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方陵生
應對全球變暖“招數”知多少
編譯 方陵生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地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0.74℃,而且這種趨勢正在加速。據科學家預測,未來2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至少會再增加0.4℃。地球溫度不斷升高,氣候危機影響著地球上每一個地方和每一個人。水和食物日益匱乏,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海平面上升正威脅著沿海城市。
科學家認為,遏制地球溫度繼續上升,取決于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毋庸置疑,如果我們想要穩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就必須停止化石燃料排放的增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暖發展的速度比預計的要快,而遏制碳排放條約的國際談判進展卻極為緩慢。鑒于這種情況,一些科學家提出,捕獲排放的二氧化碳,而不是簡單地減少排放,也有助于減緩地球氣候繼續變暖趨勢。可能的解決方案包括促進大自然中的碳捕獲和碳儲存形式,如給海洋“施肥”,讓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藻類大量繁殖。還有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如果現有的方法都無法阻止變暖,那就要出一些奇招怪招才行了,比如將“造云船”開到大海上,制造出更多更白的人工云層,以阻擋部分陽光輻射,又如向空中噴射懸浮微粒以模擬火山爆發效果,折射或吸收部分陽光。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為了地球和人類的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我能為拯救地球做些什么?

科學幻想中的異想天開或許成為遏制全球變暖的最后手段。
全球變暖形勢嚴峻,迅速采取應對措施已是刻不容緩。在過去的幾年里,世界各國的一些頂級科學家提出了數十個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勃勃的方案。這些頗有創意的地球降溫方案(被稱之為“地球工程”)涉及海洋、大氣和氣候的大規模改造,聽起來頗像科幻小說中的異想天開,而且有些由于代價太大或不切實際而不具可行性。因此,僅在五年之前,它們還普遍受到主流氣象學家的唾棄。而科學家現在認為,如果政治家們不能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那么這些充滿諸多危險的科幻建議將是拯救地球的最后手段。
“地球工程”分為兩大主要類別。一是通過植樹造林、建造二氧化碳回收塔等方式來清除或回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是通過減少太陽對地球的輻射,達到給地球降溫的目的。例如,用“造云船”噴水在海上生成可以反射太陽光的云層,在高空大氣中散播微粒以反射陽光,通過太空鏡的反射作用使太陽的熱量遠離地球。
下面簡單介紹科學家們提出的應對全球變暖的最異想天開的一些“怪招”。

模擬火山爆發的天空
不久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科學顧問約翰·霍爾德倫提出了一個大膽計劃:模擬火山爆發后的天空,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之一。
霍爾德倫的設想大致如此:模擬火山爆發后的天空,向地球同溫層發射二氧化硫顆粒、氧化鋁微粒,或其他浮質,將陽光在被地球表面吸收之前反射回太空,從而達到給地球降溫的目的。地球同溫層是距離地面10到50千米的高層大氣層。這一方案可通過海軍炮艇、火箭和高空飛機甚至熱氣球向空中發射微粒物質予以實施。
這一大規模人為改變環境的方案遭到了科學界的普遍反對。反對者擔心,破壞本來就十分脆弱的地球大氣層的平衡所帶來的后果可能比全球氣候變暖更為嚴重。事實上,霍爾德倫也承認這一方案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同時也不能徹底解決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導致的所有問題。但他認為,現在留給人類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幾個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引爆點”正在快速逼近,如北極地區夏季海冰的徹底消失。因此,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采用這種方案,是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孤注一擲之舉。
建造“造云船”
為了應對災難性的全球變暖問題,一些科學家認為“造云船”計劃是“前景最廣闊的創意之一”。
按照計劃,將一支由1900艘船組成的船隊派往太平洋,利用風能吸取含鹽的海水,然后通過高高的煙囪噴射到空中,以人工方式制造云層,大幅度增加太平洋上空的云層覆蓋率,將照射到地球上的陽光更多地反射回太空,達到給地球降溫的目的。
“造云船”計劃耗資53億英鎊,約為模擬火山爆發給地球降溫的方法的1/25,后者為1400億英鎊。研究認為,海洋上空增云工程的效果可與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效果相比擬,可以有效地消除一個多世紀以來氣候變化對地球造成的影響,而所花的代價要小得多。

