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 夫
政聲人去后
文/齊 夫
記得有一副很有名的楹聯叫“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政聲,就是對官員業績品行的評判。在任時聽到的評判,往往水分大,可信度低,因為人家怕你,或有求于你,自然是好話多多,溢美不勝。如果卸任后,離開了領導崗位,還能聽到人們的贊譽,那才是最難能可貴的,也是對你的政聲含金量最高的肯定。
2008年3月18日,“兩會”閉幕,吳儀副總理正式卸任,她坦然表示:“我這個退休叫‘裸退’,無論是官方的、半官方的,還是群眾性團體,都不再擔任任何職務,希望你們完全把我忘記!”可是,雖然“人去后”已經兩年多了,人們并沒有忘記她,還在盛贊她的政績和人品,入世談判中的舌戰群雄,處理國際經貿摩擦過程中顯示出的智慧和氣節,非典肆虐時的臨危受命,平易近人的親民態度,都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呼和浩特市委原書記牛玉儒,去世5年多了,人們仍在懷念他的非凡政績,懷念他的高風亮節。從大里說,他在任期間,和市委一班人帶領呼市人民奪取了抗擊非典和經濟建設的雙勝利,生產總值增速躍居全區和全國27個省會(首府)前列;從小里說,他親自選定的滲水力強而又結實的人行道小青磚,至今還被呼市市民親切地稱作“牛玉儒磚”,走在路上,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鞠躬盡瘁的老書記。
山東壽光縣委老書記王伯祥,離開崗位已經18年,當地干部群眾依然滔滔不絕地數說他在位時給老百姓辦的好事,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做縣委書記時,撲下身子、一門心思為百姓謀利,“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他從壽光離任時,一輛130小貨車就拉走了他一家的全部家當,他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愛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位時的工作業績經受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谷文昌,原福建東山縣縣委書記,如果從他1981年去世算作“人去后”的話,已經29年了,可當地老百姓還在贊譽他的政績和精神,每逢敬宗祭祖時節,就有許多群眾祭奠這位為東山人民造福的好干部,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他的政聲,就來源于他不畏艱苦,身先士卒,帶領東山縣人民苦干14年,終于把一個荒島變成了寶島,用自己的言行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仰。
雁過留名,人過留聲。為官一任,不管愿意不愿意,總要被人們評價褒貶,總會留下不同政聲。政聲有好壞優劣之分,為國家利益堅持原則不讓寸分的吳儀被人們稱為“鐵娘子”,帶領群眾種菜致富的王伯祥被人們親切叫作“大棚書記”,引導百姓走上富裕之路的谷文昌則被群眾稱為“谷滿倉”,這就是對其政聲的高度評價,是用多少金錢也換不來的。相反,有的領導干部,尸位素餐,昏聵無能,當官做老爺,且腐化墮落,在任時人們就盼著他趕快下臺,下臺時大家額手稱慶,鼓掌叫好,甚至放鞭炮“歡送”,其政聲之壞,名譽之惡,可想而知。
政聲又有在任和離任之別。官員在任時,大權在握,一言九鼎,想聽點褒獎的好話是太容易了,酒桌上,報紙上,會議上,很可能滿耳滿眼充溢的都是贊譽之聲,但千萬別自我陶醉,一定要頭腦清醒,分清其中的真假虛實。官員離任后,沒有了權力的光環,沒有了官帽的震懾,人們不必再說違心之言,無論怎樣臧否,都是直抒胸臆,無須遮掩,這時候的“政聲”才是最可信、最真實也最有價值的。
“政聲人去后”。每一個想留取良好政聲的官員,都應該以王伯祥、谷文昌、牛玉儒們為楷模,努力工作,造福人民,有所作為,殫精竭慮,群眾和歷史也決不會吝惜自己的喝彩和掌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