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是40-42歲,10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是30歲。在中國,集團公司的平均壽命為7-8歲,而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9歲,與歐美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平均壽命7年相比,差距很大。有專家指出,企業壽命也是評估領導力的標準。企業經營管理者的領導力是否匹配企業的發展階段,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將影響著企業能否健康、持續的發展。那么,如何提升領導者的能力呢?戰國時期偉大的軍事家孫子在“為將之道”中,要求為將者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五德,或許能給現代企業領導者一些啟發。
“智”為先修煉領導力
“為將之道”中,“智”居五德之首,包括智慧、智謀、知識三個不同層面修煉。
智慧是領導者的基本素質,企業領導者要對市場有高度的敏感性去發現商機,根據市場發展狀況做好事前預防,事中控制或事后補救。能夠事前預防的,是智者:能有效掌控事態發展的趨勢、做好事中控制的,是能者;能夠事后改之的,是強者,因為只有強者才能去扭轉不利的局面。所以“智”的修煉不僅要求領導者在能力上既是智者,也是能者與強者。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了解宏觀的經濟環境、相關政策和行業發展趨勢,清晰企業生存環境,捕捉在行業中的發展機會,根據企業情況,做到運籌帷幄與未雨綢繆。這是企業領導者日常經營能力的必修課。
智謀要求領導者能夠在經營與管理中因勢而動,有如孫子的戰爭策略“十倍于敵人圍之,五倍于敵人攻之”。在處理問題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透過表象去看本質,避免片面對待或者輕視。“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要因勢組合運用策略與戰術,來達到經營或管理目的。有的企業盲目模仿西方國家的先進管理方法卻換來失敗,是因為不清晰自己企業的現實情況而照搬套用,要善于因人、因事而異,適合自己企業的才是最好的。
知識伴隨領導者管理生涯并需不斷充實。領導者要“智隨職遷”,即智力必須隨職位的提升而得到相應的提高。只有不斷獲取知識,才能為企業持續創造更多的價值,提升自己及企業的競爭力。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經歷,提拔了忠誠于企業的優秀員工或技術人才去做管理,結果卻事與愿違。這有企業人才培訓的原因,更說明作為管理者必須具有“智隨職遷”的意識與眼光。否則可能會成為印證法國成語的佐證,“在第二位時光芒四射,而到了第一位時卻黯然失色”。
有些領導者職務可能很多年不會有變化,但能力隨環境、時間變化卻有不同的要求,如隨著業務調整、人員變化,需要領導者調整管理策略或管理方式。所以領導者在職位沒有變化時,仍要有危機意識,通過學習新知識來匹配不同時期的能力要求,做到“智隨時遷”。
“信”的修煉是領導者的立身之本
誠信是領導者立身之本。C公司的營銷總監離職令人非常驚詫!這個與企業風雨同舟十年的創業者為何要舍棄他的團隊呢?接到C公司老板留人的重托后,我約見了這位在行業內叱咤風云的經理人,溝通后了解到引發這位營銷總監離職的原因。當初這位老板承諾企業做到一定銷售額時,給他期權并且調薪,可是企業銷售額從幾十萬元做到幾千萬時,老板卻沒有兌現承諾。營銷總監在苦等多年后,最終希望變成失望。在他與老板溝通調薪一事時,老板對他又提出新的要求,并且說多年來是公司培養了他。老板的話將營銷總監的失望變成了絕望。營銷總監既感慨又無奈。最后帶走了公司的銷售骨干,合伙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這個企業的領導者因不守承諾,失信于人,最后培養了一個競爭對手來分享原有的市場蛋糕,導致業務日益萎縮。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一個領導者沒有誠信,就會失去民心,團隊就會沒有向心力。
信仰是團隊中的核心凝聚力,一個領導者如果沒有信仰的修煉,就無法塑造團隊的靈魂,也就會失去感召力、影響力與向心力。領導者要明確團隊前進的方向、團隊的價值觀,引導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自愿去奮斗。另外對于信仰的修煉還必須落實到行動與具體策略或方法上,讓團隊成員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能體會到向目標邁進的快樂與成就感,讓信仰成為團隊成員的精神家園,從而憑借共同的信仰同風雨共命運
