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靈
新中國成立后,遵義人民沒有忘記長征途中犧牲在這里的鄧萍等紅軍將士,尋找鄧萍等烈士遺骸,祭奠烈士英魂,很快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52年秋,中共遵義地委和地區行署專門開會研究,成立了遵義會議紀念建設籌備委員會。會議決定的第二項工作就是調查在遵義附近犧牲的紅軍指戰員的埋葬處。鄧萍作為長征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紅軍將領,中共遵義地委和地區行署要求務必找到其埋葬處。
1953年,遵義市政府確定在小龍山上修建紅軍烈士公墓,并將在當年戰場遺址上找到的77位紅軍烈士的墳墓及遺骸陸續集中遷至小龍山上。同時,把遠近聞名的紅軍墳也從桑木椏移到小龍山。從此,遵義人民習慣把小龍山稱為紅軍山。
由于當年戰事緊張,紅三軍團指戰員只對鄧萍的遺體作了匆匆掩埋,未留下任何標記。十幾年過去了,遵義沒有人知道鄧萍遺體埋葬的具體位置,也沒有人知道鄧萍的身體特征。幾年下來,雖歷經艱苦的奔波尋找,但鄧萍的遺骸仍然沒有下落。
1957年夏,時任中共遵義地委書記的李蘇波接到了中共貴州省委第一書記蘇振華傳達的彭德懷指示:中央軍委很關心尋找鄧萍同志遺體埋葬處這件事,希望當地政府幫助尋找鄧萍遺骸的下落。彭德懷還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情況:由于當時戰事緊張,鄧萍同志犧牲當晚,紅三軍團指戰員就在駐地街上買了一具黑漆棺材裝殮遺體。第二天一早即掩埋在遵義城北郊山坡,沒有立碑。
當時受命尋找鄧萍遺骸的遵義市民革主委、政協副主席朱振民(1935年擔任國民黨黔軍第八師參謀長)等工作人員,根據北郊山坡和黑漆棺材這兩條線索,開始了艱苦細致的調查。經過七八天的走訪,終于在遵義城松子坎一家老榨油坊里找到了老工人王華軒。
據王華軒回憶,當年紅軍從赤水河打回遵義的消息傳來,城里許多有錢人家都跑了,老板留下他來看榨油坊。下午,他聽到十里鋪那邊打了一陣槍。不一會兒,就看見紅軍追到新街,有的駐扎在羅莊,有的從干田壩朝遵義老城方向追擊。傍晚,看見有一具陣亡紅軍的遺體從干田壩抬到新城羅莊。當問到那位犧牲的紅軍埋在哪里時,王華軒說:“我是第二天早晨看到從羅莊抬出一口棺木,埋在松子坎羅徽五家的墳山,是紅軍自己抬去埋的。”
王華軒引著朱振民等到羅徽五家的墳山,指著兩個大墳之間的一個小墳堆說:“這個墳就是當年紅軍埋的,其他的都是羅家的墳。”王華軒還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說棺木是紅軍從新街顏家抬去的。
朱振民等到了新街顏家,找到了顏家一位六七十歲的老大娘。據她回憶,那年紅軍打來時,她因為害怕,躲在附近,直到晚上才回家。上燈的時候,來了幾個買棺木的紅軍。她只承認是幫顏家的,沒收錢。第二天聽說裝殮的是從干田壩抬回來的紅軍,埋在了羅徽五家的墳山。她還說:紅軍離開后,羅徽五回來時曾把墳挖開看過。我家老二那年十五六歲,也跟著去看。回來說埋的是一個紅軍官長,穿的是黑呢大衣,臉前有血跡。羅徽五見沒有什么陪葬的東西,就又埋好了。
根據這些情況,朱振民等初步判斷羅徽五家墳山上的那個小墳堆是紅軍墳。經遵義地委同意,朱振民等邀請時任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的孔憲權一起開墳辨認。孔憲權曾在鄧萍身邊工作過,當時任紅三軍團四師司令部偵察參謀、十二團作戰參謀。
