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克誠
為央企一辯
文/賈克誠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報·民生周刊》發表了白天亮寫的《央企不該當 “地王”》 一文 (以下簡稱白文),讀后感到有些疑惑不解。
白文認為,央企必須認識到自身存在的意義,不是“什么來錢快就干什么,更不能去與民爭利”,而應當“建好保障性住房”。可見所謂不能去“與民爭利”是指央企不能去房地產這類有著較高利潤率的行業,與民營企業爭利。難道,有著極高利潤率的行為,只應當由民營企業進入,而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則不能進入嗎?不知道這一觀點的依據是什么?按照鄧小平的理論,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民營經濟是為了鞏固和發展國有經濟,而不是要讓國有企業從競爭性的有利潤的行業中退出去。
白文一方面要求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不當“地王”,不去拿地,另一方面又要求央企協助政府穩定市場,建好保障性住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央企退出房市,不去拿地,怎么能取得拿地時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呢?這不就等于說有利的事讓私企干,無利的事讓央企干。這符合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原則和“兩個堅定不移”的發展方針嗎?
2010年3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私企要進入電信和能源等傳統的國企壟斷行業,這將形成國企與民企競爭的局面,民企要與國企“爭利”。按照白文央企不能去與民企爭利的觀點,那么,國企是否也應當退出電信、能源等有高利潤的行業而拱手把這些行業全部讓給私企呢?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要求央企全部退出有利潤的行業,是于法于理都講不通的,是不正確的。
地王是土地競拍制度的產物。例如,2010年3月15日大望京1號地,遠洋房地產旗下的分公司(北京遠豪置業)拍得大望京1號地,是經過了84輪的激烈競爭的結果。起拍價僅為6.25億元,競爭到40.8億,經過84輪的舉牌競爭之后才產生的。如果沒有競爭,地價能上升到40.8億嗎?這是央企一家之過嗎?為什么板子只打央企呢?當然,如果央企不參加舉牌,這個地王就不是央企,而是私企。但私企不也是“地王”嗎?為什么私企應當是“地王”而央企則不應當是“地王”,私企當地王房價會低嗎?地價能否抬高,不在于誰當地王,而在于競拍制度。在競拍制度下,必然是誰出價高誰拿地。白文反對央企當地王,但不反對產生地王的土地競拍制度,這不就是地王不準央企當,而只準私企當嗎?
白文認為: “擁有雄厚資金實力的中央企業紛紛進入房地產業,房價恐怕要越漲越快,房子恐怕只會越來越貴,‘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恐怕真要成為一個遙遠的夢想。”把房價漲得快,房子貴的根源說成是央企之過,是毫無根據的。
房價問題是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計劃經濟中是不存在這類問題的。在市場經濟中,房價和其它商品價格一樣,由供求決定,而不是國家的計劃決定。在房子供和求都有問題的情況下,房價能穩定而不上漲嗎?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常識。
房價漲得快,房子貴的問題,是市場經濟中由于多種復雜的原因造成的,這需要專題來研究分析,但絕不是央企之過。中國房地產的主力軍是私企而不是央企,主力軍對房價上漲能沒有關系嗎?
房價問題的根源不是央企進入房地產,而是一次房改有問題,故有人提出二次房改。中原地產華北區董事總經理李文杰認為:“如果不從深層次找原因,高地價、高房價問題仍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這就涉及住房制度改革,“如不改革,恐怕調控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新京報》2010年3月16日A07)央企退出房地產,不是解決房價問題的根本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