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我國在未來10年要增加4000萬公頃造林,相當于種植600億棵樹,也就是說在今后10年里中國要為世界每一個人種大約10棵樹。
近日,在聯合國總部紐約舉行的“全球十億棵樹運動”特別儀式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全球十億棵樹運動”已實現在全球植樹70億棵的目標,其中中國植樹26億棵,是各國中最多的,對該目標的實現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為此,筆者建議中國不僅應該自己大規模植樹造林,而且宜倡議開展以植樹造林和保衛森林為主要內容的“國際維綠行動”(green-keepingmission),動員發達國家支援廣大發展中國家大規模植樹造林,同時,如果中國向世界發出強有力的“維綠”呼吁,也有利于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拯救人類文明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掌握應有的倡議權和話語權。
“國際維綠行動”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超大規模地植樹造林。因為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占總溫室效應的比重超過60%。而森林植物和森林土壤則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最經濟的“吸碳器”(二氧化碳吸收器)。據科學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的蓄積,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
“國際維綠行動”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保衛森林,阻止為了商業目的亂砍濫伐。自18世紀中葉開始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除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以外,它們在工業化過程中對森林的破壞也是二氧化碳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從1850年至1950年,由于燃燒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的碳累計達1500億噸~1900億噸,同期間由于森林破壞而排放的碳累計達900億噸~1200億噸。
從1990年到2000年,隨著人口增長和工業化向全球擴展,全球的森林面積正以每年近1000萬公頃的速度繼續減少,特別是號稱“地球之肺”的熱帶雨林遭到肆意砍伐和瘋狂破壞,正在對地球環境造成災難性惡果。“保衛森林”、“保衛熱帶雨林”已成為關系到人類生死存亡的“戰斗”。
森林具有“生時保環境,死后成資源”的雙重性格,通過對森林的合理利用,完全可以為人類造福,特別是林木資源可轉化為生物能源,被認為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能源”。林木資源還是建筑、造紙等工業的重要原料。因此,大規模植樹造林可望獲取“一舉兩得”效果:既可保環境,又可增資源,通過培育和開發林業生物能源,生產生物柴油和乙醇,增加生物能源和原材料供應,替代石油等化石燃料和礦物原料,有助于緩解人類面臨的能源等資源危機,有助于促進為石油等資源的價格飆漲而焦躁的當今世界的安定。
大規模植樹造林可以有效地阻止沙漠化的擴大,甚至可以將已經沙化的土地轉變、還原為“宜居、宜耕、宜草”的土地,相當于“制造”出具有農牧生產力的、可供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有效國土”。目前,全世界受沙漠化影響的土地已達38億公頃,每年仍有約600萬公頃土地被沙漠化,相當于每分鐘就有11公頃的土地被沙化。
中國已經創造了許多通過植樹造林改造沙漠的成功事例,如在內蒙古地區種植沙漠作物,不僅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而且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的重點地區,農民收入的1/3來自沙漠產業的發展。中美合資企業的百事(中國)公司(PelxsiCoChina)在內蒙達拉特旗沙漠邊緣的大沙丘上辦了第一個示范農場,種植土豆用于生產薯片,使原來一萬多畝沙漠變成了良田,土豆畝產達2.8噸(最高畝產達到3.4噸),超過了中國平均水平(約一噸),2003年百事公司所需的土豆原料有40%就是由自己種植提供的,低于外部收購成本。
另外,還應該看到,發達國家擁有更為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經驗,因此,“國際維綠行動”應成為發達國家支援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相互支援的平臺。這種平臺既可以是全球性的,由聯合國牽頭;也可以是地區性的,由地區經濟合作組織牽頭。當務之急是選擇熱帶雨林遭到嚴重破壞地區、沙化前線迅速推進的地區、大江大河源頭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不分國別、跨越國界地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行動。
正如“國際維和行動”(peacekeeping minion)那樣,“國際維綠行動”也可以采取“軍民合作”的方式,以各國軍人為骨干,發揮軍隊的組織動員優勢,帶領當地廣大的年輕人和志愿者開展大規模的科學合理的種樹治沙行動。這對于維護世界和平,體現人類團結一致拯救文明的“同舟共濟”精神,將具有重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