一.指揮法中的普遍要求的條件都需要具備。熟練掌握和運用指揮的基本動作;具備看總譜的能力;有良好的聽覺及節奏感;有較好的樂曲處理和詮釋的能力等等。
二.熟悉民族器樂的演奏技法以及性能。要能得心應手的指揮樂隊和駕馭樂隊,獲得演奏員的認同,必須非常的了解每件樂器的性能和技法。樂器的最佳音響效果以及哪些局限和長處都需要很好的了解。如果能一般的演奏一,兩件樂器就更為理想。
三.熟悉民樂的配器。交響樂有十分規范的曲目,而且曲目比較豐富,只要多掌握幾套音樂會的曲目,到哪都是一體化的演奏規格。但是民樂指揮就不一樣,除了作曲家寫總譜的方法不一樣,每個樂團采用的樂隊編制和樂器的規格不一樣,都需要指揮來調整。強化總譜的能力是民樂指揮最實際的重要任務。
四.善于處理新作品。在排練新作品的時候沒有音響資料的情況下,要能夠認真的研究和分析總譜并且高效率地完成新作品的試奏。
五.對民間音樂、戲曲音樂、少數民族音樂的了解和積累。作為一名合格的民樂指揮,必須多了解和掌握這些音樂的風格和特點,很多作品都以這些音樂為素材而創作的,要達到較精準地詮釋每一部作品,指揮必須有著良好的藝術修養。
香港中樂團的核心人物首席指揮兼藝術總監——閻惠昌先生是我比較敬佩的一位民樂指揮家之一,也是“唯一”科班出身的民樂指揮家。在這幾十年來閻惠昌先生一直在民樂指揮的這個崗位上鉆研、奮斗,與民樂為伍,為中國的民族音樂事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耙晃粌炐愕闹笓]家可以帶出優秀的樂團,一個優秀的樂團也可以造就一位優秀的指揮家”可見指揮與樂隊成員之間相互依托、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只會打拍子不會排練的指揮不能成為合格的指揮,必須具有駕馭樂隊演奏能力的才稱為真正的指揮。而這樣的指揮并不多,閻惠昌先生與香港中樂團默契合作了十多年,與樂團的磨合已經到達了一種境界,應該說是心領神會,他對每部作品都會精心的去解讀和詮釋。指揮家練就一雙會說話的手,如同語言一樣,要努力表達和善于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更要富于動作的美感。樂團是水,指揮是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是樸東生先生說的,有的指揮只在乎了外在的花架子,舞臺上瀟灑的揮舞與樂隊的演奏象是兩層皮,互不相干。所以說嫻熟的駕馭樂隊能力是指揮家的核心技術。
作為民樂指揮對音樂韻律的處理也是相當重要,這就要求指揮不但要熟悉民間音樂在韻律上的特征,通過與樂隊的合作,以較好的音樂效果體現出來。還有充分的掌握很多民族樂器新技法,并且細膩的運用到處理的作品中去,面對眾多的民族民間音樂,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做到無所不知,但是對于一個民樂指揮來說應該盡最大的可能來把握作品總體上的風格,俗話說“不走味兒”。
排練是指揮的核心工作。在排練中聲部的音響組合的平衡和調空整合是指揮必須掌握的。音響整合是要讓一個聲部的音響充分的“震動”起來,然后再將每個聲部的音響整合的合理,流暢,在要求樂隊整體的統一和平衡,從而取得演奏上最基本的質量保證也是首當其沖的問題。那么樂隊音響的整合需要指揮的責任感,應該反復的去強調每個演奏員都要以最好的技術狀態和音響音色來參與樂隊演奏,包括一個泛音,一聲鑼一招一式都要精心的去演奏,否則就會起了破壞性的作用。細化的整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特別要注重聲部的練習,尤其是對一個比較生疏的樂隊,簡單的排練幾次就演出那是很不負責的行為。不同的指揮有自己不同的風格,但是從一半的處理上來看總體的音響整合可分為;以弱顯強;以柔克剛;強而不噪;弱而不虛;慢而不斷;快而不亂。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指揮。
說了那么多,在總譜的閱讀和詮釋上指揮又需要了解什么呢?民族管弦樂的總譜可是什么樣的都有,雖然近幾年通過學習和探討加強的規范,但是現狀還是給了民樂指揮備譜相當大的負擔。首先記寫方式的多樣化,不象交響樂經過200多年的完善已經形成國際上統一的規范記寫方式。如彈撥樂聲部排列的差異,打擊樂聲部的排列多樣化,最為統一的也就是拉弦樂聲部了,那么作為指揮要細心的去閱讀以免讀誤。要提高對總譜的鑒識能力,不能被眼花繚亂的總譜所困惑,也不能對譜面簡潔而對實際音響效果的產生錯誤的判斷,在長期的實踐當中去提高閱讀總譜的能力。民樂不同與交響樂,遇到不規范的總譜,作為指揮應該適當的去調節和調整,在充分尊敬作者的前提下去完善作品,已取得更好的演奏效果,調整后應當在譜面做出記錄,不要做一個即興的指揮。認真細致的備譜是對一個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指揮也是一種起拍的藝術,起拍也就是預備拍,是指揮技法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看似簡單,但是要能熟練透徹的掌握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做好。預備拍貫穿指揮操作的全過程,如果含糊不清,那樂隊就會難以整齊。揮拍的動作一定要有把握和自信,只有這樣才能使龐大的演奏群體節奏上有統一的效果和標準。指揮動作的規范與指揮的音樂修養,美學觀念以及性格都有關,每一位指揮都有自己的習慣和風格。著名的指揮家石中光教授也是我的指揮老師,他說過,揮拍的幅度一定是講適度的,指揮的動作大小要適度,關鍵是有效性,演奏強烈和速度較快的音樂是動作范圍越小,演奏抒情的的慢板時,動作一定要大和舒展。指揮也是表演藝術,指揮的動作形象和儀態都要有可看性,要有神更要有氣,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從某種意義上講,指揮是悟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你學到的只是知識和經驗,要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指揮的專業技術,更多是靠自己,應該加強全面的音樂修養,勤奮的探索,努力的鉆研在悟性上下功夫。中國的民樂需要指揮,更需要專職的優秀民樂指揮,我們期待著中國的民樂界能涌現出更多的德藝雙馨民樂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