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刊曾于2007年2(下)期刊登了《禁雷呼聲高 造雷掃雷出新招》一文,對地雷在戰爭中的作用、地雷發展的新趨勢、掃雷技術新發展以及世界各國在禁雷方面作出的成績等進行了介紹,本文則聚焦于世界上幾個最主要雷患區,以及禁雷運動興起而催生的三個禁雷公約,更把我國在禁雷方面采取的實際行動,約國際禁雷事業做出的貢獻作一呈現——
全球雷患之痛
地雷作為一種高效費比的防御性武器,是一把“雙刃劍”,既可殺敵,也會誤傷平民。而且,地雷特有的殺傷性和長效性并不隨戰爭的結束而終結,遺留的隱患會長期危害平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阻礙當地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據聯合國提供的資料表明,世界上現埋有地雷約8500萬~1.1億枚,分布在68個國家,每年造成約2.6萬人傷亡。
世界上埋設地雷最多的地區——非洲
在非洲,未被清除的地雷約為1800~3000萬枚。其中雷患比較嚴重的國家有蘇丹、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盧旺達、塞內加爾等。
在蘇丹,雷患主要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地區,多由反政府武裝布設,雷區設置雜亂,有些地區已形成幾乎無法通過的地雷障礙區,造成南部大片地區幾乎與世隔絕。在安哥拉,由于持續多年內戰,沖突雙方埋設了大量地雷,據聯合國駐安哥拉掃雷專家組估計,安哥拉埋有地雷800~1200萬枚。按其人口計算,人均1枚地雷,在一個雷患異常嚴重的小村莊,50名村民僅有40條腿。在莫桑比克,其10個省中約有未清除地雷100萬枚,全國交通干線受阻,影響難民返回家園。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的內外沖突也持續了數十年,遺留的50~100萬枚地雷影響埃、厄兩國的經濟重建和國內人口的自然遷徙。
由于存在嚴重雷患,當地農民無法開展土地耕種,也不敢到遍布地雷的河岸、水廠和灌溉系統取水。而對非洲地區來說,許多地方本來就多旱少雨,經濟發展落后,戰爭遺留的雷患更加劇了當地人民的饑荒,也使國際社會的援助難以到達飽受天災人禍的饑民手中。
世界上最大的雷患區——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存有2800~4800萬枚來清除地雷,主要分布在柬埔寨、阿富汗、越南、老撾、韓國、朝鮮、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國。其中柬埔寨歷經30年的戰亂,在柬泰邊境形成了21個雷區,在境內軍事戰略要塞形成了18個雷區,留下了990萬枚各種地雷(其中絕大部分是殺傷人員地雷),成為世界上未清除雷患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亞洲的另一個世界級雷患大國是阿富汗,自1979年蘇聯入侵到隨后的連綿內戰,直至今日的國際反恐戰爭,沖突各方在其境內埋設的地雷多達1000余萬枚,使得阿富汗人民飽受戰爭的創傷以及由此帶來的地雷與未爆彈藥的傷害。
在越南、老撾、韓朝邊境地區,也同樣存在大量未消除的地雷和其他未爆彈藥。在印度與巴基斯坦邊境,2001年以來因克什米爾歷史問題及南亞軍備競賽加劇,造成兩國軍事、外交關系空前緊張,不僅許多過去埋設的地雷沒有清除,雙方還重新部署了自1999年《渥太華禁雷公約》生效以來世界最大的地雷防御線,直接威脅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而且使國際社會多年來的禁雷努力嚴重受挫。
世界上雷患時間最長、布設最復雜的地區——歐洲和中亞地區
歐洲現有300~700萬枚地雷未被清除,分布在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塞浦路斯、摩爾多瓦、烏克蘭、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格魯吉亞、吉爾古斯坦、拉脫維亞、俄羅斯、前南斯拉夫、阿布哈茲、車臣、科索沃、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些未清除的地雷中,部分是在二戰期間遺留下來的,其中前南斯拉夫和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遺留的地雷數量最多,聯合國維和部隊估計,在前南斯拉夫大約有250萬枚地雷,具體分布在克羅地亞、波黑、塞爾維亞。波黑戰爭期間,沖突三方出于各自利益,在波黑境內分別埋設了大量地雷,而且基本上未做布雷記錄,雷區面積達6000多平方千米,約占波黑總面積的12%。在克羅地亞戰爭期間,克羅地亞和前南斯拉夫雙方在克境內埋設地雷達120多萬枚,戰后克羅地亞的21個省(市)中14個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雷患,雷區面積達6000多平方千米,占克羅地亞陸地面積的10.6%。前蘇聯地區,一些原加盟共和國都把地雷作為防御和內戰使用的重要武器,據報道,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有爭議的納卡地區雙方共埋設了5萬枚以上的地雷,而塔吉克斯坦和格魯吉亞的反政府武裝也埋設了數以萬計的地雷,估計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中的地雷總數可能在100萬枚左右,其中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境內還有二戰期間遺留下來的地雷。
