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軍 何麗萍
(桂林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西部地區生源地助學貸款實施瓶頸問題與對策
梁 軍 何麗萍
(桂林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從我國西部地區生源地助學貸款實施的現狀出發,找出制約西部地區生源地助學貸款順利實施的瓶頸問題,并從增強地方經濟實力、健全管理機構、完善相關制度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推進生源地助學貸款有效開展。
西部地區;生源地貸款;貧困生資助
推行生源地助學貸款,尤其是在西部地區,由于地方經濟實力、管理機構、銀行貸款商業性要求等遇到的瓶頸問題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方經濟實力不夠影響貸款范圍主要體現在東部與西部地區之間、西部各省市之間,貸款“步伐不一,內容各異”,主要表現為貸款主體、客體、額度、還貸時間、貼息方式等方面的政策規定各不相同。這一方面體現出“生源地”的特點以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各高校助學貸款政策執行的效果以及發放力度有著一定的區別。如表 1所示 :

表 1 西部地區助學貸款實施情況
對于西部地區,由于學生貧困比例較大,地方經濟實力相對不足,生源地助學貸款的人次和金額也相對不足。因此,應充分考慮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經費比例的杠桿作用,給予西部欠發達地區一定的政策傾斜,促進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
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管理的參與主體主要有:公立機構、金融機構、高校[2]。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遇到的瓶頸問題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推動該項工作的各參與主體之間尚未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來協調規定各方的行為,導致責任模糊,積極性不高,影響了貸款效率。
專門的管理機構需要按比例編制人員、投入經費、設定崗位、制定條例,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由于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政策本身的模糊性、制度的相對不完善以及貸款工作缺乏有效的宏觀管理等方面阻礙了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設置、健全各級管理機構,協調統一好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各參與主體的行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貸款工作“職責不清,效率不高”的局面。
我國個人信用機制不完善,畢業生工作流動性較大。尤其是經濟實力相對落后的地區和院校,由于教育資源匱乏,生源質量相對較低,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弱,銀行對其還款能力方面缺乏信息,同時還因為此地區銀行的經濟實力有限,貸款覆蓋面相對較窄,獲得助學貸款的貧困大學生比例非常低。銀行無法對畢業生進行有效的跟蹤,并督促其在還款期限內還清貸款。其次,相對于商業貸款,助學貸款金額小、人數多、投入時間長、貸后管理難、約束擔保機制不完善。對于遵循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原則的商業銀行而言,助學貸款的成本太大,極大地影響了銀行貸款的積極性。我們在對廣西區貧困大學生的調查顯示,71.8%的學生認為最好的還貸方式是工作后用工資分期償還。這為銀行創新還款機制提供了參考的聲音,銀行可制定一種和就業狀況掛鉤的還貸機制,或是延長還貸時間,提高學生還貸率,進一步提高銀行對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院校提供助學貸款的積極性。
2007年生源地貸款實施以來,為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國市場主體和機制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還存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尤其是公立機構、金融機構、高校等參與主體之間的銜接有待進一步完善。
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影響著生源地助學貸款的有效展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貸款的速度和力度。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投入,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建立健全高校可再生和循環的資助體系,實現對貧困生資助模式由“輸血型”向“造血型”過渡,減少政府財政負擔,提高西部地區的“財力”與“實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助問題。一方面通過實現助學貸款與社會支持扶助相結合,增大資金投入與資金保值增值相結合,通過“以商養學”,建立可再生資助體系,增強資助資金的自身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將“經濟輸血型”資助向“技能造血型”資助轉變,提高西部地區的自身經濟造血能力。只有解決好西部地區地方政府經濟問題,生源地助學貸款才有雄厚的經濟支撐,貧困學生的經濟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教育的公平公正才得以最終實現。
據統計,截止 2008年 3月末,全國已有 24個省 (市)開辦了生源地助學貸款業務[3]。由于金融機構與公立機構的關系沒有進一步理順,真正實施生源地貸款的學生不多。作為國家助學貸款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機構應不斷加強與公立機構、高校的聯系,使生源地貸款真正落到實處,擴大資助面。首先要建立專業的管理機構平臺,專人專崗,協調規定好生源地助學貸款參與各方的行為責任,做到分工合理、權責分明,使貸款程序一目了然,工作狀態一片生機。其次要加強高校與公立機構即地方政府之間,高校與銀行之間,銀行與政府之間的有效溝通,一方面可以避免在生源地接受過資助或者助學貸款的學生的貧困生資格重復認定和重復資助,這主要是指貧困學生受助信息的有效對接;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整個生源地助學貸款參與各方組成的系統合力,進一步提高貸款工作的效率,以提高政策實施的“質”與“量”。