利用“造云船”造云,將照射到地球上的陽光反射回太空

建造“巨型空中森林”吸收二氧化碳
建造“巨型空中森林”
一些極富想象力的建筑家提出了建造“巨型空中森林”的設想——在距地面數百米的摩天大樓的樓頂種植常青樹,吸收二氧化碳,應對全球性變暖問題。
這種摩天大樓是一個巨大的“二氧化碳回收裝置”,大樓內可種植400顆樹,用以吸收構成危害的污染物,并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氧氣。
按照設想,在100多米高的水泥結構摩天大樓里的每一個樓層內都將種植常青樹,這些樹木可凈化過濾地面以上數百米的空氣,一個由風車驅動的水泵系統將為常青樹提供水和營養物。這些樹木可以吸收掉空氣中的危險污染物,并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轉變為氧氣。唯一需要的外部能量是一部運送維護人員上下的電梯。
除此之外,“空中森林”建筑還將給附近的居民和動物起到遮蔭作用,每到夏天,數百棵樹的存在令周圍的空氣變得異常涼爽。設計者認為,在一些無法植樹的地方可建造這種擁有回收二氧化碳功能的摩天大樓,比如工廠、主干道附近及人口稠密的城區,以改善那里的空氣質量。
將二氧化碳儲存在海底
科學家發現,將二氧化碳儲存在海底是個不錯的選擇,他們將這一技術稱為“碳捕獲和存儲技術”。碳捕獲和存儲是指將石油和天然氣燃燒后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注入地層深處。
英國地質學家發現,在一些海底下面有大片砂巖層,這些巖石多孔透氣,可吸收大量氣體,同時又為泥巖所覆蓋,而泥巖是一種不透氣的厚巖石,可阻擋二氧化碳滲漏。因此,海底被認為是存儲二氧化碳的理想場所。

將二氧化碳儲存在海底
開發“人造樹”
有科學家建議開發“人造樹”來對抗全球變暖趨勢。具體來說,就是利用安裝在巨大風力渦輪機之間的“人造樹”來幫助吸收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然后將其埋入地下。“人造樹”的樣子就像軟百葉簾,能像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一樣,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人造樹”被一些科學家認為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最有用的潛在武器。不過,這一設想是否有效還未得到證明,而且需要大量的初始投入,目前還只停留在構想階段。
向海洋播撒鐵粉
科學家發現,冰山融化后釋放的鐵粉粒子在海洋表面滋養了大量綠藻,這些綠藻可通過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科學家準備進行一項驚人的科學實驗,將硫酸亞鐵粉塵播撒到南極海洋中,讓綠藻大面積繁衍起來。這一實驗計劃在10年的時間內利用綠藻吸收人類排放的所有二氧化碳。實施這一方案將耗資100億英鎊。
建造“超級過濾器”
有科學家設想在燒煤發電廠的煙囪上安裝“超級過濾器”,將二氧化碳氣體轉變成無害的碳酸氫鈉(小蘇打)。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發電站已在試用的塑料網格“超級過濾器”可捕獲90%的二氧化碳氣體,并通過化學反應產生一些有價值的副產品,包括氯和氫。這一方案的耗資很小,幾乎為零。
在沙漠里建造巨型“反射鏡”


地球上平均只有30%的陽光被反射回太空,而在冰雪覆蓋地區被反射回太空的陽光可高達90%。科學家建議花10年時間在撒哈拉沙漠中大面積地鋪設聚酯薄膜之類的反射性物質,或在海洋中建立鋪滿白色薄膜的“人造島”,將更多的陽光反射回太空。這一設想的最大缺點是,生產超量聚酯薄膜本身會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實施這一方案將耗資500億英鎊。

