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寬,吳紅梅,安寶利,田明華,李 強
(1.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2.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開發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晉陜蒙砒砂巖沙棘生態工程建設項目”于1998年實施以來,該工程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農田的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除植被、生物鏈得以相當水平恢復之外,還大力促進了山區經濟的發展,生態經濟效益顯著。同時,為進一步增加農戶增產增收,最大化沙棘工程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項目實施地區圍繞沙棘,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林業合作經濟組織,這些合作組織主要以農戶自發創立和政府、企業合作設立兩種形式為主,目的是為了在推動沙棘產業化發展進程中發揮樞紐作用,在政府、企業與農戶之間架起一道橋梁。從目前各地注冊成立的沙棘協會運營情況來看,合作組織無論是在管理制度、盈利機制、分配模式,還是在人才吸引方面,都極力需要一定的理論性指導來完善其運營,使合作組織真正發揮促進沙棘產業化發展作用,并創新出一條“政府+農協+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 (呂林,2009年)。
目前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及著作,大多側重于對農民沙棘協會的作用方面研究 (安寶利等,2008),缺乏對如何有效完善協會內部管理機制、盈利機制等各項機制的研究性文獻。因此,本文將結合對樣本旗縣的調查數據分析,并參照國外發達國家林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功經驗,提出適合我國沙棘合作組織發展的方案。
為了對晉陜蒙砒砂巖沙棘生態工程區林業合作組織進行研究,課題組于2009年赴內蒙古東勝區、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達拉特旗與陜西省府谷縣5個項目區開展調查,共完成了5個旗縣 (區)、23個鄉鎮、113戶農戶的問卷調查,調查范圍涉及項目區沙棘種植戶的10%。調查農戶情況見表1。
其中,東勝區20戶,達拉特旗26戶,伊金霍洛旗 (以下簡稱“伊旗”)20戶,準格爾旗(以下簡稱“準旗”)25戶,府谷縣 22戶。通過匯總,各地被調查者種植沙棘面積情況如表2。

表1 樣本旗縣調查農戶情況

表2 2008年被調查農戶沙棘種植面積 單位:(畝)
通過調查可知,調查地區的113戶農戶中,有33%的農戶參加了沙棘協會,這其中,自發參加的農戶占53.9%,在別人和政府動員的情況下加入的農戶占33.3%;而未參加的67%的農戶中,有46.7%的農戶非常渴望加入沙棘協會。匯總計算后,可知:33%的農戶參加了沙棘協會,31.3%的農戶希望盡快參加,35.7%的農戶既不關注也不想參加。
67%的農戶在調查中表示未參加沙棘協會,但是其中有46.7%的農戶非常渴望加入沙棘協會。同時,這部分農戶也反映,他們在沙棘產銷過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難,如表3所示。數據表明,項目區參加沙棘協會及渴望參加沙棘協會的農戶是被調查農戶的主體,這充分體現了在農村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農戶對于生產中的自身力量薄弱、小生產與大市場接軌難、步入市場組織化程度低而處于弱勢地位的清醒認識,加入地區性經濟合作組織是適應生產發展、克服種種障礙的必然趨勢。
調查訪問中,農戶加入沙棘協會的目的各有差異,沙棘協會切實滿足農戶需要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如表4所示。

表3 農戶認為銷售沙棘時遇到的問題 單位:(%)

表4 沙棘協會作用對比 單位:(%)
從表中數據來看,農戶加入沙棘協會之前和之后對于沙棘協會作用的認識是不同的,(1)農戶加入沙棘協會之后與加入沙棘協會之前相比,在獲得信息、技術、苗木、貸款、方便銷售方面均得到了幫助,也說明各地沙棘協會的設立與當地實際情況前后吻合,滿足了地區農戶所需,避免了偏軌導致的供需不一致;(2)協會除解決農戶在產前、產中、產后所面臨的困難的同時,對于處在生產擴張開始階段的農戶,予以規模的擴大化,使經濟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實現生產過程中的內在經濟。
