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紅
(天津農學院 農學系,天津 300384)
深加工轉基因產品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
金 紅
(天津農學院 農學系,天津 300384)

金紅
女,漢族,研究員,曾在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植物學與植物病理學系作訪問學者。現為天津市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全國生化學會教學委員會成員,天津市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被天津市質量監督局聘為天津市食品生產加工質量安全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天津農學院學報》編委。
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從事生物化學教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主持天津市市級精品課程《基礎生物化學》,天津農學院教學名師。主持和參加完成市級科研課題16項,其中主持完成市級以上課題6項,主持起草天津市地方標準3項。獲得國家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1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局級三等獎2項、主持起草并已公布實施兩項天津市地方標準。在國內外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5篇,出版著作2部。
隨著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量轉基因作物及其加工食品進入商品化生產和銷售,據國際權威機構統計,全球由轉基因作物加工生產的轉基因食品和食品成分達4000余種。雖然缺乏科學依據證明轉基因產品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安全性,但其潛在風險仍引起世界各國政府極大關注,紛紛出臺轉基因產品的標簽管理制度和出入境產品報告制度。聯合國和歐盟等要求更為嚴格,規定轉基因農產品從研究、生產、運輸、貯存、銷售到進出口等所有環節都需要檢測監控。因此,轉基因產品的檢測鑒定成為各主要貿易國一項重要的檢驗內容,并建立相關的標準化檢測體系,以適應于各種轉基因產品的檢測,包括初加工產品的檢測和深加工產品的檢測。使用PCR法檢測深加工產品中的轉基因成分,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有效地從眾多深度加工產品中提取到原料DNA成分,其難度不僅在于加工過程中DNA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受物理、化學或生物等因子的影響使DNA質量降低。由于深加工產品的DNA提取是建立在DNA水平上的PCR檢測技術的瓶頸,因此研究深加工產品的DNA提取方法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轉基因食品市場實施標簽制度的技術保證。我們從2002年開始對轉基因大豆和番茄的深度加工產品--醬油和番茄醬的DNA提取方法進行研究,摸索出一套適用于醬油等液態發酵產品和一套適應于像番茄醬這類酸性食品的DNA提取方法,克服了常規方法存在的諸多弊端,為轉基因成分定性檢測提供了高純度DNA原料。
由于建立在DNA水平上的PCR方法的組成體系復雜,參數較多,結果常常不穩定,易產生假陽性或假陰性現象。建立在蛋白質水平的酶聯免疫技術也曾在轉基因產品的檢測上起著一定作用,但需要有該蛋白質的抗體,使用上存在局限。我們又從蛋白質是天然植物成分這一點出發,利用蛋白質SDS-PAGE方法,體系中外來影響因素少,檢測結果較穩定,重復性好的特點,找到能區別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的蛋白質表達條帶,初步建立了利用蛋白質檢測轉基因大豆的較穩定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