揭開棺木,朱振民、孔憲權看見死者只是左額骨露在外面,其余部分都被螞蟻和泥土遮住了。死者穿的是短呢大衣,鐵制衣扣已生銹。大衣里面是呢子西式背心,背心下是毛線衣,已經腐朽。下裝已完全腐朽,腳下有兩塊橡膠質的鞋底。把遺骸頭部的泥土輕輕扒開,發現右耳上額骨有一小孔,腦殼后有兩條裂縫。
為了弄準確遺骸的身份,中共遵義地委書記李蘇波等一面指揮將棺木蓋上,保護好現場;一面電請時任貴州省軍區副政委、與鄧萍共事多年的老紅軍石新安來遵義作最后辨認。石新安是湖南邵陽人,1907年出生,1930年參加紅軍,在井岡山時期便在鄧萍領導下從事革命工作,和鄧萍十分熟悉。
石新安來到遵義,邀請遵義地區醫院骨科醫生和當年帶路的農民蔣致才一起到現場察看。棺蓋打開后,石新安仔細察看,并聽取蔣致才講述當年為紅軍帶路的經過,詢問犧牲者的面貌、身高、口音、衣服,在仔細量了遺骨后,提出了鄧萍的四點特征:
一、鄧萍同志留有較長的頭發;
二、鄧萍同志后腦有一塊核桃大小的疤,沒有長頭發(生瘡的緣故);
三、鄧萍同志牙齒完整,無缺無補;
四、鄧萍同志襯衣袖扣是金屬制品。
通過現場找到的遺物和發現的人體特征,經石新安仔細辨認,確認是鄧萍的遺骸。捧著老戰友的頭骨,石新安止不住熱淚盈眶。
當天,醫生便洗凈骸骨,用絲綿按形體裹好,再用白綢包好,放置在墊有紅綢褥被的新制棺木里。棺木暫時停放在解放軍速成中學禮堂,待修好紅軍公墓后,再移棺遷葬。
1957年夏,在中央軍委和彭德懷的關心下,中共遵義地委、地區行署和中共遵義市委、市政府決定在鄧萍遇難處旁的小龍山上修建鄧萍烈士墓。鄧萍烈士墓于1958年正式動工,1959年初建成。墓室用沙石料砌成,呈“凸”字形。墓地設計莊嚴樸素,四周都是常青樹木。1959年清明節,在這里舉行了盛大的鄧萍遺骸遷墓儀式。由于某些原因,彭德懷手書的墓名題字沒有被采用。墓名用的是時任中共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周林的題字“鄧萍同志之墓”。
鄧萍的遺物,如在移墓時保存下來的金屬衣扣、毛衣碎片、帆布膠底鞋等物,陳列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土地革命戰爭館展廳里。部分遺物陳列在遵義會議紀念館陳列室內。
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期間,周林題字的鄧萍墓被改為“紅軍烈士之墓”。
20世紀70年代末期,鄧萍墓碑上面刻上了張愛萍題寫的“鄧平同志之墓”。據張愛萍回憶,鄧萍生前“萍”字和“平”字都在使用。1979年10月,張愛萍又從北京寄來了為鄧萍墓題字的手書。
1984年,為修建紅軍烈士紀念碑,鄧萍墓被移至紅軍烈士陵園內。長方形墓,紅沙石鑲嵌。墓冢周圍,蒼松翠柏,四季常青。在墓的東邊有一石刻像,再現了鄧萍中彈后倒在張愛萍身邊的情景,生動地顯示了鄧萍犧牲時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塑像的石基座碑石上,刻著“鄧萍同志千古”。張愛萍在《星火燎原(3)》上寫的《遵義到大渡河》中一段有關鄧萍犧牲時情況的文字,也被刻錄在上面。
經過幾十年的維修整理,現在,埋葬鄧萍的紅軍烈士陵園已頗具規模。走進陵園大門,拾階而上,登上陵園頂端的平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氣勢雄偉、造型新穎的紅軍烈士紀念碑。鄧萍墓的周圍,翠柏蔥蔥。全國各地前來祭奠英雄的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鄧萍的墓前,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