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富士康迫于社會壓力,為甩掉“血汗工廠”的惡名而宣布大幅加薪時,或許鮮有人會想到帶來的后果會如此“嚴重”。一些大型制造企業隨后出現了員工要求加薪的呼聲,在呼聲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一直“單打獨斗”的勞動者們,終于開始團結起來集體維權,要求加薪。這些事件使不少企業開始擔心,尤其是那些代加工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HR們也在討論,該如何避免這類事件發生,如何應對這類事件。甚至有人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已經進入了一個過激維權的時代。
當漲薪成為必然
仔細分析起來,這些停工事件的起因,直接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富士康的大幅漲薪的影響,但深入挖掘不難發現還有其他原因: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主要是依靠勞動密集型的制造型企業,其中占多數的又是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代加工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國內產品向來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作為最主要的競爭力。所以,為了確保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優勢,眾多企業千方百計壓低用工成本,從而實現產品的“物美價廉”。但是,用工成本降低后,就使得制造型企業的職工工資非常低,甚至低于當地的社平工資,這就會造成員工心理失衡。久而久之,產生過激維權行為就不難解釋了。
第二,經濟高速發展持續多年,而員工工資增長卻明顯滯后,這就使得低收入員工的生活質量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代工企業的員工拿著一兩千元的工資在廣東、江蘇等地很難生存。生活上的壓力對員工的心理影響是很大的,一旦碰到機會,借機發泄內心的不滿,還能獲得工資的提升,任何員工都會很樂意的。
第三,2008-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單位壓縮員工成本,降低員工工資,再加上開工不足,很多一線工人的收入非常少。好不容易2010年經濟形勢出現了好轉,工資卻沒有實質性增長,這對員工來講是很難接受的。再加上其他單位上調工資,更加劇了這些員工的心理不平衡,最終走向過激維權的道路。
第四,自從2010年開始,90后開始全面進入就業領域,尤其是在制造型企業中的操作工崗位。他們不僅要求有工作,還會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而高質量的生活就要求較高的工資、良好的福利待遇。作為新一代員工,他們不像前輩們那樣默默無聞,他們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于是,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工資很低時,會主動向用人單位提出加薪。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需要從這些原因出發,深入思考企業的管理,從而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避免企業不必要的麻煩,促進企業持續和諧發展。
漲薪博弈中的工會定位
對于此次員工要求“漲薪”的浪潮,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員工集體進行工資協商的一種初級階段。同時,隨著《企業工資條例》立法步伐的加快,一些地區已經開始了試點工資集體協商的方式。因此,企業要做的是主動引導員工,合理主張自己權利,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前提下,進行集體工資協商。這樣,既可以避免過激行為的出現,也可以提前適應工資集體協商的新形勢。
這里,就需要強調一下工會的定位問題。工會,是代表員工集體利益的,因此,應當關注員工的權益狀況,主動引導員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出現大批員工主張自己權益的情況下,可以先安撫員工,然后出面與單位溝通,代表員工進行協商,以求和緩解決相應問題,避免出現過激的集體糾紛。而且,在處理協調過程中,工會應當從員工整體利益角度出發來協調雙方利益,既不能不作為,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視員工整體的長遠利益,更不能偏袒單位。工會做好自身定位,對于合法、合理、高效解決此類事件至關重要。
前段時間,我們碰到一個案例,一家中德合資的制造型企業,其前身是一家國有企業,所以企業工會組織一直很健全。在今年全國各地紛紛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之際,這家企業的工會主席就找到企業人力資源經理,提出“國家有最低工資標準,企業也該有自己的最低工資標準”的觀點。這讓人力資源經理感到很驚訝,因為以前從沒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在了解到《企業工資條例》的立法情況,以及工會的法定權利、義務以后,該人力資源經理向企業管理層反饋了工會的觀點,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后來,經過企業與工會的協商,雙方簽訂了有關專項集體協議。協議簽訂不久,富士康漲薪、本田停工事件接連發生,同樣是制造型企業,這家中德合資企業卻沒受到任何影響。
可見,工會正確定位,并依法、公平、合理從中協調,是營造企業和諧員工關系的關鍵所在。
掌握員工心態,及時避免糾紛
在這股漲薪浪潮中,要想避免被卷入其中,企業就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仔細分析本單位的員工情況,及時掌握員工的心理動態,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措施,積極主動地去化解矛盾,將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
當富士康員工墜樓事件發生后,我們接觸到的很多客戶單位,都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其中有好幾家制造型企業,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并有不少單位積極主動聯系心理專家,為單位的員工進行“心理體檢”。恰在此時,富士康宣布大幅漲薪,這幾家企業在給員工進行“心理體檢”的過程中發現了矛盾發生的可能,于是企業主動采取行動,或者跟員工溝通,增加員工福利,主動幫助員工解決困難,或者干脆直接主動漲薪。這種積極主動的做法,有效避免了出現類似本田停工的情況。
可見,積極主動地對員工進行心理干預,及時掌握員工心理動態,是避免糾紛發生的有效方法。如果已經碰到集體維權事件,企業應當主動跟職工代表溝通,由工會牽頭,做好協商溝通工作。在協商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員工不同的心理和性格上的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談判手段,使得群體性事件變為個體事件,處理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其實,掌握員工的心理,進行有針對性的工作是目前企業的當務之急。各企業應當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否則將會面臨非常難處理的被動局面。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長遠之計
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講,一個制造型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應當在產品的科技含量、自主知識產權等方面下工夫,靠壓低用工成本,并非長久之計。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進,勞動力的減少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科技密集型企業轉變,也是一個必然。因此,各大制造型企業應當認清形勢,及時調整策略,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各企業管理者既要考慮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同時還要考慮企業未來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源,企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同樣需要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因此,大家有必要看清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及時做好調整工作,以適應經濟的轉型。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構建符合經濟發展大潮的員工關系管理體系,是企業在經濟發展大潮中占據有利地位的主要方法和策略。當各地“漲”聲紛紛響起,再次提醒各個用人單位21世紀最貴的確實是人才。高質量的工作條件,才能激勵高質量人才的動力,也才能促進企業長久穩定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