建造大型“水母農場”,消耗能吸收碳的浮游生物
建造“水母農場”
有科學家認為可以利用水母來幫助消耗海洋中的碳元素,因為全球水母大約每天能消耗4000噸能吸收碳的浮游植物。他們建議,建造數個大型海洋“水母農場”,人工飼養數萬億水母,用作清潔海洋和大氣的“生物過濾器”。每個“水母農場”可能耗資100萬英鎊,但維護費用相當低廉。
在太空建造巨型“遮陽傘”
有科學家設想將數萬億片的超薄硅反射鏡發射到太空中,組成一個2.5萬平方千米的巨型太空“遮陽傘”,使射向地球的陽光減少2%。這一方案耗資巨大,50年內每年耗資700億英鎊。
空投樹苗植樹造林
如果人類擁有足夠的森林,就可以吸收全球相當多的溫室氣體。美國科學家打算通過空投樹苗的辦法來重造森林。他們用飛機向在卡特琳娜颶風和麗塔颶風中被毀的紅樹林地區空投成千上萬個裝有樹苗的小罐,這些樹苗都有望存活下來長成參天大樹。這一方案每造一片森林只需耗資1000萬英鎊。
用“巨毯”蓋住格陵蘭島
有科學家稱,可以通過一種最簡單的方法來防止冰河融化,那就是用“巨毯”將它們蓋住,以阻擋陽光的照射。這一理論正在實驗之中。1萬平方米的“特制毯子”被空運到格陵蘭島,鋪在一個至少8000平方米面積的融化區上,長期效果尚有待觀察。遮住整個格陵蘭島總耗資將高達2500億英鎊。
給地球搬家
有科學家設想,尋找一顆可充當“重力彈弓”的小行星,然后用火箭撞擊這顆小行星,從而達到影響和改變地球的運行軌道,使地球離太陽更遠一些。

在沙漠建造巨型“反射鏡”,將陽光反射回太空
事實上,一些“地球工程”現在已悄然進入應對全球變暖的議事日程中。不過,還是有很多科學家堅持認為,在這些全球性的浩大工程對氣候干預的風險未得到充分評估以前,如果不負責任地加以使用,有可能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比如,將鐵屑倒入海洋,有可能給海洋生物帶來傷害;將屋頂、建筑物和道路涂成白色,或在沙漠中豎起鏡子等,會破壞和擾亂局部地區的天氣系統,而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則微乎其微。因此,科學家說,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我們是不會動用這些“瘋狂的”地球工程的。

用“巨毯”蓋住格陵蘭島,防止冰川融化
各國政府應該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指出,對于地球的未來,我們沒有時間玩“俄羅斯輪盤賭”。如果說我們還有希望避免氣候變化之災,那就是富裕國家必須迅速并大幅度地削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提供數十億資金讓發展中國家以無污染的方式發展經濟。
以下是在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變暖方面起到典范作用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臺風過后重建起來的生態城市:美國堪薩斯州格林斯堡
2007年5月,美國堪薩斯州一個名叫格林斯堡的小城鎮被寬達3千米的龍卷風席卷而過夷為平地,小鎮居民中90%以上無家可歸。風暴過后幾天,市民投票通過重建能源高效的格林斯堡。按照計劃,新家園的半數以上擁有最先進的隔熱功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還將安裝10臺 1.2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以提供其余所需電能。
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典范:北大西洋

2000年,北大西洋長鰭金槍魚種群只剩下維持可持續發展所需數量的一半。大西洋金槍魚保護國際委員會在聽取科學顧問的意見后大幅度地削減了該地區長鰭金槍魚的捕撈配額。自那之后,長鰭金槍魚種群數量得到了增長。
“轉型運動”的典范:英國德文郡托特尼斯
英國德文郡的托特尼斯是在全球變暖形勢下進行“轉型運動”的一個典范。“轉型運動”組織是目前擁有約600個社區的全球性組織,這些社區渴望以更多的技術和知識來裝備自己,以有利于在石油供應枯竭和氣候變化的形勢下更好地生存下去。
向碳平衡方向發展的典范:哥斯達黎加
哥斯達黎加的能源約2/3來自可再生能源,超過1/3的土地被指定為國家公園。2008年,國家采取了進一步行動,承諾到2021年實現碳中性。碳中性指的是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樹等補償方式把這些排放量抵消掉。哥斯達黎加在過去兩年中種植了約12萬棵樹,植樹的部分資金來自汽油稅。哥斯達黎加的下一步計劃要設法抵消其主要出口產品香蕉和菠蘿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
好生活的典范:英國西約克郡托德莫登
在英國西約克郡的小鎮托德莫登,人們正著手將每一寸閑置綠地改造成“公共儲物柜”。在學校和公園的空地上出現了一塊塊菜地,市中心有一個200株果樹的果園,甚至在城市公墓里也種上了莊稼。居民們可以免費收獲公共園地里的產品。托德莫登人計劃在2018年前達到水果、蔬菜和雞蛋自給自足的目標。
沒有汽車!太好了:德國弗萊堡附近的沃邦
沃邦是德國弗萊堡附近一個舊軍營的所在地,這里的居民們做了許多郊區居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大多數人放棄使用汽車,改為騎自行車出行;保留汽車的居民必須將汽車停泊在市郊邊界處;其他人則乘坐公交車或在有特殊需要時租用車輛。
能源共享的模式:丹麥珊索島
珊索島是丹麥的一個小島,它已成為社區自行發電能源共享的模式。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當地的風力電場的股份。小島上的4300個居民通過焚燒當地出產的稻草供熱,用油菜籽生產車輛用油,島上21個風力渦輪機生產的電量除了供應居民用電所需之外,還能將多余的電出售到丹麥大陸地區。

