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薩翁這么快就走了,沒能見上最后一面,太可惜了!”《薩馬蘭奇傳》的作者周阿堡和記者一見面就不無惋惜地說,“他是一位可敬的尊者和一位值得信賴的朋友。”
在《薩馬蘭奇傳》的前言中,周阿堡這樣寫道:在奧林匹克精神的天宇下,在人類文明浩瀚的海洋中,閃爍著無數顆耀眼的星辰。其中,最晶瑩璀璨、最皎潔奪目,最恒定久遠的那一顆,無疑是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薩馬蘭奇……
周阿堡以客觀,翔實的筆觸獨家披露了薩馬蘭奇這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偉人鮮為人知的少年時代,情感經歷和家庭生活,濃墨重彩地勾畫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起源,沿革,發展及中興之路,描述人類通過體育運動為實現四海兄弟,天下大同的終極夢想而奮斗的艱辛歷程。
《薩馬蘭奇傳》是全球唯一由薩馬蘭奇本人親筆授權的首部個人傳記。該書作為第一部由中國人原創的世界偉人傳記,被奧林匹克博物館收藏。
“我很有幸為他寫傳記”
“我很幸運能見到薩馬蘭奇,并能近距離地和他接觸,這為我后來給他寫傳記提供了便利。”
作為電視紀錄片《薩馬蘭奇》的編劇,周阿堡于2003年12月2日飛赴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后又輾轉于西班牙巴塞羅那,希臘雅典等地拍攝采訪。“在拍攝的過程中,能夠長時間地采訪薩馬蘭奇本人,還有他的兒子、女兒,朋友,同事,秘書以及一切與他有關的人。”
回國后,周阿堡投入了緊張的腳本創作。“沉湎在茫茫的歷史煙云中,回憶起薩馬蘭奇向我講述的一件件難忘的往事,循著他的思想脈絡,我清晰地看到了這位老人一生偉大而輝煌的足跡。我的眼前不時閃動著薩翁的身影和清澈的目光,那目光如同慈父般溫暖……”
面對著堆積如山的資料,周阿堡越研究越覺得,薩馬蘭奇富于傳奇性的一生,用電視紀錄片的形式是絕對無法完整地概括和容納的。于是,他萌生了寫一部長篇傳記《薩馬蘭奇傳》的想法。
2004年3N22日,周阿堡再赴瑞士洛桑,參加由國際奧委會文化委員會主席何振梁主持的“2004年奧林匹克體育與藝術大獎賽”,并參觀了奧林匹克博物館。
“在博物館的浩瀚藏書中,與英,法、德、日等語種有關奧林匹克圖書的琳瑯滿目相比,中文作品只有一本并不起眼的畫冊,那種孤零零的尷尬,讓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遺憾與壓力,再次堅定了我撰寫《薩馬蘭奇傳》的決心。”
次日中午,在奧林匹克博物館旁的“維拉”別墅,在薩馬蘭奇的辦公室里,周阿堡向薩馬蘭奇表達了自己希望寫一本《薩馬蘭奇傳》的真誠愿望,并期望得到薩馬蘭奇的親筆授權。
“他接過我請求撰寫《薩馬蘭奇傳》的信函,十分認真地審閱著。三分鐘之后,他在上面簽署了自己的名字。隨后,他想起了此前我們的幾次接觸,站起身來熱情地擁抱了我。薩馬蘭奇的簽名瀟灑奔放,一揮而就,就像精密的醫療儀器繪出的彎彎曲曲的心電圖。”
2004年6月,周阿堡等人陪同何振梁先生飛赴巴塞羅那,參加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在薩馬蘭奇的引薦下,周阿堡又有機會采訪了羅格,姆巴依,維爾布魯根,巴赫,尼古拉斯等國際奧委會要員。
“此間,我再次采訪了薩馬蘭奇,又一次親眼目睹了一位75歲的老人是怎樣勤奮地工作,度過緊張忙碌而又充實愉快的每一天。他這種忘我的精神一直鼓勵著我。”
“他的精神將永遠陪伴我”
“在寫作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薩翁那種忘我精神的鼓勵,《薩馬蘭奇傳》是無法完成的。”
為了騰出全部精力投入到《薩馬蘭奇傳》的創作之中,整整兩年,周阿堡沒有其他收入,生活的擔子全部壓在妻子身上。“她承擔了一切家務和經濟上的重負,她說為這本書值得。”
回憶寫作期間的一些畫面,周阿堡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晨,洗漱完畢,面前早已擺好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牛奶,里面有一個剝了皮的雞蛋。爾后,端坐在電腦前,開始探尋薩馬蘭奇人生歷程的傳奇跋涉。
中午是一頓并不豐盛但很可口的午餐。小憩一會兒,下午又是漫長的寫作。
夜晚,在臺燈下苦苦思索,展開了對薩馬蘭奇內心世界的探索。當疲倦向他襲來的時候,面前就會出現一份可口的夜宵。
2006年6月,《薩馬蘭奇傳》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發行。“終于完成了,當時的確是如釋重負。可以說兩年辛苦的寫作,薩馬蘭奇已經融入我的生命,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薩馬蘭奇的生命之光,如同熊熊燃燒的奧林匹克圣火,輝映著周阿堡的人生旅途。
“《薩馬蘭奇傳》的寫作,改變了我生命的坐標,給我卑微的生命注入博大的人類意識和高蹈的宇宙情懷。《薩馬蘭奇傳》寫完了,我從薩翁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中受到了感染,得到了提升。曾經的自私自利,曾經的狹隘淺薄,在我的生活中逐步減少。雖然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將永遠陪伴我。”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他”
《薩馬蘭奇傳》以東方人的視角和思維,多側面,多角度地再現了這位體育王國領袖的傳奇人生。
“面對薩馬蘭奇,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兩個字——偉大!薩馬蘭奇對社會發展,歷史進程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很難在今天判定或者衡量出準確的價值。”
周阿堡這樣描述他第一次見到薩馬蘭奇時的印象:“他身材不高,面容清瘦。一副精致的白色眼鏡架在他高高的鼻梁和戴著助聽器的耳朵上。做工考究的深灰色西裝剪裁合體,一枚精巧的五環徽章在西服的翻領上閃閃發光。他神態舒緩,表情安詳,和我們——握手。”
眼前這位西班牙老人,就是統帥了一個龐大的體育王國長達21年的精神領袖。周阿堡坐在薩馬蘭奇的身邊,仔細地觀察著他:“他手指修長,象征著意志和毅力的拇指尤為突出。伴隨著抑揚頓挫的問答,他有時兩手相握,有時單手輕揮,有時豎起拇指……用優美的手勢加重語氣或者特別提示。”
“薩馬蘭奇身上散發出來的是一種溫馨的和氣,清廉的正氣和高雅的靈氣。他看上去是那么平凡,更像是一位寬厚慈祥的老人;看上去是那么寧靜,又像是一位儒雅斯文的學者;看起來是那么平和,也像是一位謙遜溫和的長輩……”
周阿堡告訴記者,在采訪時,薩馬蘭奇的老朋友,西班牙著名銀行家,奧林匹克金質獎章獲得者,第25屆奧運會組織委員會副主席羅德斯反復叮囑遠道而來的中國朋友:“薩馬蘭奇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所付出的艱辛努力,遠遠超過對自己的家鄉巴塞羅那。你們中國人,不應該忘記薩馬蘭奇!”
從1978年4月薩馬蘭奇第一次訪華,32年間,薩馬蘭奇曾29次訪問中國。他在公開的場合曾自豪地說過多次:“我最好的朋友在中國,在那個溫馨博大的國度里,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的確,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