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當成千上萬的部隊官兵,公安干警開進災區抗震救災后,文藝界的演出和創作隊伍也陸續前往災區開展慰問演出和采訪創作。在這中間,就有來自浙江的作家黃亞洲,而正在這個時候,黃亞洲接到中國傳記文學學會,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和浙江永樂影視制作有限公司的合同邀約,請他創作電視連續劇《雷鋒》。
聽到這一消息,好些朋友勸他慎重:“現在還寫《雷鋒》,誰看啊?雷鋒同志無戶籍,三月來了四月走,也只有3月5日這一天會在街頭巷尾出現幾塊零零落落的橫幅,橫幅下咔嚓咔嚓地響幾下義務理發的剪子,或者揮動掃帚掃幾下馬路,那都是搞搞形式,你說現在還有誰對雷鋒感興趣啊?”接還是不接?這樣的題材還適不適合寫?在朋友們的議論紛紛中,黃亞洲心中也有了一絲的忐忑。
來不及細細思考這個問題,第二天他和作家采訪團一行匆忙趕赴四川災區采訪。
與“雷鋒”面對面
背起裝著紙和筆以及消毒口罩的采訪包,黃亞洲投身到了地震災區觸目驚心的廢墟和眾志成城的呼號之中。在他冒著余震的危險走向都江堰和綿陽,綿竹,北川什邡,漢望等重災區之時,正是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的第9天,在瓦礫間穿梭的那十個難忘的日日夜夜里,黃亞洲不知遇到了多少穿消防紅的,穿橄欖綠的,穿天使白的和穿警服的活雷鋒……可以說抬眼之處皆是奮不顧身的雷鋒,在黃亞洲當時創作的散文和詩歌里面出現的“雷鋒”,僅僅是他們中極小極小的一部分。
當時的四川是災難慘重的四川,可四川也是“雷鋒”眾多的四川。那些動作急如星火、身上流汗的,眼里流淚的、心里流血在抗震救災的人,就是雷鋒。
黃亞洲親眼目睹的或是他事后采訪的,都是這樣的一些人,在廢墟中十指磨破露出骨頭的消防勇士、奮不顧身沖進搖搖欲墜的危樓或者從高空“盲降”的部隊官兵,組織“敢死隊”搶救傷殘者的滿眼血絲的基層干部,家人遇難仍維護著社會秩序的公安干警,自掏腰包購買火車票飛機票急奔災區的幾天不洗臉不洗腳為災民奔忙的青年志愿者,懷里緊緊摟著孩子的昏迷中的老師……面對這些新時代的雷鋒,黃亞洲等中國作家采訪團的成員經常是熱淚盈眶。黃亞洲將這些采訪到的“活雷鋒”的事跡和其他內容,寫作出大量的詩歌,散文,并在汶川大地震尚沒有到一周月的時候,就出版了個人詩集《中國如此震動》。
在五星紅旗勝利飄揚的60年之后,在一個“神七”上天“高鐵”掠地的速行時代里,黃亞洲覺得:從大局上看,當代社會的道德狀況并沒有遭受“禮崩樂壞”的可怕局面,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一直在推進著,中國公民思想的基本面始終是陽光的,健康的,坦誠的,社會的各個層面都能持續地涌動愛心和人道關懷,黃亞洲強調說:“這種愛心和人道關懷,當然也包括不息的批評,探索,建議、提案和呼吁,人們強大的聲音與強大的祖國同在,并且同步前進,這是鐵的事實。”
從地震災區回到西子湖畔的第二天,黃亞洲就打電話向制片方作了承諾:雷鋒題材,我認了!
黃亞洲現任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曾任第六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擅長寫詩和小說。當然,影視文學更是他的強項,他曾因電影《開天辟地》和長篇小說《日出東方》等許多影視,文學作品,榮獲“國家圖書獎”,“魯迅文學獎”,“金雞獎”,“金鷹獎”,“華表獎”,“飛天獎”,國家“五個—工程獎”等眾多獎項。熟悉黃亞洲的人都知道,他其實是個很容易激動的人,他骨子里是個詩人。
尋找雷鋒的足跡
結束四川災區采訪任務的第三天,黃亞洲不顧勞累,便飛赴東北各地,開始探尋雷鋒當年的蹤跡,并多次與雷鋒所在部隊的老戰友座談。黃亞洲說:“當你面對那些老人的純樸的皺紋的時候,你就像是在觸摸一段真切的歲月的年輪?!?br/> 雷鋒戰友喬安山曾經握著他的手說:“黃作家,現在的青年人,孩子們,不是不提雷鋒,都在念叨著雷鋒呢。你看,這么多的單位一刻不停地邀請我去宣講雷鋒精神,我每年喉嚨都講啞呢!”
