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奴、房奴、孩奴……“奴字輩”新詞之后,隱藏幸福觀的考題。沒有人會以“奴”自許,選擇私家車,選擇商品房,選擇生兒育女,是希望從中獲得幸福,而非被奴役的不幸福。然而,事實卻是,很多時候,我們反而為自己的選擇所“奴役”。車奴養車、房奴養房、孩奴養娃……敲打鍵盤計算數字,其中的不幸福,來自“心為物役”,是物質的考量,是一種物質化的不幸福:我們把幸福簡化成了住房的平方米,簡化成了名牌奶粉、重點學校,簡化成了在滾滾車流中擁有自己能緩緩挪動的輪子。或許轉型期的各種高昂成本,社會結構的若干不合理設置,使得我們有不得已“為奴”的苦衷,但我們是否想過,這當中也折射出我們內心隱秘的欲望,忘記了幸福感真正的來源。亞里士多德說:“幸福還是不幸福,取決于人的自我靈魂。”這是對渴望幸福的人們一種有益的提醒。“幸福課”——這也該是每個人學會生活、快樂生活的一堂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