在調查過程中,46%的農戶反映協會自有資金不足是當前發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認為群眾不了解協會導致成員過少進而阻礙協會發展的農戶占35.1%,另有16.2%的農戶認為政府重視力度不足、內部制度不健全是協會發展的障礙,而認為存在人才缺乏的農戶占13.5%,24.3%的農戶認為協會不存在任何問題。
2.3.1 資金匱乏
資金不足被認為是協會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始終困擾著當今諸多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對于沙棘協會而言同樣是這樣。這樣一個現象的出現是有其原因的,在調查中,100%參加沙棘協會的農戶均是免入會費的,雖然當地沙棘產業的發展已有10余年,但綜合利用才剛剛起步,致使相當一部分協會與企業缺少合作,在這樣一種農戶零會費、企業零合作的模式下,僅靠政府下撥的資金來支持其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同時,資金匱乏加劇了協會在技術引進、人才吸引、設備更新、市場開拓、信息收集等方面的缺陷,加劇因無財力保證所造成的企業對協會履行合同的零信任,增大其從事大規模銷售和日后發展的難度。
2.3.2 群眾了解度低
出現群眾不了解致使成員過少的問題,一定程度上與地域特點密切相關,內蒙古自治區人口稀疏、地域廣闊,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農戶與農戶之間相隔較遠,因此,農戶間交流較少。同時,沙棘協會宣傳力度不足與該問題的出現也存在一定關聯。
2.3.3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針對政府重視力度不足,考證發達國家農林合作社的發展歷程可得出,一個新興項目的蓬勃發展是離不開政府的鼓勵和支持的,合作組織啟動資金、組織形式及相應規范性立法的不健全將使其本身發展的局限性最大化。參加了沙棘協會的農戶認為政府對合作組織缺乏支持,這與資金不到位、宣傳不廣泛、制度不健全及人才匱乏密切相關。
2.3.4 注冊手續繁雜
由于注冊成為專業性合作組織的程序較為復雜,成立組織所需條件諸多,當地許多農戶自發成立及企業授意成立的沙棘合作組織都不愿注冊,且多數都是迎合了“有合作即成立,無合作即解散”的形式,使得沙棘合作組織隨意性大,穩定性差 (李大銀等,2009年)。同時,這樣的組織易忽視對內部制度的建立,只強調對合同的履行,常因組織的合同性而摒棄分配制度,使多數加入該組織的農戶動力不足,即使存在健全的制度,實現系統性管理的目的也是不可能的。
2.3.5 專業化教育發展緩慢
結合眾多國家農林專業化合作組織發展的情況來看,一個地區良好合作組織的形成離不開專業化人才教育。總體上,我國目前的教育業蓬勃發展,但偏遠地區卻是例外。尤其是在這種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地方教育無法適應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現狀仍屬普遍。
2.3.6 勞動力資源短缺
本次調查訪問也涉及了對種植沙棘勞動者年齡段的統計,其中,種植沙棘的年齡結構大部分分布在40~60歲這個階段,這主要是由于這部分勞動力無法在城市找到合適的工作,而留在家里務農;在20~40歲也分布著一定的人數,這部分人主要是由婦女及年輕的學生組成,婦女受勞動負荷的限制,仍以務農為主,學生則一般在放假的時候幫家里種植沙棘。近年來,沙棘種植面積取得前所未有的增長,每年果實采摘量快速增加,因此,勞動力緊缺的現狀將大大限制沙棘生態工程的發展。
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地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是其林業合作化的成功經驗之一。人民公社時期,脫離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模式成為當今發展沙棘合作組織應予以避免的。合作組織的組織形式、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要與當地農村社會生產力水平、沙棘開發階段、市場需求以及合作組織的現有經濟實力、組織程度、組織規模等實際情況相適應。就此次調查來看,沙棘生態工程仍處于大力發展沙棘種植業的階段,沙棘相關產品的深加工尚屬起步,在以“政府+農協+企業+農戶”為發展主線下,沙棘合作組織在未來需加大對附加值高的沙棘產品的研發,并與相關企業合作,促成分工合作的產業鏈條的形成。
