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在臺對外簽署FTA問題上的爭議剛剛開始,后續形勢發展將更為嚴峻,這對兩岸關系發展絕對是一個重大挑戰。
備受各界關注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已正式簽署,然而在一片歡呼之際,與此相關的一個重大問題也隨之逐漸浮出水面,一場重大的兩岸政治爭議已不可避免,它很可能為兩岸互動與ECFA的后續發展帶來巨大沖擊。
聯結戰略埋下伏筆
爭取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或類似經濟合作協議,一直是臺灣當局最重要的對外戰略目標。國民黨執政時期,臺灣當局就曾與有關國家商談FTA問題,而且與新加坡的協商進入最后關頭,后因新加坡考慮到與中國大陸的關系,最后沒能簽署。民進黨執政后,臺灣成為世貿組織(WTO)的新成員,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浪潮下積極推動對外簽署FTA,不僅與五個“邦交國”中的四個簽署了FTA,而且還推動與美、日及東南亞國家簽署FTA的談判。
國民黨重新執政后,馬英九當局將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振興經濟作為施政第一目標,也被視為避免臺灣經濟邊緣化的最有效途徑。馬當局認為,臺灣在FTA問題上之所以進展不順,主要是受制于兩岸關系或大陸因素,認為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后,作為WTO的成員,臺灣即可與有關國家商簽FTA。也就是說,臺灣的策略是“先兩岸后國際”。在這一認知下,島內社會各界逐步形成一種普遍看法,認為兩岸簽署ECFA后臺灣便可“順理成章”與有關國家簽署FTA。
于是在兩岸啟動ECFA協商之后,臺灣方面也開始推動簽署FTA的相關工作,臺灣“經濟部”設立了FTA專案小組,負責此項工作。日前馬英九還親自主導小組工作,推動與有關國家商簽FTA問題。據外界報道,臺灣與新加坡、菲律賓在簽署FTA問題上已取得了重要進展。
島內藍綠兩大陣營盡管水火不容,對兩岸簽署ECFA有很大爭議,但在臺灣對外簽署FTA問題上則有高度共識,立場基本一致。民進黨更是推波助瀾,提出苛刻條件,聲稱在ECFA協議中要大陸明確承諾允許或不阻撓臺灣對外簽署FTA??梢灶A期,兩岸簽署ECFA后,臺灣將大張旗鼓地展開與有關國家商洽FTA活動,不僅給大陸造成巨大壓力,而且將給兩岸互動及ECFA后續補充協議的簽署帶來諸多變數。
并非單純的經濟議題
FTA本身雖然是一個經濟議題,但簽署過程則不完全是一個簡單的經濟議題,許多FTA背后都有地緣戰略、政治關系等非經濟因素考慮。臺灣積極爭取對外簽署FTA就一直有明確的政治目的。臺灣與四個“邦交國”已簽署FTA,但共貿易量僅占臺對外貿易總額的不足1%,對臺灣經濟幫助非常有限,其目的主要是鞏固“邦交”。陳水扁執政時期更提出與美、日分別簽署FTA或聯合簽署,旨在與美、日的政治經濟結盟,以對抗大陸。馬當局雖然沒有陳水扁執政時那樣露骨的政治目的,但政治因素仍是關鍵之一。因為臺灣對外簽署FTA不能不涉及加強雙邊關系、拓展國際空間問題,在兩岸來講就是最敏感的政治問題。況且,臺灣與有關國家商簽FTA必然是官方行為而非民間經貿往來,這本身就是敏感的政治問題。
涉及“一個中國原則”
我商務部官員曾表示,“臺灣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要大陸點頭”。此說一直受到臺灣方面的高度關注,并表達不滿。臺灣當局一再強調臺灣有權與其他國家簽署FTA,不需大陸點頭。今年4月8日,臺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示,臺灣對外簽署FTA不需經過大陸同意,將積極推動與他國簽訂FTA。臺灣“經濟部國貿局局長”也是兩岸商簽ECFA的第一線的主談官員黃志鵬,在接受采訪時強調,絕不會為了簽署ECFA而放棄對簽署FTA的爭取,并表示商談ECFA時已正式告訴大陸,兩岸簽署ECFA之后,T+i5aZpovDPcfNoDPwPFVDch6NV+aI4t4LZOzbdZNl4=臺灣將推動與其他國家商談FTA,而且已準備好與他國簽訂FTA的方案。
臺灣當局認為,臺灣是WTO的成員,而依據WTO的相關規定自己有權與其他成員簽署FTA。問題是,臺灣爭取對外簽署FTA,并非與其“邦交國”簽署FTA(臺灣與“邦交國”簽署的四個FTA不存在爭議),而是要和與我有外交關系的國家簽署FTA!
