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天津市科技獎勵大會在莊嚴的天津大禮堂隆重召開,在歡快的樂曲聲中,一位年輕英俊的學者走上主席臺,接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頒發的“天津市2009年科技進步一等獎”獎勵證書,他就是年僅36歲的著名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專家,全國青聯委員張勉之教授。
除此之外,張勉之還獲得2009年中華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一個年度同時獲得如此殊榮,在全國醫學界也可謂鳳毛麟角。
“鮮血”換來的金質勛章
張勉之獲得的這兩個在國內學術界舉足輕重的獎項讓他在醫學界聲名倍增,然而,除了國內的重要獎項外,他在2009年還獲得了一個世界級的榮譽——“法國功勛金質勛章”。
法國功勛勛章分金,銀,銅質三種,由法國功勛與奉獻機構授予。該機構是半政府半民間機構,所有的授獎議案要由法國參議院通過才能執行,在法國乃至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
張勉之獲得“法國功勛金質勛章”緣于2006年,他應邀赴法國路易巴斯德大學腎臟病研究中心講學。然而,這個難得的機遇卻愁壞了“自從上班就從未請過假”的他,適逢張勉之的工作單位——天津市公安醫院在6月14日“世界獻血日”這天動員全院醫護人員義務獻血,張勉之主動申請,“因為獻血后能有幾天假期”。此外,加上他“從上班至今僅休過—次干休假”,張勉之遠赴歐洲一個月,進行學術交流。
交流期間,他在法國發表了“TNF-α對腎間質纖維化細胞表型變化的作用及補腎活血法中藥對腎小管上皮細胞轉分化的抑制作用“的專題演講,向國外學者就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臟疾病進行了全面闡述,此外,他就有關腎間質纖維化的發病機理及其治療等問題,與1987年諾貝爾獎得主Jean-MarjeLhen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受到同行學者的好評,在國外樹立了中國年輕學者的良好形象。
后來,為了表彰張勉之在腎病學領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經法蘭西醫學院院長提名,張勉之通過層層審核榮獲“法國功勛金質勛章”。
從中醫世家走出來的西醫博士
張勉之生于中醫世家,父親張大寧是我國著名的中醫腎病學專家,被譽為中國中醫腎病學的奠基人。從幼年開始,張勉之就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身處有著上萬冊藏書的大書房,雖然看不懂那些生澀的醫學用書,但他喜歡“翻出各種書來認字”。后來,漸漸長大的他發現,“到家里來的病人和他們的家屬都對父親很尊重,病好后他們都很高興”。“病人的高興是很能感染大夫的,我父親也很高興。”現在回想起來,這或許就是他對醫學感興趣的“很樸素的緣由”。
雖然家里五代都是從事中醫研究工作的,但是,在張勉之準備高考前,父親對他說:先學西醫,再學中醫。張勉之現在很同意父親這個具有前瞻性的觀點。“由于現代醫學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上的一門學科,所以自然科學的每一個大的進展,都會有力地推動現代醫學的發展。這不僅反應在診斷,治療方法上的進步,而且還會出現理論上的創新和變革。尤其近20多年來,自然科學飛速發展,促使現代醫學在不少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法及基礎理論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進步與變革。”
于是,張勉之的本科,碩士,博士都是學的西醫。
做腎臟病中西醫結合研究緣于張勉之在上學期間隨父親出診后的感悟。
多年來張勉之不放過任何一個看病的機會,向父親請教,在跟父親隨診時,仔細詢問每一個處方,每一味藥的使用,有機地結合了西醫的現代診斷和中醫的辨證論治。
經過幾年的體驗,張勉之發現對于“西醫治療療效并不理想的腎臟病,中醫的治療效果反而確實很好”。這也成為張勉之做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緣起。張勉之說:”西醫充分地利用了現代醫學的手段和方法,使其對腎臟病的認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微觀化和客觀化。但是對于多種腎病,尤其是慢性腎臟疾病,包括原發性腎臟疾病和繼發性腎臟疾病的治療,卻每每束手無策,沒有很好的方法,而父親張大寧在這方面,恰恰是他的“強項”,40多年積累的治療腎病的豐富經驗,正是我所需要和掌握的”。
