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角度講,只要照貓畫虎地漸進學習發達國家的制度構架,按部就班地學習發達國家更高級的生產技術,中國會毫無疑問地成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二流國家。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成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二流國家雖然還有很多困難,但沒有太大懸念。畢竟,很多東西不需要深思熟慮,也不需要什么創新,學習和照搬就行了。我們周邊的“小龍”、“小虎”們都是這么做的,他們都成了還算富裕的二流國家。他們能學會做到,已經高度開放的今日中國沒有理由做不到。
二流國家也不錯,人們的生活比現在還會改善很多,但是中國還有成為比二流國家更前進一步的可能。因為有相對于發達國家的人口規模優勢,中國有成為當今世界最偉大國家的可能。國家之偉大,在于民眾偉大;民眾之偉大,在于其創造力;創造力之源泉。在于不斷地學習和反思;學習和反思之源泉,在于多樣性和近距離。多樣性提供了學習和反思的需求,近距離降低了學習和反思的成本。歷史上偉大的人類文明發源地從來都在大江、大河附近,推動力量在于海洋和大河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讓更多的人更容易見面,大家聚在—起促成了多樣性,多樣性帶來的羨慕和嫉妒激起了學習和反思的欲望,提高了民眾生產力。對于—個國家來說,給定了地理位置和對外交通成本,人口規模本身很重要,更大的人口規模既擴大了多樣性可能,也降低了單位民眾學習和交流的成本。
人口規模對于成就偉大國家而言,僅在于提供了可能性,人口眾多而貧困的國家,就在我們的過去,也存在于當今世界。如果說經濟增長的核心問題是每個人從日常生活周邊學習到了什么,那么這里的問題則是,更大的人口規模如何影響了每個人從日常生活周邊的學習。經濟增長理論非常強調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通過國際交流和貿易可以向外國人學習,提高國內民眾的生產力。但是,民眾在國內交流和貿易的重要性應該更甚于國際貿易,內部的交流和貿易同樣是學習,是提高民眾生產力更重要的源泉,但這方面的研究至少在國內寥寥,對人口規模如何影響國內民眾之間的交流和學習,更缺乏細致的討論。
更大的人口規模蘊藏了更大的多樣性可能,這是中國的優勢所在。但其他條件也很重要。密度很重要,即便有人口規模優勢,但如果大家住得很分散,交通成本會天然地扼殺很多東西,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未見得多,學習和交流的成本未見得低。差異性很重要,即便具備人口規模優勢,但如果窮人和窮人生活、工作都在一起,窮人看不到富人的生活和工作,差異性就體現不出來,貧富之間的學習和交流會被割斷;如果工人和工人生活、工作都在一起,工人看不到商販的生活和工作,差異性也體現不出來,工商之間學習和交流會被割斷;如此等等。按照多樣性和密度的標準來看,農村會制約而不會推動經濟發展,城市是創造力和增長重要發源地,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做好密度和多樣性的安排。
簡·雅各布在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指出了偉大城市的幾點共性:1,功能混雜;2,高密度;3,新舊建筑并存;4,狹窄街道的街區。簡·雅各布的幾點總結提出了城市對多樣性和密度的要求。功能混雜是提供多樣性和激勵學習的好辦法,高密度是降低學習成本的好辦法,新舊建筑并存不僅節約了城市建筑成本,也保持了多樣性;狹窄街道的街區作用更精妙——街道窄了,會有毛細血管般更密的交通網,更多人步行、更多路邊小店、更親密的鄰里關系和安全感,這些對節省成本和促進交流都有幫助。 簡·雅各布這本書的背景,是對美國上世紀50~60年代大規模城市改造(公共住房建設、舊城更新、高速路等)的批判,她認為當時大規模的改革籌劃缺乏彈性和選擇性,破壞了城市的生命力。中國的經濟增長還在一路高歌,中國的城市化建設方興未艾。今天的城市發展和布局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有奠大關系,一條街道不當的設計可能扼殺一個天才的誕生。今日中國,很多大城市大力發展CBD、開發區、功能區、高速環路,這些工程帶來的究竟是民生福利改善還是滿足炫耀和虛榮心,是增添還是扼殺了城市和經濟增長的生命力,這些都需要我們反思。偉大的城市成就偉大的國家。中國的城市規劃者們僅是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還不夠。還要充分認識到發達國家的失敗教訓,不要讓錯誤重演。宏觀經濟決策者們用倉促上馬的大規劃、大項目刺激經濟更不可取,這不僅是項目本身的浪費,還會破壞城市演進的自發力量。有些大而不當的項目,甚至比不上挖坑再把坑填上的刺激GDP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