通過對世界各國助學貸款成功經驗的借鑒,我們了解到新加坡是“獎貸結合,償還有期”;美國是“貸款機制多,償還機制嚴”;日本是“法律健全,機構獨立”。國外助學貸款的還款期限大多為 8~12年,助學貸款規定的還款期限過短,容易造成“擠出消費”[4]。美國 D Bruce Johnstone認為,政府的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承擔全部或大部分的風險;二是對貸款利率或學生借款人所支付的貸款成本進行補貼;三是分擔貸款方案執行中的一部分管理成本;四是將有效的政府稅收和養老保險金征收機制運用于學生貸款中,降低學生貸款償還的拖欠率及貸款服務和回收的直接成本[5]。由此可以看出,貸款制度的完善以及政府有效的宏觀調控對于助學貸款的良性循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央銀行最近發布的《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貸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發放助學貸款的金融機構“要加強與保險機構合作,探索將保險引入助學貸款業務的新途徑,有效轉移和防范助學貸款風險”,這是進一步推動助學貸款政策的又一有效措施,應加以研究和落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中央財政應提供還款擔保,以降低相關各方的風險預期。與之相配套,應完善風險管理的激勵機制,通過呆賬核銷招標提高銀行回收貸款的積極性,通過對違約率低的高校降低風險準備金率提高其控制風險的積極性,允許政府擔保機構按呆賬回收的一定比例提取獎金,提高其回收呆賬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還必須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最終形成以靈活的、更具有人性化設計的生源地貸款,提高銀行的貸款“廣度”與“深度”。
通過在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西部地區一定范圍的調查可以看到,生源地助學貸款在實施過程中還面臨著經濟、管理、制度、運行等瓶頸問題。一部分體現在社會需求與地方供給之間的不平衡上,一部分體現在貸款工作目標與執行過程之間的矛盾上,還有一部分體現在貸款工作服務質量與學生家長的期望值之間的不一致,這對生源地助學貸款的順利推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經費上、組織上、技術上給以保障。首先要加大西部地區經費投入,建立可再生資助體系,提高西部地區的貸款實力。其次要在組織上加以調整完善,理順各參與主體間的關系,建立完善管理機構,提高政策實施的實效性。完善各項制度,探索建立保險制度,除了靠文件、政策約束外,還應建立相應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從技術上提高公立機構的辦事效率,使其切實行動起來,認真起來,負責起來,保障生源地信用貸款;建立有效的個人信用機制、風險防范機制,提高銀行貸款的積極性以及高校育人的針對性,以期進一步推進生源地助學貸款有效開展。
[1]韋韡.廣西生源地助學貸款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探析[J].區域金融研究,2009,(10):58.
[2]王衛霞,張正輝.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分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7,(2):94.
[3]王定福.求索,推行生源地助學貸款存在的問題及相關政策建議[J].2003,(4):25.
[4][美 ]D B約翰斯通.沈紅,李桃紅,譯.高等教育財政:問題與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4.
[5]楊麗華.欠發達地區生源地助學貸款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華北金融,2007,(9):69.
The Bottlenec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ly-granted StudentLoans in W estern Region
L I ANG Jun,HE L i-ping
(College of Human 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Guil in Un iversity of Techlology,Guilin,Guangxi541004,China)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western regions,we have identified the bottleneckswhich constraint the s mooth implementation of locally-granted student loans.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 loans,we make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enhancing local economic strength,refining sound administration and perfecting related systems.
western region;locally-granted student loans;the assistance of poor students
G467.8
A
1672-9021(2010)02-0087-04
梁 軍 (1969-)男,廣東高州人,桂林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08XZX014)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4〕51號)和《財政部、教育部、銀監會關于大力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通知》(財教〔2008〕196號)等文件精神,切實推進國家助學貸款工作,西部地區除西藏外的十一個省、市和自治區均開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業務,同時因地制宜制定了生源地貸款實施辦法。由于對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的認定、信用約束還款等方面優勢突出,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能讓家庭貧困的學生在去學校報到之前就能貸上款,這為他們順利入學并最終完成學業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1]。但由于它在西部地區實施的時間不長,尚處在不斷完善之中,仍面臨著許多困境,找出制約西部地區生源地助學貸款順利實施的瓶頸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是當前政府、學校、銀行、學生個人等資助各方走出困境,提高效率,形成良性循環的必由之路。
2010-04-18
[責任編輯賀衛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