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天津濱海職業學院物流管理系,天津 300450)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逐步蔓延,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波及范圍很廣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的影響,物流上下游企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帶來了物流服務需求的下降,對物流行業的影響逐步加深。
濱海新區是中國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后重點開發開放的區域。是全國惟一聚集了港口、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大型工業基地的地區。近些年來,該地區物流業快速崛起,現代物流產業在該地區比重不斷增加。但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物流業發展受國際及國內環境的雙重制約,物流市場受到沖擊,物流需求降低,濱海新區的物流企業也同樣受到影響與沖擊。
我們從回收的調查問卷中發現:受到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和較大負面影響的企業比例達71%,這一調查結果說明濱海新區物流上下游企業受到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很大,物流業市場必然伴隨這一沖擊受到較大影響。
在物流上下游企業的業務經營方面,根據調查回收的問卷分析,企業的業務量86%以上都受到了影響。企業銷售額下降的35%,利潤下降的57%,市場份額降低的占21%,資金短缺的占21%。調查結果說明,企業業務量普遍因金融危機受到影響,在經營方面受影響最大的是利潤下降和銷售額的下降,從調查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90%以上的企業物流進行外包,企業的經營和業務量受危機的沖擊,導致了企業和社會對物流行業的投資熱情下降,這必然對物流的需求和與物流企業的合作產生較大影響。
從以上的調研結果可見濱海新區物流行業的市場和業務量明顯下滑,對物流企業造成很大的沖擊。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和危機的延續與惡化階段,由于金融危機使整個行業不景氣的原因,許多物流企業貸款很難。銀行放貸需要抵押,而許多物流企業的資產大多是車輛和倉庫等,銀行并不認可這些,因此物流企業貸款很難。在這種經濟不景氣,業務量銳減的背景下,很多物流企業出現企業發展資金不足、流動資金困難、利息成本增大等問題,對一些預付資金大、周轉量大、以外貿物流行業為主的企業面臨的壓力更大,企業急需資金的支持,資金鏈一旦斷裂,這些企業將會面臨破產的威脅。
面對困難,物流企業要穩住陣腳積極思變,自信心尤為重要,在面對困難時要積極思考應對措施,適時采取戰勝困難的辦法:
(1)物流企業要全面分析市場走向,結合自身發展優勢,調整經營思路。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的市場定位,形成符合市場需要的經營特色。金融危機爆發前,外貿在濱海地區經濟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國際物流業務在濱海新區物流業務總量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市場產品需求大幅縮減,國際物流需求明顯降低,嚴重阻礙了物流業的發展。物流企業應積極推行國際、國內市場雙向發展的企業營運策略,在爭取國際市場的同時,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尋找新的增長點開拓新興市場,通過調整企業服務重心,增強物流企業抵御金融危機沖擊的能力,為物流企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市場的保障。
(2)物流企業要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對現有客戶資源和服務模式的梳理,調整企業戰略和產品結構,集中自身優勢,投入重點業務。同時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拓展開發增值型和創新型業務,努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面對危機企業采取哪些策略調整物流業務的調查中,我們發現肯德基、麥當勞這些企業的回答為:開展“麥樂送”和“宅急送”等外賣業務。從問卷調查中看到:金融危機下,許多餐廳營業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收縮,麥當勞與肯德基均以“降價”、“薄利多銷”等方式搶占市場。在這個背景下“外賣”業務一方面可以作為補充輻射有需要的客戶,另一方面又不需占用原有普通餐廳的餐位資源而備受肯德基和麥當勞的關注,而“外賣”市場成為他們新的比拼場所。
據了解,肯德基在“宅急送”外送服務沿用了肯德基原有的工作系統,而麥當勞則選擇了把這塊業務外包,這對于物流企業來講無疑是機遇,可以思考以何種服務形式尋求與其合作。
(3)堅持以人為本,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重視企業的制度建設。面對金融危機的困難,物流企業不裁員、少裁員,盡力留住業務骨干和核心團隊。調整完善培訓、考核、激勵機制,提升物流服務意識和業務能力,積極開拓市場。物流企業要努力降低各項成本,謹慎投資,積極發展物流金融,降低物流運營風險。
金融危機對濱海新區物流業發展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物流需求的降低,另一方面集中于物流資金鏈斷裂。積極發展物流金融不僅能提升供應鏈各環節企業的運行效率及運作效益,更可為物流企業拓展融資渠道,在提升資本運轉效率的同時,增強企業資金穩定性,降低物流企業運營風險。
(4)深化合作。從對上下游企業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采取積極的應對態度的占94%,其中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的占56%,抓管理的占48%,靠薄利多銷手段的占26%;而消極的直接采取減產和裁員的企業僅占6%。
由此可見大多數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較強,更多是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在金融危機困難時期,事實上企業的困難要大于物流企業。物流企業要適當犧牲眼前利益,主動為自己的客戶排憂解難,穩住戰略客戶。要加強與制造企業、流通企業、金融企業和相關物流企業的合作,共同努力,共度難關。從問卷調查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積極開拓國內市場以應對危機的企業占56%,物流企業就可以將服務市場也轉移到國內,開辟適合國內需要的物流業務,這對于在危機中由于主要與出口企業合作的而導致業務量明顯下降的國際貨代、航運等物流企業帶來生機。
綜合以上我們的調研數據,可以看到,雖然國際金融危機對于濱海新區的物流業產生了很多不利影響,但物流企業采取了各種積極的應對措施和手段,而最終戰勝金融危機,決不能僅依靠物流企業自身的努力,作為管理者的政府也應積極完善調整和防控機制,以利于物流企業更好的應對金融危機。
從2009年上半年,隨著國家刺激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實施逐步取得成效,特別是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提升了物流業的整體信心。伴隨國民經濟的逐步回暖,物流運行出現了穩中趨升的積極變化。但我們看到,物流企業經營仍然困難,增長水平明顯慢于宏觀經濟增長,回升基礎還不夠牢固與平衡,后市發展還存在不確定因素,物流業振興任重道遠,政府應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物流業的發展。
首先,政府應積極發揮管理、引導職能,通過機制創新和政策扶持為物流業發展掃除制度及外部環境的障礙,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危機對濱海新區物流業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政府可以借助積極的財政、稅收及投融資政策,緩解物流企業經營負擔,擴大物流企業融資渠道,改善企業經營環境。
其次,對原有物流發展戰略進行重新調整,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專業人才及物流信息化等方面投入,引導物流業向專業化、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建立開放式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體系,使供應鏈效率得到提升,有效降低物流業與制造業的成本,僅有信息技術提供商、企業的努力是不夠的,它的真正建立需要政府搭臺企業參與。
再次,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組織實施示范工程,積極引導制造企業分離外包物流業務,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兩業”聯動,促進運行效率提高和發展方式轉變。
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正視困難,更要在困難面前積極思考應對措施,從變化的形勢中捕捉難得的發展機遇、在逆境中發現和利用有利因素。我們看到從2009年3月份以后,我國外貿形勢的好轉和進出口貿易的復蘇帶動國內的需求,從而拉動物流市場進一步回升。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的物流企業會隨著物流市場需求的回升,經營環境將有所改善,業務量得以好轉。 我們相信,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濱海新區物流業必然會迎來全面發展的局面。
[1]何黎明.金融危機對中國物流行業的影響及對策,在第12 屆中國物流技術與管理發展高級研討會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