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興趣愛好欄里,除了‘交通規劃’,再也找不出可填的,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設計師!”這個受到同行尊崇的“城市交通設計師”,就是重慶市城市交通規劃研究所副所長、正高級工程師周濤。
在他的從業生涯中,眾多生花妙筆,奠定了他在城市交通規劃設計領域的地位。
奇思妙想,讓山城也能流行自行車
7月12日,重慶市規劃局會議室。
周濤和幾名同事準備演示兩江新區自行車交通系統項目規劃方案。
半小時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員和美國能源基金會代表,要來聽取匯報,并最終決定重慶能否成為全國六個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示范城市之一。
在重慶這座需要爬坡上坎的山城,不能騎自行車出行,幾乎成為所有人的共識。
“絕不能輕言放棄。”身為城市交通規劃研究的技術總監,周濤卯足勁接下這份重任。
5月中旬的重慶,已有了盛夏的酷熱。周濤把重慶地圖、主城區地圖和主城區衛星影像圖,分發到同事手里,他們兩人一組奔走在主城各區之間,展開調研。
大家最后商定,將這個項目定義為《市民中短距離出行及公交接駁自行車交通系統》,并將試點選擇在北部新區大竹林片區。
按照規劃,這個區域將在居民區、公交車站和軌道車站旁,設置自行車公共停車場,市民以定時免費租賃的方式,租用政府提供的自行車。由此,實現居住區與公共交通車站間“最后一公里”交通換乘的無縫對接。
這場分析演示會,得到包括國際專家在內的所有參會人員的陣陣掌聲。
而同事程坦知道,掌聲的背后飽含了周濤太多的心血。
6月初,所里將實施方案的重任,交給程坦。半個月后,自信滿滿的程坦把方案交給周濤把關。可第二天一大早,周濤就把程坦叫到項目現場。在現場,周濤拿出程坦的方案,與自行車路線一一比對。
“不對,這可行不通。”很快,他的眉頭就皺了起來,“你這幾條自行車行道,坡度已經超過了3%,人騎起來會感覺很費勁,甚至不愿騎。”盡管受了批評,但程坦不得不佩服周濤又快又準的洞察力。
“當天晚上回到所里已經10點多了,周所長在辦公室守著我,把那些坡度超標的線路,一一修改后才離開。”走出辦公室,陳坦看了看表,已是凌晨兩點多了。
在那段日子里,周濤帶著程坦在規劃研究所和現場往返奔波了20多次,有時一天就是兩三次。
無數次的熬更守夜,這份規劃終于打動了評委,國家住建部正式指定重慶作為“全國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示范城市”。
對于著名的山城來說,重慶能戴上這頂帽子,的確是極為不易。熟悉內情的人無不稱贊,這樣的設計,真是妙筆生花!
曲徑通幽,讓地下停車庫也能變身為路網
“建得這么漂亮的一個商圈,我們的車卻在環道上堵一個多小時了!”2008年“五一”節期間,一個北京朋友來重慶逛觀音橋商圈,在電話里向周濤抱怨說。
周濤的臉頓時燙了一陣又一陣。他當即告別妻子和女兒,開車趕過去,結果也被堵在環道上。
節后上班第一天,周濤就帶著幾名同事,再次來到觀音橋商圈調查交通狀況。
排除了諸多因素后,在環道的新世紀百貨車庫入口處,周濤發現了一個癥結——原來,在狹窄的通道上,購完物的想出來,未購物的想進去,最終形成了交叉擁堵。擁堵的車流很快延伸至主干道上,形成一段“腸梗阻”,主干道很快就被牢牢地堵塞住。
“嘉年華大廈的車庫有很多空位。”這時,同事在商圈另一邊有了新發現。周濤立即趕過去,拿出觀音橋商圈的規劃圖俯身查看。憑著豐富的經驗,他很快發現,原來商圈內的停車場,大多設在建筑物下面,而且各自獨立。
為了解決觀音橋商圈的擁堵難題,很多市民甚至專家,紛紛建議把環道擴寬,或者在附近擇地另修停車場。可十分熟悉城市規劃的周濤知道,這樣的方案根本行不通。
就在這時,商圈辦負責人也找到規劃研究所,希望得到一套緩堵方案。
2008年6月,經過數次現場勘察和多方論證,周濤提出一套最為節省的改善方案:打通商圈內各建筑物地下車庫之間的通道,讓一個個孤立的停車庫,變成一條條互聯互通的地下通道。同時,在商圈環道上減少車庫開口,并將出入口嚴格分開。
不愧是妙筆生花!“正是這一規劃方案,有力地提升了觀音橋商圈的交通承載力,商圈能夠成為西部首條4A景區商業街,周濤的‘點金之筆’功不可沒!”觀音橋商圈辦主任成應傲說。
超前思維,讓交通規劃引導區域發展
2009年9月,周濤在陪同幾名外地規劃專家考察輕軌二號線時,專家們對某些線路走向和站點設置提出了質疑。
專家走后幾個月,周濤帶上所里的副總工程師高志剛,前往香港考察地鐵線路。
2009年12月22日,在香港地鐵的沙田線上,周濤和高志剛,從火炭站起,到尖沙咀站止,一個站一個站地考察。
“香港地鐵規劃確實世界一流啊,它讓這個城市永遠那么活力通透!”第二天,周濤又和高志剛去了另外兩條線的旺角和青衣兩大車站。
忙了整整兩天,高志剛這才想起,臨行前答應給妻子買化妝品、幫朋友買手表的事,而自己也想去逛逛維多利亞港和星光大道。
可周濤一進房間,就將隨身攜帶的重慶交通地圖,攤在床上研究起來。高志剛只得放棄了晚上出去購物逛街的打算。
那天夜里,兩人一項一項地比較香港和重慶的異同,研究重慶如何借鑒香港規劃發展軌道交通的經驗。“重慶將來的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必須采用香港的TOD模式。”當兩人達成共識時,夜已經很深了。
“在北京國貿大廈地鐵站,20分鐘步行半徑內有15.7萬個工作崗位;在紐約市中心地鐵站,20分鐘步行半徑內擁有174萬個工作崗位。”這組由香港同行提供的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深深地觸動著周濤。
經過多方考察研究,周濤和同事們決定對軌道六號線五里店車站進行TOD綜合交通規劃設計。
2010年10月,一份全新的城市交通規劃方案出爐。這份方案,除了兼具各類交通工具的換乘功能外,最大的特點是將周邊商業、寫字樓、居民住宅、人行道與車站的進出口通道有效連接成一個系統,同時車站上方還將建高樓,發展“覆蓋物業”。照圖施工,不僅能建設一流的交通系統,而且可以科學引導產業和人口布局,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科學發展。
這一方案實施后,將是重慶第一個交通規劃引導發展的示范規劃工程。這份妙筆生花的方案一出爐,就受到市內外專家的一致肯定。對于這份經過扎實調查研究制定的方案,周濤特別自信。
而這樣的自信,卻是以周濤對家人無數次“失信”為代價的。他多次答應有空陪女兒去西安看兵馬俑,答應有空陪妻子逛逛街……但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有空”——11月2日,筆者再次見到周濤時,他的辦公桌上擺了一張工作表。在工作表里,這天上午,他就有四個項目專題研究會要參加,下午還有兩個重要會議要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