利用風力發電
重視回收利用的典范:捷克共和國
據歐盟的最新統計數據,捷克共和國很快將成為全球回收利用的冠軍,超越原來的回收利用領軍國家德國和比利時。捷克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已增加了一倍多,從2000年的29%增加到了2006年的63%,如今正在致力于提高電子產品和有機廢物的回收利用率。
恢復雨水收集傳統:印度農村
印度各地的地下水位正在迅速下降,這極大地威脅到農作物的生長。一些農村地區重新恢復了收集雨水的舊傳統。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西部的一個名叫利姆巴蒂亞的村莊里,村民們在當地的河流上筑起小水壩,讓雨季時的徑流滲入地下,使村里的水井重新盈滿,長期干涸的溪流也重現生機。

使用太陽能
用太陽能代替木材:中國 /亞撒哈拉地區
中國正迅速成為為農村貧窮地區設計支付得起、有利于環境的技術方面的領先者。比如利用太陽能烤箱,集中太陽能用以加熱和烹調食物,減少使用木材和木炭。中國的一些公司已經開始將這類太陽能技術出口到亞撒哈拉地區。

回收廢品
用太陽不用煤的環保城市:中國山東省日照市
在中國山東省日照市,99%的家庭利用太陽能燒水,這是10年來政府資助太陽能研究和開發、給予財政獎勵、實施教育方案以及建立各種相關條例法規取得的成果。經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的世界觀察研究所估算,與用電的家庭相比,此舉可為每個家庭節省其收入的3%至6%。與此同時,這一地區的空氣質量也得到了改善。
投票禁止生產瓶裝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邦達農
不久前,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邦達農的居民經過投票決定禁止銷售瓶裝水,這一投票活動是在一家公司宣布開發悉尼當地的蓄水層用以生產瓶裝水后發起的。當地人現在可以付費灌裝經冷凍和過濾的自來水,或在公共噴泉處免費灌裝。每少生產一升瓶裝水可節約200毫升石油。
讓大蒜為地球降溫
有科學家通過多種模型進行計算,發現地球溫室效應有20%來自畜牧業,他們還認為這是牛羊等食草動物打嗝和放屁產生的。研究發現,一頭牛一天打嗝和放屁所排放的甲烷,竟然比一輛汽車一天所排放的廢氣量要高出許多。盡管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但甲烷導致的升溫效應是相同質量的二氧化碳的20多倍。
牛羊等食草動物為什么會排出甲烷氣體呢?這是因為牛羊等動物會反芻。牛羊在吃草時十分匆忙,食物往往不經完全咀嚼就進入消化系統,這些食物會儲存在它們的胃內,在不進食時,它們就會把胃內的食物返回到嘴中咀嚼。一些喜歡分解有機飼料的甲烷細菌由此進入牛羊的胃中,制造大量甲烷,其中有80%通過打嗝或放屁散發到了空氣中。那么如何才能使牛羊等食草動物打嗝或放屁大量減少,繼而達到給地球降溫的效果呢?英國科學家發現,從大蒜中提取的大蒜精可以消滅甲烷細菌,如果給牛羊等動物吃大蒜精,它們打嗝或放屁就會大量減少。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新西蘭政府的高度重視,因為新西蘭55%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畜牧業。不過,不少奶農反對在飼料中加入大蒜精,因為他們發現攝入大蒜精的奶牛的產奶數量和質量都有所下降。

