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斌
(貴州省從江縣交通局,貴州 從江 557400)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戰略部署,指出“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為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確定了目標。伴隨著新農村建設,到2006年,全國縣際和農村公路改建近12萬km。在新農村建設中,“通路、通水、通電”是三大基礎設施建設,其中,道路暢通是解決農民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
鄉村公路的目的和功能就是服務“三農”,新農村建設工程啟動后,對農村公路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已取得較好效果的試點地區,新農村建設基本模式表現為“三個集中”,即農戶集中居住、田土集中耕種、種田能手集中管理。這對千百年來傳統的“三農”管理與運行模式無疑是一種全面革新,新型模式勢必對農村基礎設施提出新的要求。其中,對公路的主要要求是:圍繞集中居民區,建設立足資源整合、產業培育和人口集聚的道路交通網絡,要求規劃突出表現生產區和居民區兩大中心服務,優化農村公路規劃方案;農村公路規劃要適應規劃區域內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要與當地農村產業布局、鄉鎮企業發展、小城鎮建設、資源開發、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特點相適應,與國、省道干線公路規劃相匹配;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公路設計標準及具體施工過程中均要充分考慮新農村建設的后期發展;另外,周圍人口密集、社會經濟相對發達的道路,有條件的要增大投入,采用水泥路面,以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減少使用期內的養護費用。
農村在我國屬于生活基層,自然環境、經濟條件、文化背景、思想觀念相對城市來講比較落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特點是起點低、標準低、質量差,對一個基建項目的使用要求僅滿足于基本功能的實現,缺乏戰略思想和長遠眼光。
農村公路建設的管理體制決定了公路建設資金籌措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于地方自籌資金的投入和農村居民“民工建勤”的投入,這兩項投入占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總量的80%以上。其次還有少量來自省級交通部門投入的補助資金和專項資金。“地方自籌資金”主要包含縣(市)交通部門征收的各種交通規費收入、地方政府財政資金投入及社會集資、捐助資金等。“民工建勤”制度的確立和執行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近年來農村費改稅后此制度似乎將難以為繼。
我國農村公路建設雖然發展較快,但普遍缺乏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使規劃思想在實際建設中無法得到應有體現。農村公路的主要功能是解決農民出行和生產便捷問題。但受自然條件制約,村民和田土很難集中分布,特別是丘陵山區的農戶一般都是散居在各個山彎僻處,土地大部分分布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上,也很少集結在某一區段內,公路的服務功能難以得到體現。
目前,農村公路建設中實行的是“民辦公助”、“民工建勤”的管理體制。受政府財政能力的影響,“公助”的力度非常有限,農民的負擔相對沉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村公路建設的標準和質量。由于存在“重建設輕管養”的思想,導致管養整體水平低、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養護經費偏低、突擊性養護代替經常性養護等現象,嚴重影響公路的正常使用和管養水平的提高。因此,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制對農村公路的建設和使用也造成了一定影響。
一是設計標準低。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組分復雜,絕大多數項目的資金來源是上級補助、地方自籌和社會捐助。由于上級補助和社會捐助資金有限,大部分資金還是由地方籌集,而地方酬資落實難、到位慢。因此,為了完成建設任務,往往只能降低設計標準、壓縮建設造價,從而導致設計意圖無法實現、使用功能難以發揮。二是工期不合理。大部分建設項目為當年計劃、當年設計施工、當年完工,還有一些項目是一邊設計、一邊施工、一邊使用,導致規定的施工工序難以全部到位,給工程質量留下較大隱患。三是建養脫節。建設時基本上能按基建程序實施,而建成后的養護,則既沒有計劃也沒有配套資金,有些道路甚至是晴通雨阻,嚴重影響公路使用壽命和質量。
由于建設資金有限,地方籌集的部分資金無法到位,目前,很多農村公路采用的是最低價中標法、分項工程承包法。由于項目小、單價低,正規的企業不愿承包,很多項目都是個體戶掛靠企業施工,市場行為不規范,施工質量難以監控,嚴重影響工程建設各項指標的實現。
結合通暢工程、通達工程籌集配套資金,繼續堅持“民辦公助、民工建勤”的政策,實行“地縣自籌、省級補助、多方集資、群眾投勞”的辦法,重點抓好彈石路面鋪筑和等外公路的改造。
規劃要具有長遠性。結合現實情況,著力規劃重點城鎮,加快構建科學合理、各具特色的鎮村體系框架。著眼整散治亂、節約土地資源和提高生活服務水平,優化村莊規劃布局,限制舊村發展和加強新村建設,逐步歸并自然村。在此基礎上,鄉村公路展開相應的規劃,調動廣大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建設富有鄉村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全面啟動,鄉村公路網絡的規劃和建設越來越彰顯其重要作用。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公路建設和養護管理正逐漸規范,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化,農村公路的管理必須進一步加強。
①必須嚴把市場準入關、施工監理關和竣工驗收關;
②建立與農村公路建設實際相適應的招投標制度及規范的公路建設市場;
③結合新農村建設要求和本地自然條件及農村交通發展特點,不斷優化設計,確定與之相適應的公路等級和路面結構;
④建立公路工程質量保障體系,確保工程質量;
⑤確定合理工期和合理價格,嚴格按照規范組織施工和驗收
⑥重視建設項目的后評價工作,不斷總結經驗,探討對策,努力促使公路規劃和建設進入一個良性滾動、順利發展的軌道;
⑦穩定對農村公路管養資金籌措渠道,建立長效養護機制;
⑧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制度,建立具有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特色的鄉村公路管理模式。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的鄉村公路發展迅速,新修改建的里程顯著增長,無論覆蓋率還是通暢性都有顯著提高。
[1]何曜金.淺談農村公路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2]李富.探索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的途徑[J].
[3]蘇先科《關于農村公路建設與管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