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全 陳國榮
(涼山州寧南縣蠶業局,四川 寧南 615400)
桑園種植和合理的套種管理是建立高產、優質、高效桑園的重要條件之一,桑樹是多年生木本葉用植物,如何提高單位土地面積桑園的經濟效益也就成為了蠶桑從業人員長期研究的課題,它關系到蠶業是否可持續發展。寧南縣“6215”桑園種植模式與套種研究,始于2006年,通過多次試驗對比研究,現已取得較大成效,我縣現已發展“6215”桑園19327畝。下面根據筆者近些年來對“6215”桑園種植模式與套種調查研究分述于下,供同行探討:

桑樹是多年生植物,具有分枝性強的特性,在制定栽植密度時,既要考慮快速增產,更要考慮長期的高產穩產。
寬窄行桑園按“6215”栽植法[即寬行6尺(2米),窄行2尺(0.67米),株距1.5尺(0.5米)的三角形錯位栽植模式,畝栽800~1000株。
根據我縣的具體情況,采用冬季切皮對芽接法,在開春前后10天左右嫁接為宜。桑品種選用產葉量高、葉質好、老化遲、枝條直立的云桑1號、嘉陵20號、豐田5號等優良品種。
采用“663”養型法,以中偏低樹形養成。當幼樹樹徑長至2.5cm左右時,在距地面6寸(20㎝)處進行對芽嫁接,第一年冬季剪枝時在良桑穗條6寸(20㎝)高處剪去,成為一級支干;第二年剪枝時在一年生枝條3寸(10cm)高處剪去,成為二級支干,樹型養成。以后每年剪枝時留2~3芽進行剪伐,頂芽上方留0.5~0.7厘米處反斜面剪去枝條,待樹形偏高時,在二級支干頂處攔腰剪去,以后又每年留2~3顆芽進行剪伐。
為了提高“6215”桑園立體種植復合指數,增加蠶農收入,根據本縣的具體情況,通過初試,擇優制定了2套套種方案進行試驗研究。
方案一:每年9月底至10月初種植馬鈴薯,在第二年1月底至2月初收獲馬鈴薯。1月初至中旬進行青豆拱膜育苗,2月初使用地膜移栽,4月初至中旬收獲青豆。4月下旬至5月初種生姜,9月收獲生姜。
方案二:每年9月底至10月初種植馬鈴薯,在第二年1月底至2月初收獲馬鈴薯。1月初至中旬進行玉米拱膜育苗,2月初使用地膜移栽,4月初至中旬收獲玉米。4月下旬至5月初種花生,9月收獲花生。
在景星鄉梓油村“6215”桑園示范園區內選定4戶農戶,每2戶實施一種套種方案進行試驗調查,與同區內選定農戶傳統種植調查進行對比。
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我們對“6215”桑園種植(嫁接第二年)與傳統農業種植的全年收效、投資情況和效益進行調查對比,其情況如表1、表2、表 3、表 4 所示。
從表1、表2可以看出,“6215”桑園套種收入5695元/畝與傳統糧食種植收入1588元/畝相比,全年平均每畝可增加收入4107元;從表3、表4可以看出,“6215”桑園比較效益突出,雖然“6215”桑園套種比傳統糧食種植全年平均每畝多投資1140元,但是,“6215”桑園純收入3905元/畝,比傳統糧食種植純收入938元/畝,全年平均每畝純收入增收了2967元。“6215”桑園套種在不增加較大投資的情況下,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按我縣提出的每年新栽1萬畝,3年新建3萬畝計算,建設成功后,每年可多為農民增加總收入1.23億元,純收入增加8901萬元。目前,我縣已有“6215”嫁接投產桑園7000余畝,已成功打造出了連片的綠色桑帶;另外,在坡改梯土地上也按照此方法栽植,對水土流失治理十分有利。此栽桑模式在我縣推廣以來,呈現出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極具推廣價值。
4.1 按“6215模式”建立的標準化寬窄行桑園,采取三角形的錯位栽植形式,實現了陰陽互補,很好地解決了枝條之間相互打擠,互爭空間,影響生長的問題。同時,在寬行內套種低桿農作物,方便小型農業機械操作,減輕了勞動強度,充分利用了單位面積的土地資源和光熱資源,大大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值。
4.2“6215模式”的研究成功,不僅實現了四邊桑、坡地桑向成片桑園發展的轉移,實現了蠶桑由副業向主產業的轉變,更實現了單位土地面積產值與效益的提升。“6215”桑園立體種植模式切實解決了糧桑、經桑爭地矛盾,實現了時間互補,解決了蠶桑比較效益偏低的問題,實現了蠶桑與糧食、經濟作物的共同發展,對調動蠶農的積極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3“6215模式”實現了桑園間套突破。“6215模式”在確定栽植規格,選擇嫁接品種上,不僅考慮到如何有利于桑樹生長,還考慮到如何有利于間套作物的生長,實現了高矮互補,充分發揮邊行效應,提高桑葉產量。并篩選出秋冬洋芋、青豆米、早玉米、蔬菜等多種間套方式及管理辦法。結合嫁接品種的選擇,走桑經、桑糧套種的發展路子,實現了技術上的創新。
4.4“6215模式”實現了桑園綜合管理突破。“6215模式”桑園肥水管理只需間套作物管理時進行,并有利于桑園間套耕種、采葉、桑樹病蟲害防治,實現了用養結合。桑園通過綜合經營,將單一的種植形式轉化為立體種植形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水、肥、光熱等資源,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它不僅能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總體經濟效益,增加蠶農收入,同時還能維持桑園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其良性發展,這是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以及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要不斷提高,農村經濟要不斷發展,對此,只有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全面實現新農村建設,走高效“立體農業”和“農業產業化”路子,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才能實現這一目的,而大力發展“6215”桑園套種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2009年,寧南縣縣委、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繼續在我縣大力推廣“6215”桑園種植模式,提出3年新建3萬畝,每年新栽1萬畝的規劃。

表1 傳統糧食種植調查表

表2 “6215”桑園套種效益指標調查表

表3 傳統糧食種植與“6215”桑園套種全年投資成本對比調查表

表4 傳統糧食種植與“6215”桑園套種經濟效益調查對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