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屬于白領嗎?這對身處職場之人來說已經是—個不能再普通的問題了。但又有多少人能給“白領”進行準確的定義呢?“白領”一詞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起初是指受雇于人而領取薪水的非體力勞動者。他們工作時穿著整齊、衣領潔白,經濟收入較高,工作條件也比較體面,因而便有了“白領”之稱。
你的身邊誰算白領
在中國,“白領”的定義和西方國家有所不同。改革開放初期,不論事業單位還是國有私營企業,即便是從事純粹的腦力工作,工作者的穿著普遍也都是以黑、藍、灰為主,平時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也沒有因為職業不同而顯現出很大的差別。隨著外資公司逐漸進入中國,外資或合資公司將國外公司要求員工著職業套裝、彼此稱呼英文名字、喜歡邊品咖啡邊談事情等工作方式帶入了國內。與此同時,這樣的工作方式又相伴著在當時來看相對較高的薪資收入。因此,“出入寫字樓、衣著整齊、開私家車、住高檔社區……”成為了人們普遍對白領生活的描述和解讀。
在西方發達國家,白領總數超過藍領,約占普通勞動者總數的60%-70%。在我國,白領階層福利好、收入高、職位穩定,是令人羨慕的職業。但在當今高房價、高消費和高就業壓力之下,人們想象中的白領又應該怎樣重新定義呢?我們身邊到底誰算白領呢?前段時間在北京進行的一項調查,展現了當前人們怎樣定義心中的白領以及身邊白領們的生活狀態。
從身份到理念
在現實生活中,被稱為“白領”的人群,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根據這次的調查顯示,多數人認為自己“工作還算體面,但經常加班薪酬卻少得可憐”、“有房但大多數工資支付了按揭”、“由于經常加班,業余生活并不如想象得那么豐富”、“工作壓力大,亞健康狀態較普遍”、“社會責任感不像人們想象中那么強烈,只是偶爾義憤填膺一下但卻很少付諸行動”。
由此可見,傳統意義上的白領如今大都可以劃歸到大城市中的普通收入階層,只有一個聽上去好聽的稱謂而已,其表面的光鮮維持起來也非常辛苦。也難怪不少白領,都自嘲是“高級打工者”或者“高級藍領”。
在此次調查中,希望自己是白領的人群比例從幾年前的調查的九成變為如今的三成,這也許說明了人們已經開始淡化了以表面現象區分是否屬于白領的思維模式。物質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生活品質的改善,也已經開始模糊原有的白領與其他類型工作者的界限,使得人們對于“白領”已經不再充滿幻想和期待。
“白領”已經不再是腦力工作者特有的專屬概念,她已經被賦予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時代特征。對于“白領”,也就不能再簡單地以單位性質、收入多少來劃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和精神追求的劃分。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經濟領域職業發展的逐漸細化,傳統的“白領”和“藍領”二分法,也逐漸被細分出金領、粉領、黑領、紫領、綠領、銀領、新白領、灰領、普藍、銳藍、深藍等。白領,已經不再是社會地位的標簽,而成為一種身份的認同,一種理念的升華。
你算新白領么
從這次的調查結果來看,單從單位性質來區分,更多的被調查者把選票投給了“三資企業”,比例高達27%;而如果從收入來看,四成調查者認為白領的收入標準應該高于五千元,更分別有18%的被調查者認為白領的收入在八千元以及一萬元以上。而也就在兩年前,中科院曾公布北京白領工資標準在五千元左右。
由此可見,國人對于“白領”的認知還基本停留在改革開放初期,只不過是由“外企”擴大到“三資企業”,同時收入標準也逐漸提高。在筆者看來,能夠稱之為“新白領”,應該具有以下特征或者特質:
●非體力工作者。這個特征既是“白領”最初的范疇,也是其基本的含義。即使是到了概念細分的時代,也依然是“白領”最基本的、最顯性的外在特質。
●追求生活的高品質。白領職業階層,由于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一般是大學本科以上)、收入情況(在整體人群中相對較高、較穩定),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趨于追求高品質的多樣化的生活方式。白領階層在自己可控的經濟實力范圍之內,更加關注精神層面的滿足,不斷尋找時尚的變化的高品質生活。
●關注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隨著時代的發展,第一份工作已經不再是大多數人終其一生的選擇,很多職場人士都將面臨重新選擇職業的機會。與此同時,良好的教育背景,也使得白領階層較為主動地關注本人的職業生涯規劃,關注如何能夠更大程度地發揮個人特長和能力,尋找更有利于個人發展的職業機會。
●擅長理財。對于白領階層來說,理財已經不僅僅意味著省吃儉用,他們更加擅長通過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利用外匯、國債、基金、股票等其他投資形式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理性理財主題,將貫穿在白領階層的生活之中。
●具有社會責任感。作為從整體社會人群中的高學歷、高收入人群,白領階層在追求個人職業發展和高品質生活之余,愿意并且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來參加多種形式的回饋社會活動,從為貧困地區和災區捐款捐物,到擔任各類公益活動的志愿者等活動中,新白領將表現出更為積極的參與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