這就涉及兩岸關系問題與建交國對一個中國原則的確認問題。因為,我國與有關國家的建交公報都對一個中國原則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即確認臺灣是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該國不與臺灣發生官方關系。那么臺灣是否愿意在這一原則下與有關國家簽署FTA,或者默許這一原則的存在?在臺灣堅持“主權獨立”(不論是以“中華民國”名義或是以臺灣名義)的情況下,顯然是不會接受這一原則的。
所以,臺灣與同中國建交的國家簽署FTA問題沒有那么簡單,不是臺灣單方面所能決定的。
爭議已經開始
在6月1日外交部記者招待會上,臺灣記者問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大陸與臺灣即將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臺灣方面希望有助于臺灣與其他國家商簽自由貿易協定,大陸對此持何態度。馬朝旭表示:“我們對我建交國與臺灣開展民間經貿往來不持異議,但堅決反對同臺灣發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边@一貫的政策主張,卻被臺灣直接解釋為大陸堅決反對臺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不僅綠營借機攻擊大陸與馬當局,臺當局高層也紛紛出面表示抗議。臺灣“陸委會”當晚十點發表書面聲明,強調貿易是臺灣的生命線,臺灣是WTO的成員,有權與世界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強調“我們一貫要求中國大陸當局不要阻撓臺灣與貿易伙伴洽簽FTA”。馬英九也公開表態:“中華民國政府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希望大陸不要阻撓臺灣與主要貿易伙伴洽商FTA?!眱扇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臺灣沒有必要對馬朝旭的發言過度解讀,試圖為這一敏感議題與爭議降溫。
然而,臺灣與有關國家簽署FTA是否屬官方往來或官方協議,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臺灣與有關國家簽署FTA,絕不是兩岸之間簽署ECFA使用“兩會”名義簽署,必然是用“中華民國”與有關國家政府簽署,顯然屬官方協議,不符合大陸的對外政策規定,也不符合與我有外交關系的國家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在國際事務方面,馬當局也反對“雙重承認”。那么臺灣對外簽署FTA,會不會造成兩岸的“雙重承認”?疑慮顯然存在。
兩岸在臺對外簽署FTA問題上的爭議剛剛開始,后續形勢發展將更為嚴峻,對兩岸關系發展絕對是一個重大挑戰。
沖擊還在后面
兩岸能否在臺灣對外簽署FTA問題上獲得共識與進展,對大陸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若在臺灣對外簽署FTA問題上未達成解決方案,則會引發一系列重大沖擊。(一)影響兩岸關系的穩定、健康發展。由于島內藍綠陣營與社會各界對臺灣簽署FTA有高度共識,若因大陸反對而無法在這方面取得進展,可能引起島內各界對大陸的強烈不滿,兩岸的信任裂痕將再次擴大,必然沖擊兩岸關系的平穩發展。(二)必將引起島內政爭,影響馬英九的連任。在這一問題上不能突破,馬英九就無法兌現政治承諾,將為民進黨“打馬”與攻擊國民黨提供難得的政治借口與工具,一場新的島內政爭風暴就會發生,國民黨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甚至沖擊到馬英九的連任之路。(三)影響ECFA的后續進展。一方面,ECFA在臺灣“立法院”的審議通過難度增大,相關的配套法規修正更為困難,影響ECFA的實施。另一方面,臺灣當局可能在強大的島內社會輿論壓力下停止與大陸協商簽署ECFA的補充協議與兩岸經濟合作的后續發展,影響ECFA的實施與目標實現。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學者盛顧瑩華講得很明白:“若是兩岸簽署ECFA之后,中國(大陸)還是阻撓臺灣參與區域整合的話,臺灣民眾會如何想?臺灣民眾還會支持ECFA后續的談判嗎?我想中國(大陸)為表示對臺灣的善意,不會也不能阻撓臺灣與其他國家洽談FTA?!?br/> 若大陸允許臺灣對外簽署FTA,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盡管不會影響ECFA的后續合作與補充協議的簽署,但卻會造成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重大突破,臺灣問題的國際化得到強化,同樣會留下諸多后遺癥。
FTA可能讓臺灣成為被勒索的羔羊
臺灣對與我國建交國簽署FTA非常自信,簡單地認為只要大陸不阻撓即可與有關國家簽署FTA。這也太過于一廂情愿,將問題看得太簡單了。簽署FTA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經濟、政治利益博弈過程,不付出代價很難有回報,協議必是雙方相互妥協的結果。
