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收入分配改革再次成為熱點話題。早在今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了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僅要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認為,非市場因素導致的“灰色收入”正在擴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因此,解決好“灰色收入”問題,將是防止國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必由之路。
“灰色收入”從哪來
筆者曾做過推算,2008年我國最高收入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是13.9萬元,而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卻不到4.4萬元,兩者相差3.2倍。這些未能體現在居民收入統計中的收入可以稱為“隱性收入”,其產生原因并不是統計調查或計算方法的錯誤,而在于統計調查過程中難以取得高收入居民的真實收入數據。“隱性收入”的存在,使全國城鎮居民的平均收入比原有統計提高了1倍。這些“隱性收入”數額巨大且分布高度集中,大部分都屬于“灰色收入”。
那么,該如何定義“灰色收入”呢?“灰色收入”主要可以分兩種:一是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界定其合法或非法的收入,也包括那些違規違紀但不違法的收入,比如一位官員的兒子結婚,收受了遠高于普通人的結婚禮金;第二是實際上非法,但沒有明確證據證明非法的收入,比如受賄所得。
早在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專家,就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推算出2001年我國城鎮普通居民的“灰色收入”約有1.5萬億元。同年,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估算,2002年在城市居民3.7萬億的收入中,工資總額約1.2萬億,余下的2.5萬億,除了城市中的個體職業者的收入,包括股息、利息、租金等收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約2萬億游離于國家監控之外。從近幾年的測算數據上看,隨著時間的推移,“灰色收入”規模正在不斷擴大。
根據2008年有關統計數據對居民收入數據的測算,當年居民儲蓄總額(居民收入減去消費的部分)為3.5萬億元。但實際上,僅居民在金融機構的儲蓄存款就增加了4.5萬億元。加上居民非貸款購買商品房和自建房投資,居民自有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投資,以及居民對股票、債券、期貨、黃金、外匯等金融產品的投資,居民儲蓄總額估計在11萬億~11.5萬億元之間。由此推算,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預計為23.2萬億元左右,這比按國家統計局城鎮居民收入統計調查的結果高出9.3萬億元,比國家統計局“資金流量表”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計算高出5.4萬億元。這些多出的部分,大都可以歸結到“灰色收入”的行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量的“灰色收入”存在呢?
首先是我國在財稅體制方面存在一些漏洞。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工薪階層是不可能繞開個人所得稅的,但有些高收入居民的非勞動收入和非工薪收入卻常常由于監管體制的不健全,可以輕易地繞開個人所得稅環節,這導致了收入高的人反而納稅率降低了。
其次,是資源分配體制改革滯后,這個關鍵問題長期以來沒有解決。目前壟斷性資源收益分配的核心問題,并沒有把資源收益和經營性收益分開。如煤礦,資源收益最后變成了誰采礦誰受益,這就是壟斷收益。必須通過資源稅改革和強化監管制度來解決,否則就會有尋租行為存在,就會產生權力和資本之間的幕后交易等腐敗現象。
第三,行政管理制度上也存在很多漏洞,導致公共資金流失,把本該用于低收入居民的公共資金通過非正當途徑轉移到權力相關者手中,進一步擴大了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市場因素導致的,現行的財稅體制和政府管理體制的缺陷,與收入差距的擴大直接相關。從這些分析可以看出,制度不健全或存在漏洞,說明一些方面的改革還沒有到位。
大量“灰色收入”的存在,已經造成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而其來源又主要是圍繞公共資金和公共資源的分配而產生的腐敗、尋租、侵占公共資金和他人收入,聚斂財富等行為,以及壟斷性收入的不適當分配。這說明我國目前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存在巨大漏洞和制度缺陷。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原因,也并不在于市場化,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所導致的法律空白和腐敗行為。
“灰色收入”影響了國民收入的正常分配。在初次分配領域,“灰色收入”導致要素配置扭曲,造成低效率并影響未來經濟發展:在再分配領域,“灰色收入”造成國民收入的逆向再分配,把本該用于低收入居民的資金通過非正當途徑轉移到權力相關者手中,進步擴大了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
“灰色收入”拉大收入差距
“灰色收入”是對我國的收入分配秩序的嚴峻挑戰。由于“灰色收入”的存在,我國國民收入的實際分配格局和分配流程正在發生改變。城鎮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實際份額高于國家統計數,而該份額下降的速度卻慢于統計數字——這并非是一個好消息。
這是因為,居民收入中勞動報酬所占份額比國家統計數更低、下降更快(2008年居民勞動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從2005年46.7%調整到42.3%),非勞動收入的份額則更高(2008年非勞動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從2005年9.9%調整到24.4%)。這將導致中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分配更加不公。基于一定的假設條件估算,“灰色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可能在15%左右。這些增加的非勞動收入并不是正常的資本收益,而主要是來自不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同時也包括非法收入,包括來自政府資金、企業資金和資產以及土地等資源收益的流失。
“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拉大了國民收入分配的差距。通過測算,中國城鎮10%最高收入家庭的“隱性收入”占城鎮居民“隱性收入”總量的63%。而20%的高收入家庭居民的“隱性收入”,占全部城鎮居民“隱性收入”總量的80%以上。按城鎮居民家庭10%分組,2008年城鎮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家庭的實際人均收入差距是26倍;按城鄉居民家庭10%分組,2008年城市最高10%與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
多種跡象表明,近年來不同階層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高低收入人群之間的差距目前仍在繼續擴大。
規范,是解決“灰色收入”的關鍵詞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曾指出,“灰色收入”是中國分配機制的重要弊端。一些企業和政府部門工資單只是名義工資,絕大多數收入是通過各種名義的“補貼”、“獎勵”等進賬的。這種以非貨幣為主的分配方式首先造成收入差異,其次這種分配毫無規章,權力、政治和社會關系可以決定收入分配的多少,這是造成腐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源。實際上,收入差異和腐敗這兩者經常是一體的。第三,這種分配機制的另外一個嚴重后果是國家的稅基縮小,各個單位的自行收入再分配很多都是逃避稅收的一個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提出健全個人賬戶的辦法,使個人收入和稅收都利用該賬戶結算來規范和監督“灰色收入”。個人所有的收入都將從這個賬戶結算,否則就被視為不合法的收入。比如香港就有類似的賬戶,除去了養家糊口的“豁免額”之外,個人需在規定時限內主動報稅,而未達到這個豁免額的市民就可以免稅。稅務部門局每年進行10%的抽查,一旦發現有逃稅現象,將給予非常嚴厲的處罰。
對此,筆者建議建立規范透明的制度,同時加大監管力量。首先需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合理的資源稅、壟斷利潤調節稅、國有企業分紅、土地流轉等這些方面的制度,規范和調整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關系。其次建立陽光財政,實現公共資金和資源管理的透明化。只有讓老百姓看得到公共財政的運行,能參與監督,能說話,才能夠杜絕腐敗,杜絕不正之風,杜絕尋租行為、杜絕公共資金的流失。通過透明化,引進社會對公共管理的監督機制,這應該是未來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最重要的方面。另外推進壟斷部門改革,不斷促進壟斷行業的競爭,并通過立法、監督,制約壟斷行業超額收入的分配。
解決“灰色收入”問題,一方面需要中央有決心推動問題的綜合解決,另一方面,推進改革還需要社會各界對“灰色收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有更清晰的認識。通過改革,堵住產生“灰色收入”的制度漏洞,這樣才能加快扭轉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國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不利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