“臨床療效是任何一門醫學的根本宗旨與歸宿,中西醫結合的最終意義在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張勉之緩和地說,但很堅定地開始了另一段談話:“中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科學體系,認識、治療疾病的角度不同,但對象卻是同一個疾病。所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兩種醫學的不同優勢,努力提高腎臟疾病的臨床療效,是我從事中西醫結合的根本目的。”
明確的指導思想,有力地推動了張勉之的臨床與科研工作。一方面張勉之充分發揮他。深厚西醫功底”的優勢,及對,完整地掌握國際上最新的腎臟病學發展動態,了解世界上最前沿的腎病診斷治療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又注意仔細認真地研究中醫學術思想,注意發揮中醫學對人體整體調節與治療的特色和優勢,尤其是認真的學習,應用、研究其父親張大寧治療各種腎臟疾病的寶貴臨床經驗,使中西醫兩種優勢得到高度地,有機地結合,使腎臟疾病的臨床療效大大提高,明顯地優于單純的西醫和中醫。據不完全統計,張勉之治療各種原發性和繼發性腎臟病,包括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急,慢性腎盂腎炎,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以及慢性腎功能衰竭等方面,取得80%以上的療效,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受到廣大腎病患者的贊譽。
此外,張勉之還積極、系統地開展對于張大寧提出的“補腎活血法”治療腎臟疾病的基礎研究,通過動物實驗和細胞培養等方法,觀察“補腎活血法”對各類腎臟疾病,尤其是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球硬化的療效和機理研究,成功地發現中醫補腎活血法在改善腎間質纖維化的腎小球硬化中的有效機理,從而打破了西醫關于慢性腎實質性損害不可逆轉的理論,為祖國醫學在這一世界醫學領域的貢獻做出了有力的佐證。
“單一”與“綜合”的矛盾體
成就得來不易的張勉之工作至今,仍然是“365天,24小時手機不會關機”。現在,人們害怕手機輻射,特別是睡覺時,都會將手機放在離自己較遠的地方。但是,張勉之“都是放在床邊,觸手能及的地方”,因為“有時搶救病人所需的就是那很短的時間”。
365天,“事趕事,沒完”的張勉之心態很好,“從來不煩”。他有個習慣,每年制定一個計劃,每月有個小計劃表,“雖然不能完全實現,但從來不灰心,完成不了就完成不了”。朋友給他辦的健身卡直到還有一個月就過期時,忙碌的他才想起來還沒去用過,雖然“健身房就在醫院隔壁”。
張勉之希望自己做一個最單一的大夫,“只看病,那樣就很快樂了”。然而,現實讓他清醒地認識到:臨床大夫如果想進步必須得搞科研,只有搞科研才會不停創新。“其實我本身還是想做一個綜合性人才。”對于“單一”與“綜合”的矛盾,張勉之低頭沉思了一秒鐘,說:“我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
無論張勉之內心如何“矛盾,掙扎”,現實情況是“醫、教、研”三個方面的綜合體。“教:本科生教學工作很有序:醫8小時之內的工作做好,你得對得起醫院,對得起病人,對得起跟著你奮斗的醫生護士:研:一是把父親幾十年很有效的臨床方法通過科研加以驗證,二是探討機理,三是試圖挖掘更新的東西。”
“對于我來講,學習和繼承是必須的,但是,只學習繼承也是不完全的,因為,中西醫都在發展,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科研上,多年來張勉之作為主要完成人,共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目前承擔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課題三項,曾承擔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一項,省部級,局級課題五項,均已順利結題,在國家級期刊和國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60篇,主編出版專著四部,包括我國第一部《英漢漢英中西醫腎病學辭典》,以及在華夏人才基金資助下出版了《補腎活血法與腎臟疾病》,此書被韓國圓光大學翻譯為韓文,在韓國正式出版發行。
“頭腦決定一切。ldea is all。”張勉之說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學會思考很重要,要明確了解自己擅長的領域。比大多數人幸運的是,他年紀輕輕就找到了自己的專長——中西醫結合腎病研究,并頗有建樹。
責任編輯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