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華
鎮村圖書館(室)是我國目前最基層的讀書用書、陶冶情操的文化事業陣地,是鎮村兩級政府引導群眾開展各種讀書活動、普及科學知識的重要場所。作為百姓讀書、獲取文化知識、吸取精神營養的最基層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寶應縣地處魚米之鄉的江蘇揚州市北端,人口92萬。全縣有14個鎮,一個開發區,236個行政村,全縣85%以上的人口工作、生活在全縣14個鎮村所在地。目前全縣14個鎮全部為省達標文體站,并都建有圖書館,65%達到萬冊以上。結至2009年底全縣行政村已全部建成“農家書屋”,圖書總藏量達35.4萬冊,陣地面積均為25~50平方米,城鄉公共文體設施體系初步形成,極大豐富了農村、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和健身強體活動場所,為三農建設支撐了有力發展平臺。隨著近年來黨和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對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視和投入,省財政從2006年開始,投巨資扶持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文化事業建設,已分四枇對每個鎮圖書館免費下撥圖書達四萬余冊,并對每個村農家書屋免費下撥部分圖書、書櫥等,解決了農民買書難、看書難的問題。
然而筆者通過對寶應縣已建成的鎮村圖書館 (室)的調查走訪,就其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的生存與發展還是不容樂觀的:
寶應縣的鄉鎮圖書室早年出現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是當時農村合作化運動及掃盲運動興起的產物,以農村俱樂部形式設立,如城鎮、范水、曹甸、安豐、射陽等,后因經費、場所等人為客觀因素,使當時為數就不多的圖書室所剩無幾了。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落實中央加強文化建設的有關要求,寶應縣所轄5鎮25鄉均成立了文化站,且一次性配齊了全脫產文化站長或輔導員。隨著鄉鎮文化站建設的興起,部分鄉鎮圖書室也逐步得到了重建,并有了一定規模的發展。然而,時過境遷,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文化站又再度面臨危機,多數文化站無固定場所,無設施設備,無專職人員,站房破舊不堪,文化站實際上早已全盤瓦解,名存實亡。隨著改革的深入,撤鄉并鎮的興起,不少鄉鎮集中精力只搞經濟建設,新形成的14個鄉鎮文化站,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趨于老化,資源貧乏,功能減退,無購書、人員經費,導致鄉鎮圖書室的生存出現危機,甚至有的鄉鎮文化站被擠占、便賣、挪為它用等,如山陽、小官莊、魯垛等鄉鎮,其圖書室也就不言而喻了。
2006年初省廳要求用三年時間對全省不達標文化站完成創建達標,寶應縣14個鎮在三年內基本上都通過了達標驗收,目前每個鎮都建有圖書館,村建有農家書屋。但因圖書館室是公益事業活動,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在多數鎮村領導眼里,它只能消耗資金,把其看成是“包袱”。因此,鎮圖書館的發展都比較薄弱,甚至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村文化室亦是如此,農家書屋建成以后,需要不斷地充實新書,才能持久地發揮作用。但誰來負責?經費如何解決?這些目前都沒有明確的實施意見,職責不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鎮村領導重視不足,觀念陳舊。現在從中央到省、市各級對于抓精神文明建設口號依然十分響亮,而實際到一個縣,特別是鄉鎮執行起來就走了樣。對于文化站工作,只要涉及到一個“錢”字,領導就搖頭嘆息,大部分鎮村領導認為只要把經濟搞好了,圖書館(室)有無、大小、投入與否都一個樣,少數文化站將棋牌活動室作為主要陣地,圖書館很少對外開放。有的文化站與兩、三個鎮屬單位在三、四百平方米的小樓內合署辦公,根本無法設立圖書室。省文化廳實施的鄉鎮文化站達標創建工作對鎮村圖書館(室)的建設確實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大部分鎮文化站、村農家書屋,為了迎接檢查驗收,一陣風興起,圖書的登記、借閱、開放、流通等制都有章可循,但一旦通過驗收后又重現以往的模式,管理制度成了擺設,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圖書流通的過程中,出現了圖書登記帳物不符、借閱手續不規范、圖書流失等問題,有的館(室)因擔心圖書流失,干脆關門了事。
2.無購書經費,藏書嚴重不足。無購書經費是鎮村圖書館(室)共性問題。許多圖書館(室)在驗收時,從中小學校、成人教等單位東借西籌,求量不求質,藏量水分較大。寶應縣除安宜鎮、范水鎮文化站每年有1~2萬元購書經費,其它沒有一個鄉鎮能將購書費納入鎮財政預算,在2006—2009年間建成的圖書館(室)自驗收通過以來幾乎沒有添置一本新書,基本上是省四次送書下鄉的圖書3000冊左右和以往遺留的舊書,藏書量少質差、內容過時陳舊,農家書屋僅依靠省市縣補助外,至今沒有一家添置過新書或設備,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圖書館(室)的社會效應。
