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驅動下的世界地緣政治——讀《情感地緣政治學:恐懼、羞辱與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
1993年,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提出,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世界沖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這一觀點為人們理解冷戰后的世界體系和地緣政治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而9.11事件則更加讓人們確信,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的沖突,終究還是以一種強有力的形式爆發了。亨廷頓的悲觀論調果真就是這個世界的現實嗎?
2009年,身兼哈佛大學客座教授的法國國際事務研究所創辦人、《情感地緣政治學》一書的作者多米尼克·莫伊西(Dominique Molsi)卻認為,9.11事件之后的世界已經不再只是“文明的沖突”那么簡單,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還表現出了“情感的沖突”,恐懼、羞辱與希望的文化正在重新塑造我們的世界。
作者在第一章“全球化、身份和情感”中清楚地闡明了自己的論證思路,并且開宗明義地指出了希望、羞辱與恐懼三種情感,并認為它們都與自信的理念息息相關。冷戰時期,人們很清楚自己是誰——要么選擇蘇聯,要么選擇美國,然而與冷戰時期不同的是,當今的壘球化廣泛而深刻地加速了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文化、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因而也更容易導致民族國家和個人身份問題的產生——我們是誰。而身份與自信息息相關,當人們充滿自信、自信受到傷害或缺乏自信的時候,就會通過不同的情感表達出來,世界也因此就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地圖”或“文明的地圖”了,還存在著更隱秘和更復雜的“情感的地圖”:
希望是滿懷自信。正如作者所說:“今天,希望主要是關于經濟和社會活力,而希望的主要棲息地在東方。”毫無疑問,亞洲有著世界上經濟增長最為引人注目的經濟體,亞洲文化也逐漸走向世界舞臺,這里的人們沒有理由不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羞辱是自信受到傷害。與其說9.11事件是文明的沖突,不如說它是情感的沖突。伊斯蘭世界的羞辱感不僅來自它在歷史上遭受的西方侵略,還在于它在當今西方主導的全球化中被無情地拋棄了?!靶呷鑼е陆^望,滋生復仇的欲望”,在經濟、軍事和文化上都處于弱勢的伊斯蘭世界,終究還是選擇用激進主義的方式來回擊西方帶給他們的羞辱。
恐懼是缺乏自信。作者最后分析了恐懼的情感,因為在他的判斷中,“西方的主要情感是對發生在其他地方的事件和感受的一種反應”。既面臨著亞洲在經濟上超過自己的不可逆轉的趨勢,又不得不為伊斯蘭激進勢力的“恐怖主義”威脅而擔驚受怕,西方人似乎已經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當今的西方似乎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世界,因為它們太希望將亞洲廉價的商品、外來的新移民、捉摸不定的恐怖分子排除在外了。同時,恐懼感分裂了西方,歐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伊拉克、巴爾干和反恐戰爭中的分歧無可挽回地傷害了雙方的關系。
莫伊西同時分析了世界“情感地圖”中同時混合有不同類型情感的復雜地帶,如俄羅斯、以色列、非洲、技丁美洲等國家和地區。
最后,作者指出了在情感的驅動下,世界地緣政治的兩種發展方向。在“恐懼蔓延”的未來,中東由于軍事沖突人口數量劇減、世界主要城市同時遭受恐怖襲擊、美國重新奉行孤立和保守政策、歐盟失敗并近乎解體、亞洲的希望與活力難以為繼……世界最終陷入悲劇性的沖突和混亂之中。在“希望主導”的未來,巴以問題和平解決、美國坦然接受世界多極化、聯合國的作用增強、非洲成為希望的大陸、歐盟變得充滿活力……要實現后一種情況,“大多數國家和文化也必須改變,才能維持希望”。亞洲要更加重視法治,俄羅斯要更加開放和民主,歐洲要保持自己的政治模式,美國要放棄單邊主義,伊斯蘭世界要學會和現代性相容,拉美要突破民粹主義……
莫伊西解析了我們文化差異背后的不同情感,展現了關于全球化和地緣政治的新視角,為我們解決世界上的暴力沖突、恐怖行動、經濟發展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正如作者在書中最后所說,“為了應對我們面臨的挑戰,這個世界需要希望”,也許這才是使當今世界實現和平穩定、共同繁榮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