雷鋒在新兵連學投手榴彈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當時曾任技術連連長的杜玉琛回憶說:“看到雷鋒在練習投彈的姿勢不正確時,我就幫助他糾正動作。此后,雷鋒苦練軍事技能的感人事跡,馬上被《解放軍報》報道了?!倍庞耔≌f,這件事發生在營口,他至今回憶起來,還是歷歷在目。雷鋒當兵共兩年零八個月,在營口生活近一年,雷鋒入伍后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在營口。雷鋒生前戰友張時揚回憶說;“是我把雷鋒和同他一起入伍的新兵從曹口火車站接到營房。一天,我接到團部打來的電話,說有一個新兵,在星期天到營口火車站候車室打掃衛生,幫助旅客扛行李,抱小孩,攙扶老人上火車,車站的工作人員和旅客深受感動,而且這位戰士做好事還不留名。團部要求一定要查找這個做好事不留名的戰士,是我后來到新兵連,把這個小戰士‘挖’了出來,他就是雷鋒。”
使黃亞洲特別感動的是,一位雷鋒所在部隊的教導員在座談會上突然站起來,雙手舉著一張自制的“雷鋒卡”,堅持要授予黃亞洲,說:“你肯寫雷鋒,你就是雷鋒精神的體現,你有功勞,我們就要把雷鋒卡授予你!”
黃亞洲說:你想想,你能不寫嗎?你想想,你能不寫好嗎?
在雷鋒老戰友的指點下,黃亞洲前往雷鋒生前所在的工兵十團后勤處的舊址采訪,走訪了團部大院的故址,還特意來來回回走了雷鋒從撫順回營口參加冬訓時經常跑車的西大街,黃亞洲感嘆說,都快半個世紀了,雷鋒的腳印,仔細看,還是很深呢!
當然,不僅東北是這樣,在雷鋒的湖南家鄉,黃亞洲也看到了同樣清晰的雷鋒腳印。
踏入雷鋒故居的那間黑乎乎的泥墻茅屋,看見雷鋒之母張圓滿被地主蹂躪后被迫上吊的赭黑色屋梁,黃亞洲說,當時腿腳間浮起了一種戰粟感,就像前些日子行走在四川災區瓦礫中的那種感覺一樣。
雷鋒故居的管理員告訴黃亞洲,屋梁其實已經不是當年的原件了,翻造過了,但屋基的一截外墻屬原有,這佃戶屋是根據老輩人回憶按當年模樣翻造的,確實也是這樣,一座破茅屋不可能維持七八十年的壽命。
令人驚異的是在這座佃戶小屋的周遭,已經矗立起了一排排綠樹環繞的漂亮別墅。多層小別墅密密麻麻,成軍團之陣,對于這座標有“雷鋒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小矮茅屋形成了泰山壓頂式的物質鉗形攻勢。原先叫“湖南望城縣安慶鄉簡家塘村”的雷鋒家鄉,現在已是長沙近郊。這青蔥一片的低緩丘陵地帶,正是房地產開發的風水寶地。當時,黃亞洲望眼四周,心里想,雷鋒當年手背被地主婆連砍3刀的草坡現在何處呢?那片紅艷艷的山杜鵑是他當年濺開的血嗎?建國60年,滄海桑田,除了鄉音和似曾相識的歸燕,什么都變了。
黃亞洲還是從雷鋒當年的小學同學,同村人當中,細細地探究雷鋒的真實的足跡。黃亞洲問的是這樣古怪的問題:“那個壓迫雷家的唐家老地主,真的被開了斗爭會了嗎?被槍斃了嗎?”“雷鋒有綽號嗎?”“解放以后,翻了身的雷鋒還有受委屈的地方嗎?”許多真實的答案,與曾經出版的林林總總的雷鋒故事,雷鋒紀實文學中的描繪,是完全不一樣的。
黃亞洲說,長篇小說的文體,從某些方面來說,人物的安排需要“雜取”,需要典型化,但是,從本質上說,也許更逼近一個真實的雷鋒。
傾情傾力寫《雷鋒》
在雷鋒精神不會消逝這樣的信念激勵下,由最初心里有點忐忑而轉變為內心踏實的黃亞洲,在全國人民支援四川災區昂揚的進行曲中,開始揮筆創作《雷鋒》電視劇本以及同名長篇小說。2010年3月5日,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發表和全國開展學雷鋒活動47周年之際,長篇小說《雷鋒》與廣大讀者及時見面,由黃亞洲編劇及由著名跳水王子田亮扮演男主角雷鋒的同名20集電視連續劇也攝制完成。
