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嚴重
2009年,臺灣經濟呈明顯的“內外均寒”格局。國際金融危機對臺灣經濟的影響持續發酵,繼2008年零增長(0.06%)之后,2009年更出現嚴重衰退,預計全年負增長2.53%,是6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衰退。依臺灣“主計處”統計,2009年第一、二季度島內經濟分別大幅衰退9.06%與6.85%,第三季度情況稍好,第四季度有望轉負為正。
與周邊地區經濟狀況相較,臺灣經濟不僅與大陸經濟增長8%形成鮮明反差,而且在亞洲“四小龍”中也是衰退幅度最大的。依IMF預測,2009年臺灣衰退-4.1%,大于香港的-3.6%、新加坡的-1.7%和韓國的-1%。
臺灣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外部需求大幅縮減,訂單減少。出口大幅下滑,內需嚴重不足,民間消費與投資雙雙呈現兩位數負增長。其中,民間投資是拉動臺灣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但近年民間投資一直不振,2009年更是大幅衰退。如據臺“主計處”統計,1~10月,電子資訊工業民間投資僅2500億元新臺幣,較上年同期衰退五成。
失業率大幅攀升
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臺灣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企業經營困難增大,裁員大量增加,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據臺當局統計,失業率從2008年上半年的不足4%上升為下半年的4%以上,2009年上半年超過5%,7月份突破6%,失業率連續18個月攀升。10月份失業率首次出現下降,為5.96%。盡管如此,全年失業率預計仍在6%左右,居亞洲“四小龍”之首(以10月為例,香港為5.2%,韓國為3.4%,新加坡第三季度為3.4%)。
受經濟不景氣與失業率上升等因素影響,臺灣勞工薪資持續下降。2009年1~9月,扣除物價因素,臺灣居民實際平均薪資年減少3%以上,為每月34265元新臺幣,相當于12年前的平均工資水平。
對外貿易大幅衰退
臺灣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與國際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外部需求嚴重萎縮,訂單減少,加上內部投資與消費嚴重不足,導致臺灣外貿出現大幅衰退。依臺灣“財政部”公布的數據,1~11月臺灣出口總額1836.4億美元,同比下降24.1%;進口總額1562.8億美元,同比下降31.7%。11月后外貿形勢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態勢。
首先是海峽兩岸貿易呈現從大衰遇到最先恢復及出現大幅上升的可喜局面。2008年底到2009年初,海峽兩岸貿易尤其是臺灣對大陸出口呈現歷史上少有的大幅衰退,衰退幅度平均達50%左右,不僅超過臺灣及大陸總體對外貿易或出口衰退幅度,而且超過臺對歐、美、日等主要貿易伙伴衰退幅度的一倍以上。第三季度開始,由于大陸擴大內需與總計達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計劃逐步見效,對臺產品需求大幅增加,加上大陸對臺產品的大量采購,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率先走出低谷,于9月份由負轉正,11月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大幅增長47.8%,成為臺灣外貿開始走出低谷與臺灣經濟好轉的重要標志,也再次證明大陸是臺灣經濟與外貿增長的重要支撐與拉動力。
其次,在外商對臺投資持續大幅衰退的情況下,大陸對臺直接投資開始起步。依臺灣“投審會”統計,2009年1~10月,臺當局批準外商對臺投資金額37億美元,同比衰退46%。2009年7月1日起,臺灣當局正式開放并受理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程序,但由于政策限制頗多,加之大陸企業對臺經濟環境與法律政策認識不足,對臺投資仍在起步階段。依臺灣統計,到2009年10月底,大陸企業赴臺投資項目計15件,其中以航空公司在臺設立分公司為主,批準投資金額581.6萬美元。
臺灣對境外投資持續下滑,尤其是對大陸投資衰退幅度巨大。依臺灣“投審會”統計,2009年1~10月,臺當局批準臺對外投資(不包括大陸)下降37.84%,對大陸投資173件,同比衰退60.23%;批準對大陸投資或增資金額42.4億美元,同比下降49.2%。
工業生產全面下滑
工業盡管在臺灣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下降,但仍是最重要的實體經濟,是影響臺灣經濟發展與增長的獎鍵產業。2009年上半年,臺灣工業生產同比衰退24.3%。其中制造業衰退24.9%,建筑業下降22.9%,礦業及土石開采業下降16.5%,電力等公用事業下降8.5%。從下半年開始,隨著外部需求的逐步回升,尤其是大陸對臺訂單的增加與對臺工業產品采購的持續擴大,臺灣制造業生產形勢開始有所好轉,9月份工業生產出現正增長,其中部分產業像液晶面板產業等出現生產旺盛情況,工業發展困難局面得到初步改善。
三大科學園區是臺灣高科技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是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晴雨表。2009年1~8月,竹科、中科、南科等三大科學園區營業收入9303億元新臺幣,較上年同期衰退31.3%,預計全年營業收入在15300億元至15900億元新臺幣之間,也呈現較大下降局面。但就發展趨勢看,三大科學園區月營業收入從下半年開始呈現穩步上漲態勢,預計第四季度轉為正增長。作為臺灣電子產業龍頭的五大企業(號稱“電子五哥”)營業收入大幅改善,1~11月,高居第一位的鴻海集團年營業收入達到12874億元新臺幣,年下降4.7%,其中11月年增長9.3%;第二位的廣達電腦集團營業收入達7005億元新臺幣,年下降4.4%,其中11月則大幅增長36.6%;居第五位的華碩集團營業收入衰退12.3%,其中11月增長58%;居第三與四位的仁寶集團與宏基集團的年營業收入則分別呈現43%與10.9%的高增長,其中11月份則分別增長161%與30%,顯示臺灣電子業發展反彈強烈,預示著工業生產明顯好轉。
金融市場喜憂參半
作為反映金融市場重要指標的臺灣股市,2009年基本上呈現穩步走高態勢。臺股在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曾出現持續大跌狀況,尤其是在年底前一度跌到4000點以下。2009年初,受外貿大幅衰退與春節淡季等因素影響,股價一直在5000點上下的低位徘徊,呈明顯低迷狀態。春節過后,在大陸擴大內需方案及對臺采購的“急單效應”刺激下,加上國際股市的普遍反彈,臺股自3月份開始出現明顯上漲態勢,股價逐步超過6000點。下半年開始,由于臺灣當局大陸經貿政策的持續開放與兩岸經濟合作不斷突破發展,為臺股市注入新的活力,在大陸概念股、兩岸金融合作股、兩岸航運股與陸資入島股等刺激下,臺股從8月中旬的6700多點持續上漲到第四季度的7600點左右。
相對臺股的回轉上升趨勢,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則呈現明顯的先貶后升的態勢,但總體波動并不大。3月初新臺幣兌美元匯率一度貶到1美元兌換35.2元新臺幣,此后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在美元疲軟與貶值的情況下在波動中呈現小幅升值趨勢,到年底新臺幣兌美元匯率接近32元新臺幣兌1美元的大關,總體穩定。
受全球經濟復蘇與大陸經濟維持較高增長影響,臺灣經濟年終出現回暖苗頭。臺灣“主計處”預計,2010年臺灣出口增長可達15.36%,進口增長達18.06%,將成為拉動島內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這種增長仍屬恢復性增長,后勁不足。高失業率很難在短期內有根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