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文
(銅仁地區地質工程質量監督站,貴州 銅仁 554300)
自1984年國務院頒布123號文件開始,在我國實施政府對工程質量的監督制度,至今已走過了二十幾年的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歷程。通過對建設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保證了國家有關工程建設的法規、條件、規范、標準的貫徹實施,消除了質量隱患,促進了建設工程質量水平的提高,創出了一批批深受用戶及社會各界好評的工程。廣大質監人員二十幾年的工作和業績,獲得了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認可,贏得了“工程質量衛士”的稱號。
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人民居住條件,一些國有、民營、個體開發商、承建商紛紛涌入房地產市場,建筑業“僧多粥少”競爭激烈,建筑市場環境日趨復雜,使得從一些工程建設中暴露出來的質量問題,引起了在新形勢下對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思考。同時,一些縣級監督機構的設備相對滯后、人員素質不高、勤政廉政約束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勢必影響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的力度和深度,難以適應當前建設工程發展的需要,亟待改進和完善。
1.1 建立健全工程質量監督告知制度,提高監督執法的透明度,使工程質量監督真正成為“陽光監督”。從建設活動一開始,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應當制訂詳細的監督計劃,進行監督交底,使工程建設各方從開始就享有知情權,了解監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內容及手段,可以充分調動受監單位自查自糾、自我約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規范質量行為,避免和減少質量事故的發生。
1.2 建立健全集體監督機制,在日常工程質量監督和調查違法行為過程中,推行“一人為私、兩人為公”的執法理念,成立監督小組,一個專業配備兩名以上的監督人員,并規定要持證上崗。同時,規定不同級別的監督文書由監督人員、組長、站領導按權限范圍簽發,以保證執法監督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1.3 建立行為監督與實物監督并重的監督運行機制,實現從單一實物監督向工程建設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監督的延伸。質監的職能要求質量監督機構不但應當監督工程的實體質量,而且應當監督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這是二十多年來的監督管理工作的經驗總結。監督質量行為的本質是監督各方主體責任到位,使整個工程建設過程的操作施工管理處于質量標準的受控狀態,使完成的工程實體質量達到預定的質量目標。
1.4 建立巡查制度,改變以日常監督為主的監督方式,采取巡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的監督方式,保證檢查內容和部位能夠真實反映施工的質量狀況。建設工程質量監督費取消以后,實施巡查制度,可以改變過去有些質量監督機構只注重對辦理質量監督手續,收取了監督費用的項目進行監督,而不注重辦理質監手續、沒有收取監督費用的項目,導致自覺守法的項目反復檢查,而故意逃避監督的行為反而無人查處。
1.5 完善治理措施,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做好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有效落實監督職能,關鍵在于監督治理措施是否完善。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應樹立懲治與引導相結合的治理理念,規范運用相關的法律法規,針對存在的不同實際問題,區別對待。一方面,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工程質量事故及重大工程質量隱患,嚴肅對單位和個人的處罰;另一方面,以優惠政策鼓勵的方法,激勵企業積極參與工程質量的區域性評獎活動,爭創優質工程,并要不斷地提高對創優工程的監督和指導水平,從而積極帶動工程建設質量向更高層次發展。通過懲治與引導并舉的方法,一方面將一批水平低下、執業素質差的建設市場參與者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在引導激勵下,使工程質量的整體水平得到提高,從而進一步保證工程質量。
1.6 加強監督隊伍建設,建立監督機構的內部考核機制。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技術性和經濟性都很強的知識型管理工作,屬行政和技術的監督執法。要想依法監督,全面提高工程質量水平,必須要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風正、業務精、法規通的監督隊伍充當先鋒。但目前由于編制和管理方式等原因,造成了有些質量監督機構的人員素質不高、專業配備不合理,使得我們監督機構的權威性有所削弱。因此,各級監督機構要想發展,必須加強隊伍建設,把人才培養當成一項長期任務來抓,建立完善的用人、育人機制,貫徹實施建設部《關于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完善質量監督機構及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建立監督人員的持證上崗和定期培訓制度,上級質監機構要定期對下級質監機構和質監人員進行考核,不合格的機構要進行整改,有關人員要調離崗位或降級,打造一支技術精良的質量監督隊伍,使其具有較強的技術判斷能力和行政執法水平。
質量監督機構應當由原來保姆式的具體指導向重點監督轉變;由預約式、通知的檢查向抽查、核查、審查、巡查等客觀全面的高層次上的監督管理轉變;現場檢查方式由“看、敲、量”向采用先進科學儀器的檢測轉變;由以施工現場對施工單位的監督為主向全面、全過程監督管理轉變,以經濟和法律相結合為主要手段對建設工程質量所有參與者實施執法監督。
通過角色的轉變,質量監督機構從工程建設的主導地位上退出來,獨立、公正地對參建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和活動結果進行執法監督,制約和規范參建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促進建設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的有效落實和質量監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隨著科技進步和建筑業的不斷發展,提高建設工程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必須增加建設工程質量的科學技術含量,加快監督信息化進程。在質監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現代化的工程建設和管理一定要著眼于未來,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效能,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對子孫后代負責,所以不僅要有一支技術業務過硬的隊伍,還必須以新興的信息技術為支撐點,實現監督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和科學化,不斷地完善質量監督手段,創新和改進檢測儀器設備,提高監督管理技術裝備能力和監管效率,以適應建筑技術不斷發展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三高標準”。
總之,我國建筑業正面臨國際經濟一體化和加入WTO 建筑業國際化的機遇和挑戰,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應盡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監督管理體系,加強監督管理,樹立公正、廉潔、高效、服務的監督形象,全面提高監督管理水平,促使規范、高效的建筑市場的形成,為我國建筑業的發展做貢獻。
[1]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S].
[2]建設部.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導則[S].
[3]梁海.關于加強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的思考[J].山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