3.人員嚴重缺編,專兼職人員不專用。圖書管理人員普遍待遇低、不穩定,文化業務素質不高。寶應縣14個鎮文化站,只有安宜、范水、西射陽湖、涇河、山陽等圖書館配有一名兼職管理員,其它文化站都是站長一人。許多文化站長還兼任鎮政府有關部門職務,無暇顧及圖書館的管理,處于無序狀態。農家書屋圖書管理員不少是由村干部兼任,他們事多繁雜,抽不出時間來管理,有的管理員業務不熟練又沒有什么的報酬補助,因此多數為應付檢查,擺花架子。
4.機制不靈活,職責不明。鎮圖書館仍停留在傳統辦室模式上,無固定開放時間,等讀者上門借還,服務效果不顯著,缺乏應有的管理考核及監督機制。農家書屋建設過程中的頭緒比較多,對已建成的農家書屋,誰是主管?分管部門應負什么監督檢查責任?當地的鎮黨政部門如何檢查監督?本地的行政村又應負什么樣的責任?這些都沒有規章來加以規范。
以上幾點嚴重影響了鎮村圖書館(室)事業的健康發展以及功能、作用的延伸和發揮。
1.積極爭取領導的重視。現階段條件下,領導的重視程度往往決定著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成效。要抓好圖書館(室)建設,一方面作為自身要積極主動爭取有關領導的重視和扶持,用實際行動證明鎮村圖書館室在服務群眾方面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另一方面鄉鎮領導要從思想上徹底改變圖書館“無利可圖”的看法,提高認識,要看到鎮村圖書館(室)面對的是最基層的群眾,充分意識到提高本鎮村勞動者的素質,引領群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保持本鎮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科學文化知識密切的聯系。
2.建立長久有效的運行機制。綜觀寶應縣的鄉鎮圖書館(室)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想讓鎮村圖書館(室)長久有效的發展,其根本的出路是建立起“政府主導、多級投入、集中管理、資源共享"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即將鎮圖書館納入縣級圖書館行業管理體系之中,每個鎮圖書館成為縣級圖書館的一個分館,由縣級圖書館集中統一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在實現鎮、村圖書館(室)全覆蓋的同時,又能實現文獻資源的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一張借閱卡就可以在全縣范圍內實行通借通還,減少了各鎮圖書館相關文獻的重復購置現象,合理使用購書經費。它不僅使公共圖書館服務從狹義的文獻服務轉變為覆蓋城鄉廣義的公共文化服務,更消除了圖書館服務的城鄉差別,切實解決城鄉居民借書難、看書難問題,為鎮村居民提供了與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閱讀待遇,從根本解決了鎮村圖書館發展出路問題。
3.保障經費來源,加大投入力度。資金是鎮村圖書館(室)陷入困境的根結,解決了資金問題,猶如點對了穴位,一通百通,其他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所以要使館(室)“活”起來,必須切實增加投入,將鎮村圖書館(專)兼職人頭經、購書費及活動經費納入同級預算,解決其后顧之憂。除積極爭取省市的扶持外,有可能地實行縣鄉逐年投入和社會捐助的保障體系,即在縣級范圍內,鄉鎮分館建設和運營保障由縣、鄉二級政府共同投入,加上社會捐助的資金,由縣圖書館集中支配使用,確保各分館的正常運營,并將村圖書室納入所在鎮圖書館管理體系之中。
4.開展特色服務。走特色之路是鎮村圖書館(室)發展的社會基礎,也是其發展的必然規律和要求,其特點是“針對性”、“地域性”、“特色性”。任何一個圖書館都應該有自己的藏書特色,鎮村圖書館(室)的藏書應結合本地區的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結合本地區農民對科學文化以及脫貧致富要求,以某一有發展前景行業為重點,形成藏書重點和特色:一是文獻資源收藏,寶應縣的一些古鎮像范水、夏集、西射陽湖、西安豐、曹甸等鎮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特色的文化底蘊及較為珍貴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料,只要加以征集、整理,即可成為鎮村圖書館(室)的特色文獻,這些特色文獻在宣傳本鎮村、促進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二是服務地方經濟,鎮村圖書館(室)除了收藏特色文獻,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閱讀需求外,還應注重發展地方經濟、為科技興農提供優質服務的意識。突出一個鎮一種特色,一種特色服務帶動一個地域的相關產業,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鎮村圖書館(室)。寶應縣鄉鎮分別以藕制品、種養殖、絕緣陶瓷、水晶玻璃工藝等作為主打產業,還引進許多外資企業,這對寶應縣各鎮村圖書館室發揮自身服務地方經濟方面是個極好的機會,各館室可以根據本地區的特色,劃定特色藏書結構,增設特色的服務網點,提高鎮村圖書館(室)的規范化、網絡化服務水平,為本地文化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