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建民
向 “大功不言”的英雄敬禮
文/姬建民
由于久違的感動,我不得不寫下這個近乎“口號”的題目。
這源于一位叫張國福的老英雄。50多年前,他是全軍聞名的特級戰斗英雄,參加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作戰”、“進軍四川”、“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等眾多戰役。因作戰勇敢,屢建奇功,他先后榮立特等功一次、大功兩次、小功五次,并榮獲“四野”授予的“孤膽英雄”、“開路先鋒”、“青年戰斗英雄”等榮譽稱號。還曾獲得東北人民解放軍英雄獎章兩枚、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紀念章一枚、毛澤東獎章一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獨立獎章一枚……1950年9月,張國福出席了第一次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當時19歲的他是眾多英雄中最年輕的一位。但就是這樣一位老英雄,復員回到地方,卻對赫赫戰功只字不提,甚至連他的家人也無從知曉。他甚至將原名“張國富”中的“富”改為“福”,在地方一家火藥廠默默埋頭工作40載,直到女兒一次路過西安,順道到父親所在的47軍軍部打探父親的過去,才發現她父親非同一般的經歷。老英雄隱姓埋名40年,其真實身份不僅震驚了總參總政領導,也引發了眾多網民的仰慕與贊嘆。
看著老英雄那幀掛滿衣襟的軍功章和那飽經風霜面龐的照片,實在禁不住淚流滿面。
老英雄“大功不言”默寫下的是“精神”。老英雄想的是,“曾經與他一同出生入死的戰友都不在了,他不想借犧牲的戰友們的光留在部隊享受他們給我帶來的榮譽。戰爭的勝利不是一人之功,合上功勞簿,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我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去創造和平生活。”真是義薄云天!人們常說,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人活著總是要有點精神。張國福的“精神”,就是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精神。仰觀老英雄的“本色”,足以讓每一個人捫心自問:我們是怎樣對待榮譽與功勞的?在精神追求上與老英雄究竟有哪些差距?至于那些為了個人“小算盤”而追求虛假“政績”和“面子”、不顧勞民傷財的官員,面對老英雄的高風亮節,恐怕不應只是汗顏赧然,還應追問心靈:“自己信守的又是什么‘精神’?”
老英雄有時候也流淚,但他的“淚流滿面”袒現的是“愛憎”。老英雄在戰場上面對槍林彈雨、尸肉橫飛沒有“流淚”。有很長一段時間,張國福一家7口擠在12平米的平房里,5個兒女大多自謀職業,最困難的時候,張國福帶著十幾歲的兒子天不亮撿煤矸子,省下班上發的飯拿回家給孩子吃,也沒有“流淚”。但他一提起在抗美援朝那次全連戰友都犧牲了,他爬著回來向師長報告時的情景他“流淚”了。后來每當看到電影電視中有戰士犧牲的場面他都會“流淚”。再后來,當他看到高級干部貪贓枉法受處理時也 “流淚”。英雄有淚不輕彈。張國福心間有著強烈的愛憎,他愛國家、愛人民,總是“希望我們黨和國家好”,總是“怕那些舍生忘死的戰友打下的江山就這么被貪官蝕空、糟毀”。老英雄心系著無數革命先烈出生入死打下的人民江山,同時也憎惡著 “蝕空、糟毀著人民江山”的貪官。大愛理當鼓舞我們守住并建設好美麗的江山,大憎也激勵我們徹底清除一切貪官腐吏的信心和斗志。共和國的紅色江山理應永遠鐫刻著 “人民”二字。
人生在世,誰不追求活著的意義與價值,有的篤信“為人民群眾多做好事實事,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是人生的“意義”,有的對牢記革命傳統、默默無聞地在平凡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貢獻感到有 “價值”。然而,也有的認為“錦衣玉食、豪車華室”是人生的“意義”,有的把“當大官、光宗耀祖”視為人生的“價值”,甚至無恥張揚“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的人生信條。那么,到底什么樣的人生最有意義與價值?張國福“大功不言”給我們做出了最鮮明最直白的回答。老英雄因多年戰場上炮火熏染再加上長年在火藥廠工作,肺膜厚得難以想象,享受副師級待遇沒多久就病故了。他原本可以早就理所當然地享受“高官厚祿”的待遇,但他自覺選擇的是居功不傲,當勞動者,干平凡事。“先烈活在我們的心目中,我們活在先烈的事業里。”這種人生選擇并不是一般人不努力就能夠做到的。張國福老英雄柱石一般矗立在我們心中的永遠是一座光輝的人生高標。
驚天動地鬼神泣,默默無聞真英雄。魯迅先生說:“其實,戰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關聯,這才是實際上的戰士。”前無古人的強國事業要靠老英雄一樣默默無聞的平凡勞動者來支撐,構建和諧社會也要靠張國福這樣品行高潔的人來引領。這絕不是什么“大話”、“空話”。但愿“張國福式”的人物多些再多些,共和國的大業就會向前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