“仁”是領導者打造團隊向心力的法寶
“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可以激發戰士與將心心相印。企業經營需要讓員工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與關懷,員工才會與管理者上下同心,為了組織的目標將個人利益置于企業或團隊利益之后。戰國時期將軍吳起吮膿瘡感動下屬為其戰死沙場的事件,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日本“經營四圣”之一的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認為經營企業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全力將企業打造成員工心目中認可的好企業。他“敬天愛人”的經營哲學使其在40年間創造出京資集團與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與松下、索尼、本田齊名的大企業。所以,領導者要有仁愛之心,并用行動去關心團隊中的每位成員。
“勇”是領導者個人魅力修煉的重點之一
“勇”即領導者必須有膽識,勇于承擔責任,對于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要把握市場機會,為企業發展奠定基礎。某醫藥投資公司基于企業上市戰略計劃收購一家藥廠,在收購的過程中,始終關注擬收購藥廠的經營銷售細節及企業歷史,在長達半年的調研與談判后,最終放棄了收購。因正逢所在行業發展處于旺盛時期,不到一年的藥廠收購價比原來上調了50%,而企業從戰略考慮又想收購藥廠,結果企業面臨兩難處境。這個醫藥公司在收購藥廠的過程中,過分關注藥廠某些方面的細節,而影響了最終決定,沒能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推進,不僅企業從投資回報中收益減少,還錯過了企業上市的時間機會與快速發展機遇。因此,企業領導者必須具備善決策、會決策的膽量,在風險與收益共存時,勇于抉擇,并為決策去承擔責任而不是瞻前顧后。勇于決策,并不是盲目決策,是具有智慧與膽識的決策,識是指理性地找到決策的依據,是否遵循了決策的程序,是否做了全面的市場調查和分析,尤其在做風險決策時,一定要兼顧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
“嚴”是領導打造團隊執行力的保障
嚴以治軍是千年不變的古訓,也有孫子在吳國練兵時殺吳王愛姬的美談。所以,領導者一定要在團隊中創造一個“嚴”的環境,做到建立制度有法可依,執行制度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來保障團隊的執行力。領導者的“嚴”并不是只對下屬,自己要率先垂范。企業制度不僅是約束員工,領導者更要以身作則、嚴以律己,不能成為制度的踐踏者。
孫子除了對于“為將之道”在“德”方面的五個修煉外,還強調“為將五危”的修煉。“五危”是指: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就是說將帥有五個致命的弱點:只知硬拼,就有被殺的危險;貪生怕死,就有被擄的危險;性格忿激,就可能被敵人的侮辱所激怒,因而急躁冒進,招致失敗: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險;寬仁愛民,就有被煩擾的危險。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必死,可殺也”提醒領導者要兼顧全局、掌握全局,運用智謀才有可能讓企業生存發展。“必生,可虜也”提醒領導者不要為了穩而過于膽小謹慎,因怕失敗而失去了很多機會,最后使企業發展受挫。“忿速,可侮也”告誡領導者不能為了一時之氣,一味求成績,而忽視客觀事實,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廉潔,可辱也”提醒領導者不要因為一時的成績而沾沾自喜,開始浮躁追求名利,最后導致企業經營失敗。“愛民,可煩也”提醒領導者要以企業與團隊利益為出發點,不能因一時仁愛,感情用事,對員工的錯誤姑息放縱,否則會影響企業員工的士氣。如劉備在失荊州后,帶著所有的老百姓撤退,結果被曹操率3D00精兵快速追上,劉備決策時不能從長遠利益與全局利益出發,最后付出了慘重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