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紅一如既往地忙碌。這么多年來,她已經習慣了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從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腫瘤內科醫師至德國海德堡大學留學,再至創業慈銘體檢。她在人生道路上,一次次加速奔跑,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著自我提升。
提及韓小紅,提及慈銘體檢,很多人都不會陌生。韓小紅不大拒絕媒體采訪,也不懼怕鎂光燈的追逐。自2002年創業以來,她先后被評為“北京影響力·影響百姓生活的十大人物”、“中國海歸十大創業新銳”和“三八紅旗手”。她所領導的企業慈銘(原慈濟)健康體檢先后被朝陽區評為“和諧民營企業先進單位”、被北京市消協評為“大眾健康消費教育先進單位”、被《北京晚報》評為“最受百姓信賴的健康品牌”……
不過,她最愿意與人分享的榮譽,還是最近北京市朝陽區為她頒發的海外高層次人才認定證書。這在朝陽區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鳳凰計劃”。韓小紅是“鳳凰計劃”中的首批二十六名獲得認定書的其中一位,并作為代表發言。“以前的很多榮譽,獎項,都是靠我們在市場上摸爬滾打出來的,來自政府層面的認定,這是第一個。在北京朝陽區,海外歸來的創業家成千上萬,能把獎項授予我,我覺得這是政府層面給與我們民營醫療機構的一個承認。我很開心。”韓小紅直言不諱。
在此之前,她在諸多媒體采訪中,甚至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中,一再強調民營醫療機構的弱勢,以及與公立醫院競爭中的不公平。作為政協委員,她每年也會為民營醫療機構更好的發展建言獻策,但也意識到民營醫療機構若是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這個道路還是很漫長的,周期還會很長。”……
盡管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環境不甚如意,韓小紅還是在短短幾年間,從無到有,打造了一個響當當的健康品牌“慈銘體檢”。自2002年從海外學成歸來,開設了第一家慈濟體檢(慈銘的前身)門面店以來,慈銘體檢以幾何級的數量迅速擴張,至今,慈銘體檢已經在全國19個城市開設了45個連鎖店。“目前也算是中國客戶量最大、服務鏈條最長,在中國最大我覺得也是亞洲最大、世界最大的這樣一家體檢連鎖機構。”韓小紅如是介紹慈銘體檢。
與丈夫一起走過坎坷創業路
“我出生于醫學世家,仿佛從一出生就被定格了將來的職業選擇。做一名大夫,做一名好大夫。我常常夢見我走在醫院的路上,看著身邊匆匆而過的人群,遇到認識的病人或者病人家屬,她們會停下腳步,側過身,帶著一種病人對醫生自然的尊敬,‘韓醫生’,我輕輕地點頭,微笑,然而,連我自己也沒有預料,我的人生面臨著另外一種選擇。”多年前,韓小紅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從一個腫瘤醫生到一個擁有45個連鎖店的體檢第一品牌管理者,這種轉變,正如韓小紅自己所言,連自己也沒有預料到。
在去海德堡大學留學之前,韓小紅已經是解放軍總醫院腫瘤內科醫師了。在解放軍總醫院工作了一年之后,韓小紅作為訪問學者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海德堡大學之旅,三個月時間很快到了,韓小紅卻對繼續深造有了濃厚的興趣,她申請讀博成功,留在海德堡大學攻讀了三年的醫學博士。學成歸國,她本來可以繼續留在醫院做一個腫瘤醫生,可是,在國外的一些經歷讓她有了新的想法。
