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5日,希望一號科普小衛星伴隨著遙感衛星發射升空。這是我們發射的第一顆用于科普試驗的公益衛星。這顆承載著眾多青少年科技夢想的科普衛星“體重”達60千克,將執行3項神圣“使命”:建立業余無線電空間通訊、進行太空攝影以及搭載青少年科學實驗方案——“天圓地方”。 這顆衛星運行在高度1200千米的太陽同步軌道,繞地球運行一圈109分鐘。這是一顆遵守時間的小衛星,當衛星飛越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當地時間都是上午9點半。該衛星的研制人員花了兩年的時間為青少年精心打造,并不斷加以改良。由于衛星外觀精美,希望一號科普衛星又被稱為是航天人為小朋友精心制造的“金色巧克力蛋糕”。
這顆美麗的“金色巧克力蛋糕”雖然花費了科研人員兩年多的時間進行研制,但對于一顆搭載星而言,只有確定了軌道和火箭,衛星才能真正轉入正樣設計和研制階段。所以在2009年3月份才正式確定了這兩個條件,瞄準10月底出廠的目標真正展開研制。時間僅有8個月,這是一次很大的考驗。
雖然在此之前,衛星研制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但是圍繞的是另一個搭載狀態和約束條件來設計的。“舉例來說,之前為這顆星設計的是‘晨昏軌道’,即衛星經過某一個地區,正好是早上和晚上,這意味著衛星有足夠的機會捕獲能量;為了適應這次搭載要求,科研人員把衛星的軌道做了調整,衛星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陰影區,這就需要對衛星的能源系統做出調整,以便能夠為衛星工作供應充足的能量。”
更改的不僅是軌道參數,衛星所有的技術參數都要做出調整。面對時間“吃緊”的局面,設計團隊按照“一步到正樣”的研制思路展開工作,即衛星正樣研制和技術驗證工作同步進行。
對衛星研制工作來講,沒有一顆試驗星會直接進入正樣星研制階段。這個過程需要成熟的技術支撐和嫻熟的工藝支持。衛星研制團隊提出了“精確到0.1毫米”的要求。
希望一號科普衛星是一顆為青少年設計的科普衛星,上天后將執行3項飛行任務,為了讓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衛星的工作狀態,達到較好的互動效果,設計師們沒少在細節上下工夫。
為了讓青少年看到從星上拍攝到的地球照片,研制人員采用了寬視角的CMOS相機。該相機視場達到140度,像素為100萬,采用該相機拍下的一幅照片就有可能拍下整個地球全景,能夠看到黑色星空下的地球,以及地球的邊緣和明暗變化。
衛星“打開翅膀”是讓“兩總”們最擔心的一個環節。為了讓衛星在空中更安全更可靠,設計師們為衛星減少了一個“展開太陽能帆板”的環節,此次研制人員為衛星裝上了體裝式電池陣,也就是為衛星披上“盔甲”——在衛星表面貼上藍色電池片,以便在太空中實現光能向太陽能的轉變。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衛星的能量轉化率達到了26.8%,這個數字在衛星的能量轉換中屬于“高效”了。

希望一號科普衛星

希望一號科普衛星在廠房中
這次希望一號科普衛星是伴隨著遙感衛星八號共同升空的,按照最初的設計,這枚長四丙火箭只需搭乘一位“乘客”——遙感衛星八號。火箭所有的技術狀態都是圍繞這位乘客設計的。2009年3月,火箭“兩總”得到新的指示:長四丙火箭要搭載一顆“輔星”——希望一號科普衛星。當時火箭已經做完全部的測試,加一位“乘客”,這意味著火箭需要在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做出大量的適應性修改,也就是“技術狀態更改”。
搞型號的人都知道,“技術狀態更改”是一個特別嚴肅和謹慎的事情。針對新乘客,火箭做了6項較大技術狀態的更改。為了避免出問題,研制人員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做了設計、分析、驗證和一次全面的集成綜合試驗,確保萬無一失。此次主星重量為1040千克,輔星重量為60千克,“體重”相差較大,輔星將在主星脫離箭體后40秒實施“星箭分離”。這意味著兩星將在太空中實施“連環表演”,“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成功把乘客送入太空,更要保證兩顆衛星在太空中‘和諧’生存,不要產生任何‘摩擦’。”長四丙火箭總指揮翁偉幽默地說到。
這位“老總”說到興頭上,忍不住拿床頭上的臺燈作比喻,“三級發動機實現二級點火后,工作100秒,經過‘低頭’的動作后,主星會首先在這個位置上分離。”他的手指向的是臺燈的頭部,“然后,箭體‘抬頭’,將輔星從這個位置上彈出。”他的手又指向了臺燈的尾部。“如果說哪一個環節讓我最揪心,我覺得還是三級發動機的二次點火,但是從各項數據來看,還是比較滿意的。”
希望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升空了,它的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張曉敏這樣說:“我們更愿意把希望一號科普衛星的發射看成是一個信號——全民科技潮的回歸。我認為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夢想,在夢想和現實之間,科普就是最好的橋梁。”

測試希望一號科普衛星

希望一號科普衛星正在進行測試

準備吊裝

長征四號丙火箭整裝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