臺灣與他國尤其是東亞國家簽署FTA,如果說臺灣希望大陸做出巨大讓步,進行“讓利”,那么這些國家則是希望臺灣方面“讓利”。特別是許多國家或地區非常了解兩岸關系,更了解臺灣簽署FTA的急迫心情,因而很可能提出非常高的要價,逼臺灣“讓利”。若臺灣不“讓利”,這些國家則可以不愿簽署為利器待價而沽。多年來,一些國家游走海峽兩岸,對臺灣與大陸進行不同程度的經濟勒索,即是最典型的案例。
臺灣當局如果在政治考慮下“讓利”,則會引起相關行業與企業的強烈不滿,可能對執政當局造成很大壓力,也會為政治對手提供打擊的借口。而且強行“讓利”雖可獲得與有關國家簽署FTA,但必會對臺灣經濟尤其是“讓利”行業與產業帶來沖擊,影響臺灣經濟的發展與競爭力的提高,對臺灣并非好事。臺灣“副總統”蕭萬長對此逐漸有了清醒的認識。他在5月底一次與媒體茶敘中強調,與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簽署FTA,關鍵仍在考慮雙邊產業互補,是否洽簽,要由經貿部門進一步評估。東南亞國家,除新加坡外,多數國家的農產品貿易頗為重要,臺灣與這些國家簽署FTA,并非那么容易,除非任人宰割與勒索。
即使與有關國家開談FTA也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會像兩岸簽署ECFA可以“特事特辦”,大陸全力配合與推動,從而在短期內簽署。若不能在現任政府任內簽署FTA,如果出現政權輪替,情況又可能發生重大變化。若民進黨重新上臺,繼續搞“臺獨”活動,兩岸關系惡化,大陸可能會強烈反對臺灣與有關國家簽署FTA,臺灣要實現與同我國建交的國家簽署FTA就更加困難。
另外,在FTA的談判中,農產或農產品一直是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最為敏感的議題,不僅是影響FTA談判的最大障礙,而且還可能引起內部的政治斗爭與對雙邊關系的沖擊。
如韓國與美國經過努力,正式簽署了FTA,但因韓國承諾進口美國牛肉,在韓國內部引起很大的爭議,出現罷工抗議浪潮,最后韓國國會予以否決,韓美FTA以失敗告終。臺灣與美國盡管還沒有談FTA,但早已啟動投資貿易框架(TIFA)的商談,特別是臺灣當局為爭取美國對簽署TIFA的支持,對美國做出讓步,承諾進口美國牛肉及牛內臟,已引起島內政壇的巨大振蕩,主導該項工作的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不得不宣布辭職,而且立法院通過修改相關法律阻止了進口美國牛肉及牛內臟協議的實施。此事件對臺灣是一個教訓。
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行途徑
臺灣對外簽署FTA是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一個重大議題,牽涉到與我國建交的國家以及我國主權維護問題,因此不是臺灣單方面所能決定的。要解決這一棘手問題,離不開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與協商。
其實,對于臺灣當局主張與同我國建交的國家簽署FTA,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問題,大陸方面也十分關注與重視。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建立更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有利于臺灣經濟提升競爭力和擴大發展空間,有利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有利于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蔽覈I導人對這一問題的思維,是要將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臺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相聯系、相銜接。胡總書記提出了原則性的方向,至于具體方案,是需要雙方研究與探討的。
為了避免將問題復雜化,避免出現嚴重的后遺癥,比較理想的解決途徑是將兩岸簽署ECFA與臺灣對外簽署FTA分開處理。臺灣方面不能錯誤地認為,只要海峽兩岸簽署了ECFA,臺灣就可以自動與他國簽署FTA或參與多邊經濟整合。問題需要海峽兩岸的共同協商解決。
在兩岸簽署ECFA當日,國臺辦主任王毅就臺灣尋求與其他國家商簽FTA問題表示,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這是國際客觀現實,但對于臺灣出于經濟發展需要,與其他國家建立經濟關系是可以理解的。在和平發展大方向下,應可找到解決之道,大陸會“合情合理對待,務實妥善處理”。這是大陸第一次明確對臺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的正式表態,也指明了基本原則與方向,即在“兩岸和平發展”框架下,務實處理與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