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瑪依油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現的第一個百萬噸大油田,是迄今為止準噶爾盆地各油氣田中原油產量最高的油田。
它的發現、勘探和開發,在我國政治、科學上均具有重大意義。砥礪50年,一代代石油人奉獻與拼搏推動克拉瑪依油田不斷發展。回顧50年的歷史,有太多的人需要銘記,我們謹以幾個閃光的身影,勾勒出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的曲折與輝煌。
陸銘寶 首帶隊伍征戰黑油山
1955年,新疆石油公司成立。
1955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第六次全國石油勘探會議決定:由獨山子礦務局組織派遣一個井隊去黑油山地區打一口探井。
1955年6月14日,陸銘寶和其他35名“1219青年鉆井隊”隊員坐著敞篷車向黑油山進發了。雖然只相距150公里,但獨山子與黑油山的地貌相差還是很大的:臨近獨山子的百年老鎮烏蘇的農牧業基礎,讓北疆的這個金三角地區充滿了田園風光。而黑油山周圍則是一片荒涼。
作為征戰黑油山第一支鉆井隊的隊長,年輕的陸銘寶和隊員們一樣,沒有被眼前的戈壁荒灘嚇倒,他們的心中充滿著憧憬:如果能在準噶爾盆地找到一個大油田,這是新疆石油工人的光榮和驕傲!
“艱苦”,是后人對克拉瑪依油田前輩們工作狀態的評價。50多年前的這些小伙子的字典里并沒有這個詞,他們關心的只有一件事:早日發現大油田。經過三個月的奮斗,黑油山1號井在620米處勝利完鉆。為了親眼看到自己打成的第一口井出油,1219隊全體隊員要求繼續承擔試油任務。
1955年10月29日,一股黑色的原油正肆無忌憚地釋放著四億年的壓抑,噴薄而出!用10毫米油嘴試產,8個半小時噴出原油6.95噸!
盡管黑油山1號井的噴油并未立刻讓黑油山地區成為準噶爾盆地主力油田所在地,但后來的歷史告訴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大油田就此誕生!
這一刻,距離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聲音,僅僅隔了6年零28天!1955年11月26日,新華社報道了黑油山第一口探井出油的消息。
毛澤東在中南海捧著散發著油墨清香的《人民日報》向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李聚奎打電話:“聚奎啊,我向你表示祝賀啊!”老人家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后來,毛澤東將李四光贈送給他的那塊來自克拉瑪依油田的巖心擺放在他書房里那部高大的書櫥中,直到逝世。
康世恩 拍板準噶爾盆地石油勘探重點轉向西北緣地區
1955年12月下旬,李聚奎親臨現場,
傳達黨和國家關于加速發展石油工業的指示,要求新疆石油工業戰線加強對克拉瑪依的勘探。
1956年2月,北京召開全國石油勘探會議,會議要求加快黑油山的鉆井和試油,爭取上半年查明黑油山構造的工業價值。
就在這個月,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自己的“大名”——5月1日,黑油山油田正式更名為克拉瑪依油田。
2月26日,李聚奎和石油工業部部長助理康世恩在北京向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作了關于石油工業發展的專題匯報,報告了黑油山第一口探井的出油情況和勘探前景。
3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陳云召集康世恩、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和石油工業部副部長李人俊討論加速新疆石油勘探的問題,并指示要進一步壯大石油勘探力量,克服一切困難,在兩三年內查明一兩個廣大的產油區域。
石油工業部黨組迅速組織討論。4月7日,他們向陳云、李富春、薄一波遞交報告。報告總結了準噶爾盆地勘探的經驗和教訓,認為從獨山子到黑油山之間的廣大地區,是很有希望的石油聚集帶,而且儲油層變化不大,對油田開發十分有利,應集中力量,大力勘探。
1956年4月19日,康世恩率領工作組和蘇聯專家一行20人趕到了黑油山。