應對全球變暖,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
應對全球變暖,每個人都責無旁貸,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應對全球變暖,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我能為拯救地球做些什么?
英國作家羅斯·切爾德最近出版了他的新書——《全球變暖生存手冊》,書中列舉了77種阻止全球變暖的技巧,從更換節能燈泡到選擇綠色出行,從環保家居到選擇在家辦公,從選擇合適的能源到充分利用和收獲陽光,從選擇騎自行車上班或出行到每人種一棵樹,從報紙再利用到普及綠色屋頂,從承接雨水到學會以貨易貨,從收集云到移民太空……
在這些林林總總的“招數”中,相信總有一些會適合于你。
每次離開房間時是否都應該關燈?
這要取決于使用的是什么類型的燈。關燈自然會節省電能,即使只是幾秒鐘。但電燈一開一關之間會縮短燈泡的壽命。白熾燈泡較為便宜,所以要盡可能地隨時關燈,節能熒光燈比較貴些,比白熾燈省電,但關掉再打開時所需要的電能可用于照明幾秒鐘。因此,如果是白熾燈,離開房間的時間超過5秒鐘即請關燈;如果是節能熒光燈,離開至少15分鐘以上才需要關燈。在公共洗手間里,擦手應該選擇紙巾還是電動干手機?
與用紙巾擦手然后扔掉的做法相比,用電動干手機將手吹干所花的能源要少得多。一項研究發現,為供應一家普通快餐店所需的紙巾,每年得砍伐9棵樹木,而扔掉的紙巾將形成1000磅填埋垃圾。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請選擇電動干手機。
冷水洗衣更環保,但冷水能將衣服洗干凈嗎?
除了最難洗的污垢或油漬,用溫水甚至冷水也可洗凈衣服上幾乎所有的污垢。將熱水洗滌改為溫水可節省一半能源,用冷水可節省更多能源。

冷水洗衣,節省能源
電視、手機充電器以及CD播放器等家用電器在不用時是否都要拔掉電源插頭?
這類電器即使在不使用的時候,電流也會通過插頭進入電器,這種“吸血鬼電流”每年從關閉狀態的電器中“吸吮”了價值40億美元的電能。筆記本電腦在不用的時候,如果關閉之后未將墻上的插頭拔下,每年將多花9美元電費。未與手機連接的充電器每年將多花14美分,而2.6億個未與手機連接但未拔下插頭的充電器加在一起所耗的電能將是相當驚人的。因此,大小家用電器在不用的時候,都要拔下插頭。
洗碗用手洗與用洗碗機洗,哪個更節省能源?
洗滌一水池子臟碗碟大約要用16升水,用洗碗機洗用不到8升水。當然,洗碗機需用電力,但新型的洗碗機用電很省,比30年前制造的洗碗機省電95%,而且清潔效果極佳,大多數情況下都不需要預沖洗。
汽水瓶在回收之前是否應該保留瓶蓋?
拿掉瓶蓋。因為瓶蓋所用的材料并不總與容器一致,而且還有可能堵塞加工處理機器設備,所以應該拿掉所有的蓋子。
外出購物選擇用紙袋還是塑料袋?
都非最佳選擇。塑料袋的主要成分是礦物燃料,制造一個塑料袋的過程相當繁瑣,而將木材變成紙袋的過程也不是完全環保的。造紙廠是酸雨形成、全球變暖以及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的罪魁禍首之一,此外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用再生紙做成的紙袋,每一個的重量是塑料袋的6倍,這意味著在運輸過程中要消耗更多的汽油,產生更多的有害氣體。但你可能會說,紙袋填埋地里能夠分解,而塑料袋則不能。錯!垃圾填埋場因為要與空氣和水隔絕,以防止污染地下水,是完全封閉的,因此在那里幾乎沒有什么東西會生物降解,能夠降解的也需要經過幾千幾萬年的時間才能分解,在分解過程中會釋放出甲烷氣體令全球變暖。因此,紙袋和塑料袋都是糟糕的選擇,最佳的選擇是帶上你自己的可反復使用的帆布包。
暫時離開時是否應該關閉電腦?

關閉電腦,節約能源
在美國能源部,如果雇員晚上回家時忘記切斷電腦電源,能源部的網絡會為之代勞。據統計,只有34%的雇員在離開辦公室時會關閉電腦。在美國,每年通過不用時關閉辦公室電腦和燈可節省能源開支43億元,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萬噸。唯一的問題是:反復重啟電腦有點麻煩。建議如果離開電腦20分鐘,關閉監視器;離開兩小時以上,關閉電腦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