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1998年7月17日下午,被告人趙某伙同張某某及蔣某某(均在逃)預謀綁架其同鄉林某某以勒索錢財。19日9時許,被告人趙桌駕駛轎車拉著張某某、蔣某某到大連市甘井子區革鎮堡采石場后,張某某、蔣某某以買木材為名將被害人林某某騙入車內,毆打被害人,并用膠帶將被害人手捆綁,將其眼、嘴封住后,趙某駕駛汽車先后兩次開車欲離開采石場,因出口處有一貨車阻擋而無法出去,便把車開回采石場里。被群眾發現,被告人趙某、張某某、蔣某某下車逃離現場,林某某被解救。
本案爭議焦點是行為構成綁架罪的既遂還是未遂。
[速解]《刑法》第239條的罪狀描述是“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在綁架罪中,勒索財物或者以人質作交換條件來達到其非法圖謀等,就是法定的目的,行為人必須具有此目的才構成綁架罪。法定目的犯并不以目的的實現作為認定既遂的標準。綁架罪是行為犯。即只要實施了行為就達到既遂的犯罪,不要求行為人必須達到目的或者造成結果。因此只要行為人出于勒索財物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目的,實施了綁架他人的行為,控制了人質就達到了綁架罪的既遂,并不要求行為人有勒索財物的行為甚至勒索到財物。行為人綁架成功后,即使由于看管不嚴,致使被害人逃脫,或者由于意志外的原因,沒有達到勒索財物的主觀目的,也應認定為既遂。
我國刑法將綁架罪歸類于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其立法本意就是,在該罪的復雜客體中,重點保護的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勒索行為實施與否不影響綁架罪的成立與既遂,只能作為量刑的情節。本案被告人伙同他人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將被害人誘騙上車后,對被害人毆打、并實施了捆綁行為,已完成了對被害人的身體和自由的實際控制和支配,對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構成了實質性侵害,具備了刑法所規定的綁架罪全部構成要件,構成了犯罪的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