這是康世恩第一次踏上黑油山,此后的幾天里,康世恩一行考察了黑油山1號井、吐孜瑪扎溝、烏爾禾地區的瀝青脈和魔鬼城,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恰恰就在此時——1956年4月23日,位于南黑油山兩個局部構造之間的4號井又出油,這進一步證實了黑油山確有不受背斜控制的油藏存在。
這時,康世恩心中其實已經有了明確的思路——將準噶爾盆地的石油勘探主力方向轉到黑油山地區。
1956年5月2日,《克拉瑪依——烏爾禾鉆探工作的決定》出臺:新疆石油勘探的重點由南緣轉向西北緣;繼續擴大黑油山的勘探面積,在紅山嘴至烏爾禾以北共約39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部署10條東西向鉆井大剖面,地震、重力、電法、地質淺鉆、深井鉆探一起上,開展區域綜合勘探。
康世恩的這一決策被稱之為:“撒大網,撈大魚”。這一天,也是克拉瑪依油田進入全面勘探開發的起始日。
談起這段歷史,原新疆石油管理局老領導張毅動情地說:“沒有康老的‘撒大網撈大魚’,就不會有黑油山一帶的突破。可以說,‘撒大網撈大魚’是我國石油勘探史上第一次從整體解剖盆地二級構造帶的區域勘探入手,進行綜合勘探的偉大實踐,它改變了長期沿盆地四周找油苗、查構造即‘溜邊轉、找雞蛋,見到油苗就打鉆’的被動勘探局面。”
其實,直到今天,南緣地區從未離開過克拉瑪依石油人的視野,并且已經用部分事實證明了這里也是發現大油氣田的希望地帶。
駱崇祿 小翻譯等待表揚卻被秦峰副局長了一頓
1955年6月的一天,任新疆石油管理局蘇聯專家翻譯的駱崇祿,隨潘杰列耶夫到井隊檢查工作。
潘杰列耶夫擔心鉆井的安全問題,要求這個小伙子爬上20多米高的天車,檢查油輪加油情況。
駱崇祿二話沒說就上去了。
之后,他非但沒有因“不是專職鉆工而敢爬天車”的行為受到表揚,反而被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長秦峰一頓“狠”——沒有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克拉瑪依油田的創建之初,在后人的記載里,多是廣大石油工人奮不顧身、努力拼搏的場面。這總是給人一種“要油不要命”的感覺。其實不然,雖然那時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HSE體系,但“石油工人是油田的寶貴財富”的概念,卻根植在各級領導、特別是軍官出身的領導的心中。
當時,在克拉瑪依油田的石油工人大都是從部隊轉業來的,大部分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石油知識培訓。為了防止事故發生,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屬鉆井單位的領導就經常將隊里的技術員都派到各個隊里,給工人們上安全課。
“安全”這個理念,被克拉瑪依油田不斷發展和強化著——
最初的口號是“安全為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這口號里透射著一種很強的目的性:傷了人、損壞了設備,將耽誤生產任務的完成,就會耽誤拿下大油田的時間。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安全觀念在克拉瑪依油田被不斷強調。目前克拉瑪依油田喊出的“堅決不要帶血的石油和天然氣”,已經把“人”高高地放置在了生產工作的上方。
秦峰 把克拉瑪依油田從死亡線上拉回
1959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對余秋里強調:1960年國家急需原油1000萬噸。余秋里仔細算了筆賬發現,即使在1959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全國年產原油也不過400多萬噸,離國家的要求差遠了。
“國家缺油,國家要油”!使命感在催促克拉瑪依石油人——
由于對克拉瑪依油田復雜性的認識不足,1959年油田又不適當地片面追求高產量,1960年,油田開始出現了“兩降一升”(地層壓力下降、產量下降、油氣比升高)的被動局面,克拉瑪依油田連同百口泉油田、烏爾禾油田和紅山嘴油田的原油總產量一度掉至85.5萬噸。
正在這時,大慶油田被發現,松遼盆地上的石油大會戰開始了。1960年2月,根據石油部要求,從克拉瑪依油田抽調走了5600名精兵強將。秦峰即刻受命擔任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二任局長。
