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隨著《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提出更為明確的要求,文化部出臺了《全國鄉鎮文化站建設規劃》,江蘇則率先開展了鄉鎮文化站標準化建設。至此,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的一部分,鄉鎮文化站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空間,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出現了欣欣向榮的蓬勃氣象。
首先,文化站存在理由之一即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服務,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而鄉鎮文化站是基層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是政府聯系農村、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紐帶,是代表政府完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的部門。文化站通過開展文化工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社會審美教育,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
其次,文化站活動開展的公益性,契合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在要求。鄉鎮文化站是農村最基層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作為農村傳播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作為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橋梁與紐帶,文化站通過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通過拓展文化服務渠道來構建和完善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再次,文化站工作對象的寬泛性,貼合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外在特征。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覆蓋全社會的,是不分階層也不分群體的。而鄉鎮文化站的工作正好與此一致,也是面向鄉鎮全體群眾的。比如文化站組織的公益性廣場演出、搞的文化下鄉(下村下地),對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保護,都是面向和惠及廣大群眾的,是為了全社會整體利益的。還有文化站舉辦的公益展覽、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等,也都是為了大家的利益、為了我們整個的民族保存文化基因。
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和完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作為縣級以下三級文化網絡中承上啟下的中心環節,鄉鎮文化站是農村中唯一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因此,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的職能,對于提高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推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鄉鎮文化站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表現在構建多層次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隨著我省文化站標準化建設工程的完成,鄉鎮文化站大都建有了綜合展示廳、多功能活動廳、體育健身和老年、少兒活動室、書刊閱覽室、教育培訓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等服務設施,擁有了一套齊備的文化活動器材。以此為基點輻射,又相繼建成并完善了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廣場、農村文化戶等多層次的公共文化設施,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設施的保障。
其次,鄉鎮文化站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表現在構建多方位的公共文化隊伍體系。鄉鎮文化站由于多年群眾文化工作的積累,具備了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才隊伍要求。一是文化站長:既懂得藝術規律、經濟規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又具有現代科學知識和群眾文化管理技能;既是能擔當重任、身先士卒的文化工作楷模,又具有靈活應變、獨當一面的本事和能力;一是文藝骨干:既有藝術素養又有鄉土特色,既有活動熱情又有合作精神,既涉及各門各類又不拘行業地域,既有水準的追求又有隊伍的龐大。
再次,鄉鎮文化站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表現在構建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活動體系。在長期的群眾文化工作中,鄉鎮文化站摸索出了農村文化活動的兩大體系,即陣地文化活動體系和社會文化活動體系。陣地活動體系堅持制度化、規范化和公共化,以社會文化骨干培訓、少兒藝術培訓、老年文化休閑、群眾文藝創作、陣地文藝演出、各種展覽、節目創排、知識講座、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等在文化站內部舉辦的活動為主體構建。社會文化活動體系堅持主題化、品牌化、系列化,緊扣傳統民俗節日、現代節慶、黨和政府工作大局來構建,一般選擇普遍的、大眾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體現前沿時代特征、引導現代審美價值、能帶動整個社會文化活動的項目,打造成特色文化品牌。
在去年的省文化工作會議上羅志軍曾強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在構建覆蓋全省、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上下更大功夫,在高標準建設重點文化工程上下更大功夫,在加強公共文化內容建設上下更大功夫,在促進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更多轉向農村上下更大功夫。而作為一名工作在農村群眾文化第一線的文化工作者,不光能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而且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