堅持自始至終以服務為宗旨對于沙棘合作組織非常重要,但非盈利性不等于任何費用都依賴政府,在內部均不收取任何費用。沙棘協會需積極發揮組織內的人才優勢,加大新型產品研發力度,將開發出的產品介紹給感興趣的企業,并為企業與農戶搭建合作平臺,賺取對外經濟往來費用;同時,根據不同會員種植沙棘情況及本年度通過協會促成的交易合同額收取適量的會費也屬合情合理。值得強調的是,協會收取的所有費用務必予以制度化,做到“取之合理,用之透明”,會員可隨時對協會不合理費用開支提出質疑,并上報沙棘產業直屬部門。這樣,將收入與政府資助相結合,盤活資金并不困難。
種植沙棘地區的農戶分散,為協會宣傳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為此,協會可試行“親情+友情”宣傳與規模化沙棘林種植并舉的方法,一方面,利用已入協會成員的交際圈作為宣傳媒介,可省去協會諸多介紹程序,且信服力高;另一方面,規模化較近成員的沙棘林,圈出大范圍的種植地域,有利于提高附近農戶對此項工程的關注度,增加其了解沙棘工程與沙棘協會的能動性。
沙棘協會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最高決策權往往集中在依托的企業或少數大股東手中,社員大會流于形式,多數農戶無法使個人意見在協會中產生一定的影響,導致參加管理的熱情不足,忽視非民主情形下制定的規章制度。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實行“一人一票”的經典原則,但隨著非社員及資本的入股,為了真正體現成員的權利,原則上應該在采取一人一票的情況下有所調整,比如,對股份較多的成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置附加表決權等。總之,確保每位協會農戶真正參與管理制度的制定將是協會管理形式逐步健全的核心。
此外,考究其他合作組織會發現,其強大的生命力不僅與健全的管理形式有關,還與合作社社員個人所有與共同所有相結合的所有制形式關系密切。而現在,所有制的形式趨于多樣化,傳統的按勞分配、按交易額分配和按股權平均分配沿用至今,以此基礎形成的按股份分紅近年來也日益興起,這些分配形式極大激發了加入合作組織的成員從事林業發展的熱情。沙棘協會也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在未來,建立多種分配形式下的組織,以多樣化的利潤分配渠道來保證協會的永續發展。
沙棘合作組織較企業的優勢多體現在擁有一支優秀的產品研發、技術操作隊伍。所以,切實解決農戶在種植沙棘中所遇到的技術問題,并為加工企業出謀劃策,就要求協會重點關注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同時應該對從事沙棘種植的勞動力進行培訓。
對合作組織提供大力支持,是眾多發達國家扶持國內林業成長的通行做法。我國政府同樣也給予了林業上億元的資金扶助,可在稅收方面,盡管合作組織對內是非盈利性的,但只要在工商部門登記,稅費就與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保持一致,增值稅抵扣優惠更是難以為繼,這使一些合作社最終放棄注冊,沙棘協會同樣也面臨這樣的困境。為解決這方面問題,政府應更多的給予沙棘協會減稅、免稅優惠,更改抵扣增值稅期限,方便協會抵扣增值稅款 (凌鶴,2008年);另外,國家為推動林業發展,對非公有制林業采取貼息貸款扶持措施。可居高不下的貸款利率的存在,使該項政策大打折扣,不僅如此,銀行為考慮其自身利益和林業投資的風險,貸款期限一般設定為1~5年,而沙棘在種植后的2年內,主要以地下生長為主,地上部分生長緩慢,3至4年進入生長旺盛期,第5年才步入旺果期。所以,這樣的貸款期限難以滿足沙棘項目的需要,沙棘種植戶如果選擇貸款,反而會因貸款未收回就面臨負債的壓力。為解決上述問題,政府應該(1)制定不同林齡段沙棘種植貸款利率,一般來說,前中期采取低利率,后期采用高利率;(2)規定銀行在發放貸款給沙棘種植戶時,期限至少為5年以上;(3)簡化沙棘協會申請貸款的手續,避免地方部門對非盈利組織設置障礙。
[1]呂林.“小群體” 對接“大龍頭” 和大市場——宜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調查與思考 [J].中國林業,2009(13):18-21.
[2]李大銀,申運田,張全來,等.內黃縣林業生產組織現狀分析與對策[J].河南林業科技,2009(02).
[3]凌鶴.大力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J].云南林業,2008(06):22-23.
[4]安寶利,郭敏.農民沙棘協會的作用及其發展[J].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2008(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