克拉瑪依油田是全國原油的主要供給地,他十分清楚,油田出現“兩降一升”,對困難中的共和國意味著什么——油藏將有可能被完全破壞,失去工業開為此,他在各種會議上大聲疾呼:“我們要對黨和國家負責,絕不能讓好端端的油田毀在我們的手里。” 為搞清楚“兩降一升”的原因,秦峰親自在油區蹲點一個多月,收集整理了大量地質資料,并多次召開地質技術干部座談會,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著手研究改變油田被動局面的對策與措施。
1960年8月,秦峰率領地質、采油、計劃等部門的人員前往北京匯報油田開發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
這是秦峰就任局長后第一次上北京,加上匯報的都是問題,他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并做好了挨批的準備。
會議由余秋里主持,副部長李人俊、康世思、周文龍及勘探司等司局領導參加。
出乎意料的是,領導不僅沒有批評秦峰,反而安慰他,讓他不要驚慌失措,要從長遠著想,重新認識油田,摸清油層的地下規律。這讓秦峰倍受鼓舞。會議剛結束,秦峰和秘書楊湘岳一起連夜整理領導講話。第二天早上8點,他們就前往北京電訊大樓召開電話會議,以最快的速度向新疆石油管理局傳達了石油部領導的指示。秦峰回到克拉瑪依后,又召開干部大會,讓干部職工不要有悲觀情緒,各級干部要認真學習,提高對油田的認識。
1960年9月,余秋里帶領工作組來油田蹲點調查一個月,發動技術干部和工人系統調查分析油田生產狀況,總結原因,確定了“以采油為中心,加強注水、修井、油井管理,逐步改變油田生產被動情況,使油田逐步走向合理開采”的工作方針。
工業生產必須要遵循客觀規律來辦事,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在科學規律的指引下,1965年克拉瑪依油田原油產量恢復到93萬噸(含百口泉油田、烏爾禾油田、紅山嘴油田),年底具備了年產100萬噸的生產能力,1966年達到114.7萬噸(含百口泉油田、烏爾禾油田、紅山嘴油田),實現了穩產100萬噸的調整目標。
至此,包括一區至八區的狹義上的克拉瑪依油田基本形成。
陳新發全面推進油田“二次開發”
2006年新疆油田公司總經理陳新發提出了新的“二次開發”理念,即除了系統管理、統籌部署、物理手段,他更注重化學手段:運用化學物質與油藏巖石礦物的產生反應,改善油層的油流通道以提高產量。“二次開發”,就是把相對容易動用的儲量開采完之后,進行更高難度級別儲量的開采。在克拉瑪依油田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二次開發”的概念,是在1996年6月18日。但那個“二次開發”,是純物理手段,依靠在一個區塊上多打井,多產生泄油面積而增加采收率,現在克拉瑪依油田“二次開發”能力早已超越物理層面。
2007年2月9日,新疆油田公司二屆三次職代會暨2007年工作會議召開,陳新發在工作報告中指出:“從2007年起全面部署和實施克拉瑪依二次開發工程,按照‘整體部署、試驗先行,立體調整、規模實施、利于三采’的原則,分精細描述、精細分注、精細調整三個層次,分期、分步實施老區調整,科學再造油田老區開發體系。”
這是克拉瑪依油田“三次采油工業性試驗研究”重點項目,也是中油股份公司重大開發試驗項目之一。
2009年1月15日,在新疆油田公司召開的三屆二次職代會暨2009年工作會議上,陳新發在工作報告中談到未來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時說:“……老區穩產基礎進一步夯實。克拉瑪依油田二次開發全面推進,累計建成產能56.48萬噸。強化注水注汽,完善注采關系,優化增產措施,增產原油138萬噸……截止到2009年3月,七中區克下組油藏復合驅工業化試驗區內有17口油井被復合驅油技術“推”出了原油。這種復合驅油技術,是“三次采油”技術的一種,屬于新疆油田公司提出的“二次開發”的大概念中的具體手段。
50年來,克拉瑪依油田9個油區一共鉆井12328口,有9617口井在開井生產,為祖國的石油工業貢獻了1.6億噸原油、185.7億立方米溶解天然氣。
世界范圍內,在過去50年中,有多少比克拉瑪依油田年齡更小的油田已經老去,淡出了能源貢獻者的舞臺。而克拉瑪依油田,這個以礫巖油藏為主、非均質構造、低滲透性的先天不足的老油田,卻在幾代克拉瑪依石油人的精心調理下,仍然一派青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