黃亞洲的人生和創作經歷非常豐富。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他曾在席卷中國的十年“文革”風暴中戴過紅袖章,高中畢業后離開杭州西子湖畔的家,奔赴嘉興地區浙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九團所屬的南湖林場。在那里他曾當過兵團戰士,種過水稻,摘過茶葉,管過梨山;任過“管教隊長”,管理過所謂“歷史反革命”和剛評上的“現行反革命”等“三類人員”。有一次團里發生了一起“寫反動標語事件”,整個破案的過程成了黃亞洲創作的絕好素材,寫詩的他后來立即據此寫成了一部題為《交叉口》的中篇小說,發表在《清明》文學雜志上。
建設兵團撤銷后,他進入桐鄉縣卜院絲廠擔任政工干事,當他的處女作《R4之謎》被拍成電影后,便帶著一身蠶桑味進入嘉興《南湖》雜志編輯部:接著他與汪天云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開天辟地》,被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成電影在全國熱映后讓他一舉成名。40歲那年調回杭州后,又先后擔任浙江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兼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黃亞洲以寫詩進入文壇,以影視劇作聞名全國。據不完全統計,黃亞洲至今已出版了詩集,散文集,小說集,報告文學集,劇本集等20余部文學專著,劇本拍攝成電影14部,電視劇已達到四百余集。因為他長期是“官員”與“作家”二任一身的人,所以創作時間緊,在文學圈子里黃亞洲“擠時間的邊角料”的勁頭與妙訣,常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隆冬時節,杭州大雪,黃亞洲伏案寫《雷鋒》,雖然氣溫寒冷,但窗外風雪自然讓他想起了雷鋒雪地討飯的情景,他當然不覺得冷了。盛夏,杭州是一只火爐,黃亞洲坐在桌前滿頭大汗,作為講究環保的他又盡力不開空調……總之,黃亞洲很快在他的劇本和小說里,以文學的新鮮筆調,向讀者捧出了一個生動的雷鋒和一大批活躍在雷鋒身邊的人物。雷鋒自不消說,雷鋒周圍的領導干部,同事戰友,鄉鄰群眾的描繪,也是十分飽滿鮮活,無論是雷鋒年幼時的母親,哥哥,彭鄉長和六叔公一家,在團山湖農場認的“姐姐”,在北上火車中認的“妹妹”,乃至到部隊后的吳政委,關指導員,虞連長,戰友喬大山,同鄉向秋生等人,包括雷鋒做好人好事時遇見的無數普通老百姓,個個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與雷鋒的成長交相輝映。
長篇小說由華夏出版社推出后,立即引起了很大反響。營口市委“外宣辦”一位副主任,說自己閱讀中連流了三次眼淚,不能自已,而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的一個副團長,也說自己哭了好幾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臺開始連續廣播這部長篇小說,聽眾互動踴躍,直至將黃亞洲專門請去北京作一小時的訪談直播。最近,雷鋒的第二故鄉營口市的“文明辦”,教育局,團市委等六部委聯合下達文件,向廣大市民、青少年學生推薦這部優秀長篇小說,并發動讀書征文,演講等一系列活動。
雷鋒作為一個時代的英雄和榜樣,曾經感染和教育了幾代人,雷鋒精神在今天并沒有消亡,這已經是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共識。黃亞洲通過長篇小說所塑造的雷鋒形象,又一次撥動了我們的心弦,這真是一件好事情。
責任編輯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