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及非國家行為體的核擴散已是世界上日益嚴重的安全威脅,核恐怖主義則是二者結合可能產生的最嚴重的后果。雖然核恐怖主義在目前更多的還是一種潛在威脅,但如果國際社會不能有效戰勝恐怖主義及非國家行為體的核擴散,后者的威脅將會隨之發展與加劇,最終成為國際社會最可怕的現實安全威脅。
9.11事件發生后,核安全問題(主要是指對核材料、核設施、核武器及核技術、核專家的安全保障。這一概念與核事故的防范和傳統的防擴散概念均有區別,重在應對非國家行為體的核擴散和核恐怖主義)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此后,在以往主要防核擴散條約的基礎上,以2004年聯合國安理會1540號決議和2005年聯合國大會《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為核心,國際社會開展了一系列努力,維護核安全的國際體制正在得到加強與完善。
對威脅的認知
核恐怖主義威脅的上升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9.11事件及此后諸多重大恐怖主義事件表明,恐怖主義組織的基本手段就是濫殺無辜,而獲取核武器則是其夢寐以求的目標。與此同時,在壘球化、信息化加速發展的形勢下,核技術的普及、核黑市的發展、核電的復興,加之“事實核國家”的出現,以及原有國際防核擴散體系缺乏應對非國家行為體核擴散的機制等,都使恐怖主義勢力獲取核材料、核武器的可能性不斷增長。在可預見的未來,盡管核恐怖活動發生的概率要比常規恐怖活動的概率小得多,但其危險性卻與日俱增。一旦核武器被恐怖組織利用,將給人類文明帶來巨大的災難。
根據我們的研究,核恐怖主義的威脅主要有四種:
一是偷竊和爆炸核武器。這是核恐怖活動的一種極端形式,數十萬人可能在爆炸的瞬間死亡,數百億財富頃刻消失,放射性對人員造成的危害將持續數十年。當然,發生這種事件的概率很小,因為從總體看,核國家對核武器的管理均十分嚴密,但由于這種核恐怖主義活動的后果特別嚴重,對其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值得指出的是,近年來,國際社會對某些事實上擁有核武器而國內政局混亂的國家的核安全關切明顯上升。
二是利用偷盜、走私、購買等手段獲取核材料,制造和爆炸核裝置。恐怖主義組織通過非法渠道獲取核材料后,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自行制造比較粗糙的核裝置并將其引爆。這些粗糙的核裝置比核彈的威力要小得多,但是,如果在城市等人口密集地區實施爆炸,仍會造成巨大的危害。
三是攻擊核電站及其他核設施,造成放射性泄漏。攻擊核電站的形式有多種,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各不相同。總的看,由于現代反應堆的安全設計比較完善,保險程度較高,加之核電站是各國防范的重點,恐怖組織要藉此造成直接重大安全危害并不容易,但即使是損害較小的攻擊,其對經濟、政治、特別是社會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決不能低估。此外,不少國家擁有研究用反應堆。這些反應堆的管理和保衛工作相對薄弱,有些離大城市較近,如果遭到恐怖襲擊,也會造成放射性危害。
四是散布非法渠道獲得的放射性材料,制造并爆炸放射性臟彈。用核材料制造放射性臟彈的原理及過程都比較簡單,如果獲取了放射源,將之與常規炸藥直接混合制造臟彈將更加容易。在人口稠密地區進行臟彈襲擊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混亂,人員健康可能因放射性照射而長期受損,商業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將受到嚴重干擾。
在當前及未來,世界各國將面臨怎樣程度的非國家行為體核擴散及核恐怖主義的威脅呢?
第一,世界上眾多國家都面臨著非國家行為體核擴散的威脅,核國家及擁有較多核材料及民用核設施的國家則首當其沖。其中,核安全管理、監督機制及法律體系不健全的國家和處于混亂狀況的國家,由于安保能力較弱,更易給非國家行為體的擴散行為以可乘之機。
第二,核恐怖主義是恐怖主義與核武器的結合。那些當前面臨著較大、較多恐怖主義威脅的國家,將來很可能也是面臨較大、較多核恐怖主義威脅的國家。這些國家不僅包括一些國內沖突、社會矛盾嚴重的發展中國家,也包括某些卷入地區沖突較多、較深的發達國家。美國布什政府曾明確將“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結合”作為美國的頭號安全威脅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恐怖主義對各國的威脅不會一成不變,它將會隨著各國內外安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第三,在核安全領域,雖然世界各國受到的直接威脅有較大不同,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即使是一國內發生的孤立的、較小規模的核恐怖襲擊事件,其消極影響也會迅速向外擴展。而如果讓核恐怖主義的威脅嚴重發展起來,特別是如果有一天恐怖主義勢力真的掌握了核武器,地區與世界的安全形勢將發生巨變,所有的國家都將受到嚴重威脅。
總之,恐怖主義及非國家行為體的核擴散已是世界上切實存在的嚴重安全威脅,核恐怖主義則是二者結合可能產生的最嚴重的后果。雖然核恐怖主義在目前更多的還是一種潛在威脅,但如果國際社會不能有效戰勝恐怖主義及非國家行為體的核擴散,后者的威脅將會隨之發展與加劇,最終成為國際社會最可怕的現實安全威脅。
中國的政策
中國對加強核安全、反對核恐怖主義的基本政策是堅定而明確的,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國際社會應加強對話,緊密合作,廣泛協商,形成高度共識,制定出可為各國普遍接受的措施,以有效應對這一日益增長的新威脅、新挑戰。
第二,各國應該嚴格遵守核安全領域的各項國際法律文書,并在堅持、鞏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等國際法文件的基礎上,對原有核不擴散機制加以改進、加強與完善。
第三,要充分發揮聯合國和其他相關國際組織的作用。聯合國的權威性是任何其他國際合作框架所無法比擬的。貫徹執行安理會1540號決議和聯大《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將是長期的任務,既需要各國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第四,在具體措施上,各國一方面要切實建立和完善相關立法,加強國內管理、監督和出口管制,強化執法措施,另一方面應對出口控制國際合作持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爭取早日建立起具有普遍性的、由多邊機構和多國政府構成的全球出口控制體系。
第五,從根本上講,只有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加強全球治理,處理好地區沖突與貧窮等基本問題,才能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對核恐怖主義釜底抽薪。
此外,我認為還應指出以下兩點:
一是對于近年來一些國家在加強核安全方面提出的種種倡議,在總體上,中國持積極的態度,愿意通過廣泛的國際協商,與各方達成共識,中國已經嘗試性地參加了一些倡議的合作。當然,中國對一些倡議也存在關切,認為它們尚未解決好與國際法銜接的問題。中國對美國極為看重的、要求對擴散活動進行必要的海、空攔截的《防擴散安全倡議》(PSI)的態度即反映了這一點。只有通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將相關倡議轉變為持久的國際機制,才能使之真正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二是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強調要用和平手段實現防擴散目標,我個人認為,這主要是針對國家行為體的核擴散,當面對核恐怖主義時,僅用和平手段顯然就不夠了。2001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提出必須根據《聯合國憲章》以一切手段打擊恐怖主義行為。一切手段中當然也包括武力手段。對此決議,中國政府是堅決支持的。
2010年,對于加強核安全來說,將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會議,一是聯合國安理會將于4月召開核安全峰會,二是180多個締約國將于5月召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八屆審議大會。中國政府及研究界對這兩個會議都高度重視,正在為其取得積極成果加緊做準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