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邸乃庸

國際空間站用于冷卻系統的兩個氮貯箱中的氮先后用盡,航天員兩次更換氮貯箱。這是航天員從航天飛機貨艙內取出充滿氮的新氮貯箱,在遙控機械臂的幫助下,向國際空間站氮貯箱安裝位置移動

“奮進”號航天飛機貨艙內的日本“希望”號實驗艙的后勤艙增壓段和加拿大的“靈巧”機械臂

“靈巧”機械臂可以借助遙控機械臂的支撐,移動到工作位置進行工作,它主要用于協助航天員對國際空間站的維護工作,取代一些危險的艙外作業,減少航天員艙外作業時間

對接到國際空間站“和諧”號節點艙右舷對接口的“哥倫布”號實驗艙

航天員操縱遙控機械臂,將“靈巧”機械臂從航天飛機貨艙內取出,移動到國際空間站構架結構上的安裝位置
二○○八年
2008年2月7日,“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將歐洲制造的、價值20億美元的“哥倫布”號實驗艙送至國際空間站。“哥倫布”號實驗艙呈圓筒形、重約10噸、直徑4.5米、長7米、容積達75立方米、能容納3名航天員、安放10套科研設備,其命名源自著名的歐洲探險家哥倫布。
2008年3月11日,“奮進”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將日本研制的“希望”號實驗艙的后勤艙增壓段和加拿大研制的“靈巧”機械臂送至國際空間站。“希望”號實驗艙的后勤艙增壓段重4.2噸、長4.2米、直徑4.4米。“靈巧”機械臂重1542千克、高3.66米、寬2.44米、臂長3.35米,每只手臂有7個關節,具有力量和運動的感知能力,能夠進行力量和運動的自動補償,從而確保平穩地運動到目標。
2008年5月31日,“發現”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將日本制造的重15.2噸、長11.2米、直徑4.4米的“希望”號實驗艙的增壓艙和遙控機械臂送至國際空間站,同時還攜帶了修理空間站損壞的廁所所急需的一臺泵。
2008年11月14日,“奮進”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利用由意大利提供的“萊昂納多”多用途后勤艙裝載了14.5噸的物資和設備,送至國際空間站,航天飛機返回地面時再將裝載了空間站垃圾的多用途后勤艙帶回地面。“奮進”號此行的主要任務一是維修站上的太陽能電池陣;二是擴展站上的生活空間,包括加裝2個寢位、健身設備、第2個廁所、2臺食品加熱爐、1臺食品與飲料冰箱、1臺冰柜和1臺科學實驗用加熱爐,為把站上長駐機組人數從3人擴展到6人做準備。

組裝了“哥倫布”號實驗艙的國際空間站全景(畫面中間上方偏左是“哥倫布”號實驗艙)

“哥倫布”號實驗艙內景,航天員還需要在艙內完成許多組裝工作。這是航天員在組裝實驗裝置支架

航天員完成了“哥倫布”號實驗艙與“和諧”號節點艙之間的機械、電氣等各種連接工作及其他處理工作,使“哥倫布”號實驗艙進入工作狀態。這是航天員在拆除“哥倫布”號實驗艙外的一塊防熱氈

兩位航天員正在組裝“靈巧”機械臂

臨時停靠在國際空間站“和諧”號節點艙上方對接口上的日本“希望”號實驗艙的后勤艙增壓段

“靈巧”機械臂可以置于國際空間站的許多位置,這是在“命運”號實驗艙上的情景

航天員在“命運”號實驗艙內的遙控機械臂工作站,全神貫注地控制機械臂,將日本“希望”號實驗艙的增壓艙從“發現”號航天飛機的貨艙內提起,向“和諧”號節點艙左舷移動

遙控機械臂抓住日本“希望”號實驗艙的增壓艙,向它的組裝位置緩緩移動

將“希望”號實驗艙的后勤艙增壓段移動到“希望”號實驗艙的增壓艙側面的對接口上。至此,完成了日本“希望”號實驗艙前兩個階段的組裝工作

航天員對右舷太陽電池陣轉動機構進行了清理,增加了潤滑,更換了組件,使其能夠更順暢地工作

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遙控機械臂的端頭安裝激光圖像傳輸裝置,這種裝置用來掃描航天飛機軌道器外表面的防熱層,使航天員和地面控制中心人員了解防熱層是否有損壞

停靠了自動轉移航天器的國際空間站(圖中下方)。自動轉移航天器停靠一段時間后,將攜帶空間站內的垃圾與空間站脫離,進入大氣層燒毀

“奮進”號航天飛機貨艙內的“萊昂納多”多用途后勤艙,它將對接在“和諧”號節點艙朝向地面的對接口上

航天員進入多用途后勤艙,查看運送來的貨物

歐洲研制的自動轉移航天器飛向國際空間站,為空間站運送4.6噸物資,包括856千克推進劑、270千克飲用水、21千克氧氣及其他物品

新組裝的日本“希望”號實驗艙內能夠容納4名航天員,并裝載20種試驗裝置。這是兩位航天員在進行實驗柜的安裝工作

航天員在組裝完畢的日本“希望”號實驗艙內做飄浮動作

2008年底的國際空間站。“哥倫布”號實驗艙(圖中上部右側)、日本“希望”號實驗艙的增壓艙及其后勤艙增壓段(圖中上部左側)對接在“和諧”號節點艙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