“我當了10年的腫瘤醫生,面對的大多是晚期的腫瘤病人,他們就是因為沒有體檢,沒有及早發現,到最后就無法治療,出國以后,我又看到,在國外體檢是一個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概念,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未來一定會有市場的。”韓小紅說。
還有一個原因,也促使韓小紅走向創業道路。在韓小紅留德期間,她的丈夫胡波在北京開設了腫瘤專家門診,初創伊始,門診部門連續虧損,在韓小紅即將畢業回國之際,丈夫胡波向她發出了創業的邀請信號,韓小紅的健康體檢理念也被丈夫所認同。“門診虧損,要扭轉局面,就要給門診重新定位。”就這樣,韓小紅開始和丈夫一起創業,2002年3月28日,韓小紅開設了第一家慈濟健康體檢機構。
2003年3月,慈濟體檢賣出了打響品牌的第一步,慈濟體檢與北京娛樂信報共同啟動了“為萬名出租車司機免費體檢”活動,北京數萬名的哥在享受服務的同時將慈濟體檢的口碑傳給千家萬戶。之后,韓小紅又與北京市律師協會達成了體檢協議,解決了諸多律師的體檢問題。在發展勢頭良好的情況下,韓小紅開始著手開設分店。
此后,就是一連串的磨難。第二家店開業時,“非典”暴發,一夜間所有訂單全撤了,豪華的體檢大廳內門可羅雀。有人建議她辭退工人,節約成d63fc590ee6ec96306321274642f6cafb4931705b86d261d8a76b20fc012dfbb本,她搖搖頭,她期待與員工同甘苦,共患難。為了維持生計,她帶領員工賣口罩、賣溫度計、賣中藥,終于挺過去了。
“非典”的陰霾剛剛散去,她開始籌備開設第三家體檢門店。2004年,慈銘第三家體檢中心落成。還沒有從勝利的喜悅中走出來,一場大火突然襲擊。剛剛落成的體檢中心在一夜大火中被燒得面目全非。她趕到現場時,大火剛剛撲滅,地上瓦礫成片,墻黑了,設備被水泡了,屋子里還彌漫著黑煙,“那一瞬間,可能眼淚出來了,我馬上就鎮靜下來了,所有的員工,大家都在看著你呢,等待著你來說話,你不可能在那個時候去哭,你必須鎮定下來。”韓小紅吞下眼淚,給廠家打電話,聯系新設備,安排施工隊連夜搶修;24小時連軸轉,忙碌得沒有時間自傷自艾。“我覺著干下去的那個信念好像就是在一秒鐘出來的,走下去,繼續走,不管是什么樣子,把它毀掉,是重新再裝修,再來一遍。”多年后,韓小紅回憶起那場大火,已經很淡然,當時覺得那是致命一擊,如今回想起來,只是無數挫折中的一個。“我不是一個看到問題就發愁的人,我是一個看到曙光就拼命去做的人。”韓小紅如是說。
2004年,注定是多事之秋。大火沒有燒垮韓小紅。幾個月后,第三個體檢中心重新開張,隨后,她又籌建了第四個。創業之初的艱辛似乎正在慢慢消散,她開始沉浸在創業帶來的成就感中,這時,命運又開始露出猙獰的一面:韓小紅的父親,第一次到她的體檢中心體檢,卻查出了癌癥晚期。“我是一個腫瘤大夫,自己還開了一個這樣的機構,我非常清楚他的診斷意味著什么,而且我也知道他每一個階段的表現是什么,那一年是我最難過的一年,眼看著父親走向末路,卻沒有辦法救他。”那段時間是韓小紅心中永遠的痛,“其他的難題都是有解的,不管是什么,我都可以想辦法去解決。唯有父親的病痛是無解的,那種無力無助的感覺痛徹心扉。”
命運再次給予她迎頭一擊,在父親遭遇腫瘤病痛折磨之時,她在一次體檢過程中,也被檢查出患有胃癌,所幸,是早期。那一天,是2005年6月16日,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檢查出胃癌癥狀五天后,她悄悄地一個人去做了手術。后來,父親還是知道了。“父親臨終的最后三個月,我和父親生活在一起,在301醫院的一個病房里一起接受治療。我想這可能是老天給我的一個機會,在這之前我一直在求學、工作,沒有時間去照顧父親,而這三個月我可以時時刻刻陪著他,不管我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韓小紅盡力克制著自己的感情:“父親沒能看到我現在的樣子,當初他走得很不放心,為我擔憂,如果父親在天有靈,看到我們都還好,他也會欣慰的。”
