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鳴
改善民生貴在重視關鍵在做
文/李 鳴
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第十一屆三次會議期間,遏制和降低高房價、縮小貧富差距、加大教育投入和實現教育公平、擴大就業渠道、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加快完善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等民生問題,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強烈呼吁和他們獻言、獻策的中心議題。同時,改善民生也是網民、城鄉群眾關心、議論的最強音,他們紛紛表達自己的困惑、不滿、意見和建議,一時成為輿論的焦點。這說明,改善民生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和強烈要求,是對黨和政府的堅定信任和殷切希望,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可分配的蛋糕越做越大,從而使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得到了明顯實惠,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也是沒有偏見的人能夠深切體會得到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民生方面確實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北京的商品房建設成本不過每平方米3000元,而售價平均超過1.7萬元(今年1月至2月四環路以內的期房均價已突破每平方米3萬元),是成本價的近6倍,這就是說,年平均收入2萬多元的北京人,一年工作下來不吃不喝其收入也買不到2平方米房子。北京如此,各地類似。高房價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又如貧富差距問題,城鄉人均收入比2009年已達3.33∶1,不僅比2008年上升,而且擴大到197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收入最高的10%群體與收入最低的10%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由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從1997年到2007年,企業盈余在GDP中的比重上升了10個百分點,而勞動者報酬的比重則降低了近14個百分點。60%以上職工認為,勞動者收入過低是當前最大的不公平。這不僅超出了人們的心理承受度,也給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增加了難度,連792位個人資產千萬元以上的私人企業家中的83.7%都認為,現在貧富差距過大,應當縮小。再如,對教育投入達到GDP的4%,一些發展中國家早已做到,而我國已說了17年至今也未實現,致使教育資源極不均衡。這些問題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起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作為執政黨和人民政府的工作還沒有做到位,還沒有做好,離盡職盡責尚有很大差距。應當充分地認識到,民生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緩解,必然引起群眾的不滿,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影響黨和政府的聲譽,發展下去會帶來嚴重后果。因此,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并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措施,堅決予以落實,取得實效。
改善民生,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首先要從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其極端重要性。誠然,就民生本義來說是個經濟問題,但如何對待、怎樣改善民生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與黨群關系、執政地位能否鞏固和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能否堅持關系極大的政治問題。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其唯一宗旨,實現和發展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我們黨一貫重視維護、實現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早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強調指出:“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嗎?……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我們是這樣做了么,廣大群眾就必定擁護我們,……”(《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138— 139頁)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又強調:“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我們是共產黨,是要幫助人民的。如果不幫助人民,就是背叛馬克思主義。……沒有人民就會垮臺。”(《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第547頁、第13冊第380—381頁)改革開放以后,在經濟有了發展的基礎上,鄧小平及時指出:“分配的問題大得很。”“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如果僅僅是少數人富有,那就會落到資本主義去了。”(《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1364頁、1356—1357頁)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更要求全黨“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不僅這樣要求,而且采取了許多措施來實現這樣的目標。黨的歷屆中央領導之所以這樣強調改善民生、維護群眾利益,就是提醒、告誡全黨時刻不能忘記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是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勝利之本,是鞏固執政地位、防止黨改變性質的根本保證。全黨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只有這樣認識問題,并在思想上牢固樹立起來,不因干擾而搖擺不定,才可能把改善民生作為自己的職責所在,增強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和緊迫感。
改善民生,提高了認識之后,關鍵在做,實實在在地去干,光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當前,要首先把黨和政府為改善民生采取的許多措施真正落到實處,及時發現、研究、解決落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些問題解決起耒固然有不少困難,但不是不能解決的。在“兩會”期間,一個地級市委書記說,只要下決心,高房價是完全能夠降下來的。這就是說,問題不是不能解決,而是愿不愿意去解決的問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困難都嚇不倒、難不住真正的共產黨人,一個高房價喊了多少年都遏制不住,豈不愧對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稱號!因此,作為執政黨、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領導干部,只要心里有人民、痛感窮人的苦楚,下定決心,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里還要破除對“市場經濟萬能”的迷信,以為靠市場就可以實現居者有其屋實為幻想,因為市場經濟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基本特征的,根本不承認、也不會去做扶貧濟困的事。有的房地產大鱷公開宣稱,他是專給富人蓋房子的,就是典型的例證。所以,把高房價降下來、真正實現住有所居,必須以政府為主導,靠人民政府去想辦法。房子如此,解決其他民生問題也得這樣。只要黨和政府及其各級干部真正負起責任,拿出些該拿出又有能力拿出的錢,扎扎實實去干,民生問題一定可以不斷得到解決。真干是馬克思主義,推諉、拖延、找借口不干絕不是馬克思主義,絕不是共產黨人所當為。
在改善民生的過程中,要處理好不同群體的關系,把勁使在最需要的地方。民生問題涉及千家萬戶,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是人們共同的愿望,也應促其實現。但在已存在不同利益群體、貧富差距拉得過大、面臨諸多不公的情況下,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和政府,應該把切實解決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問題置于優先的地位。比如,人數眾多的企事業單位工人深感下崗、失業之痛,上億的農民工干著最臟最累的活而權益卻常常得不到保障,他們的就業、住房、收入、醫療、社會保障及子女上學等遇到的問題最多、困難最大,成為地地道道的弱勢群體。工農大眾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如果不把有限的財力、物力主要用在解決工農大眾的民生問題上,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幫助最需要幫助的群體身上,反而像某些經濟學家那樣,拼命為富得流油的私營企業主說好話、謀利益,那就會挫傷工農大眾的積極性,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給和諧社會建設造成困難。這不是什么工作上的方式、方法問題,而是根本的立場問題,是站在哪一邊的問題。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多做雪中送炭之舉,少做或不做錦上添花的事。
改善民生的工作,既要著眼于當前,解決群眾最不滿意、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如降低房價等,又要有長期計劃。因為像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公平正義等工作,絕不是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同時,民生改善的程度也有個水平高低的問題,水漲船高是自然的事,在解決了急需解決的事之后必然要求進一步改善。沒有長期計劃,人們就看不到希望,那他們就不會滿意。所以,改善民生工作必須做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改善的水平不斷得到提高。這是黨和政府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職責所在,任何松懈、臨時的觀點都是不對的,有害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善民生的工作是各級政府政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做得怎么樣,對各級干部是個不小的考驗。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得到他們特別是工農大眾的好評,他們真正滿意了,才能說改善民生的工作做得還不錯,取得了成績。作為真正的共產黨人、人民的政府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努力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使人民都能過上幸福、美滿和有尊嚴的生活,不辜負人民的希望,不愧對人民賦予的權力,不愧對無數革命先烈的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