為人民健康服務是她的內心追求
韓小紅是健康體檢的最大受益者,而父親卻沒能在體檢中受益,這讓韓小紅一面感嘆命運的殘酷,也感嘆命運的無常,也更加堅定了她繼續做大做好體檢市場的決心。“推己及人,我真心希望我的顧客不再承受我遭遇過的痛苦。”創業之初,她就提出了企業價值觀:為人民健康服務。有人質疑她的調子定得太高,唯有她自己知道,經歷了親人的生死離別,自己也經歷過病痛的折磨,健康對于生命,是多么地重要,為人民健康服務,那是她真正的內心追求。
癌癥的陰影如影隨形,盡管是早期就發現,早期就治療,但是誰也不能保證,癌細胞不會再擴散,腫瘤醫生專業出身的韓小紅更是明白這一點。在隨后的幾年中,她的步伐邁得更快了,她和時間賽跑,她不確定那個討厭的癌細胞是不是還會來糾纏她,唯有爭分奪秒,做好每一件事情。
如果人生只剩三年的時間,你會用它來做什么?在剛剛得知自己身患癌癥之時,有人曾經問過韓小紅這樣一個問題。“我想的是,三年時間,我能把父親送走,讓他內心安靜地度過晚年;三年時間,要把公司做好;三年時間,要把女兒養大,把她培養成一個有價值的孩子。我把這三件大事情想得很清楚,在想清楚那一瞬間,我覺著我的目標很清晰,所以我的那個歷程,就是三年豐滿地去過。”這是2005年6月,得知自己身患胃癌之后韓小紅的真實想法。
現在,這些事情都已經如約完成。慈銘體檢也在韓小紅的帶領下飛速奔跑。慈銘體檢每年的營業增長率都在30%—50%。2004年,鼎暉投資主動找到韓小紅,向慈銘體檢注入了3500萬元的風險投資。2008年4月,韓小紅又力排眾議,主動與中國平安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后者以入股的方式向慈銘體檢投資一億元。很多海歸人才都會遇到的“水土不服”,韓小紅也曾經遭遇過,只是,她喜歡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國外學技術,歸國學文化,處于一個新行業前沿的海歸企業在國內的前景十分美妙,不妨將‘水土不服’視為再造自我的一個機會。”韓小紅建議。
經過幾年的發展,慈銘體檢通過自己的運營實踐,在業務拓展、效益創造、管理水平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模式,8檔慈銘體檢套餐現在已經成了業界的黃金標準。不過韓小紅卻認為,由于疾病譜的前移,這套標準已經顯得有點“落后”了。目前,慈銘結合五年來80多萬人的健康體檢數據分析結果,創造了168個體檢模塊,體檢套餐擴展到38個,始終占據著行業領先地位。
慈銘體檢也在加緊步伐準備上市。不過,韓小紅對于上市,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們不會為上市而上市,只有合適的時機到了,才會上市。”韓小紅的期待是,“能有一個職業經理人團隊,到時,我會將慈銘交給他們管理。我自己,還是會去創業,并且,要做實業,我對創業感興趣。”
2010年6月21日,是韓小紅手術后的第五年,“我的第二次生命從這一天開始,因為癌癥手術后的五年生存期,我們在臨床上叫做一個重新生存的時間結點,也就是說你可以繼續活下去了,那個癌癥跟你徹底告別了。”韓小紅說:“我珍惜時間,非常珍惜生命,我覺得我的命是撿來的。”
她不喜歡回頭張望來路,她更愿意向前眺望。業余時間,她喜歡登山,她認為,登山是一個沒有回頭路的運動,一旦決定攀登,你就必須要往上,再往上,直到山頂。這像極了她的創業道路,一路向前,披荊斬棘,永不放棄。就像爬山,盡管路途坎坷,但山就在那里,堅持,再堅持,終歸能夠登頂眺望,看不一樣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