雷患密度最大的地區——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的長年戰亂和動蕩,使遺留地雷達1700~2400萬枚,數量十分巨大,主要分布在伊拉克、黎巴嫩、埃及等8個國家。據非政府組織估計,僅伊拉克政府軍隊在打擊庫爾德人和什葉派武裝的沖突中,雙方布設的地雷就達300~500萬枚之多。
另外,除了以上提到的雷患分布,在拉丁美洲還有朱清除的地雷約為30~100萬枚,散布在尼加拉瓜、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等8個國家,這些地雷都是在本國內戰中埋設的。
國際禁雷運動的興起催生出三個禁雷國際公約
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1980年10月10日的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一致通過了《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及3個附加議定書,規定了保護平民、民用目標和在某些情況下保護軍事人員的新規則。該公約簡稱《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其所附加的第二號議定書,即《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水雷)、餌雷和其他裝置的議定書》,簡稱《地雷議定書》,其也是第一個限制地雷武器的國際公約,對地雷及與地雷相近武器的使用作了一定的限制。《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和《地雷議定書》于1983年12月2日開始生效,現有成員國57個。我國參加了擬制該公約的國際會議,并于1981年9月14日簽署、1982年3月8日批準了該公約。
1990年代,隨著冷戰的結束,地雷引起的人道主義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國家要求修訂《地雷議定書》,加強對地雷的限制。國際限雷、禁雷運動開始興起,各種民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開始積極推動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雷的運動。在國際禁雷運動的推動下,1993年第48屆聯合國代表大會決定修訂《地雷議定書》,并為此于1994年成立了政府專家組,開始研究公約修訂問題。經過數年談判,1996年5月3日,《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成員國在日內瓦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了對《地雷議定書》的修訂,形成了《修訂的地雷議定書》。該議定書將適用范圍擴大到非國際武裝沖突,并對地雷的使用、轉讓等作了進一步限制,成為限制地雷武器的第二個國際公約。到1997年10月,有71個國家同意加入新修訂的公約。《修訂的地雷議定書》于1998年12月3日正式生效。我國于1998年8月29日批準了該議定書,并于同年11月4日向聯合國秘書長交存了批準書。1999年5月4日,《修訂的地雷議定書》對我國正式生效。
與此同時,禁雷激進國家的政府已不滿足于公約對地雷的限制,要求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雷,1996年10月,74個國家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雷大會,加外長勞埃德·阿克斯沃西在會上提出于1997年底談判達成“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雷公約”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被稱為“渥太華進程”。“渥太華進程”的核心成員國包括加拿大、奧地利、比利時、挪威、愛爾蘭、荷蘭、德國、瑞士、菲律賓、墨西哥、南非等國。1997年,參與“渥太華進程”的100多個國家和非政府組織的代表連續召開了4次會議,即維也納會議(2月)、波恩會議(4月)、布魯塞爾會議(6月)和奧斯陸會議(9月)。1997年12月2日~4日,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全球禁雷戰略國際會議,開放簽署《關于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性地雷及銷毀此種地雷的公約》。152個國家、聯合國有關組織、國際紅十字會及國際禁雷運動協會等眾多非政府組織以正式代表身份出席了會議,美國、俄羅斯、中國和以色列等28個國家也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了這次會議,在全球造成了廣泛的政治影響。挪威、南非、蒙古等122個國家當即簽署了該公約,加拿大、愛爾蘭、毛里求斯當時就向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交了公約批準書。由于會議是在渥太華召開的,因此該公約又稱《渥太華禁雷公約》。這是有關禁雷的第三個國際公約。1999年3月1日,《渥太華禁雷公約》正式生效。截至2003年,締約國已達131個國家。
“渥太華進程”在短短一年時間里便實現了預期目標
1996年1月,加拿大全面暫停生產、使用和出口殺傷性地雷,并于10月承諾在簽署《渥太華禁雷公約》前銷毀其儲存的地雷。比利時于1996年3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禁止生產、使用、出口和儲存殺傷性地雷的法律。日本政府也作出了最終廢除地雷的承諾。1996年4月15日,澳大利亞宣布了一項禁止使用地雷的命令。次日,德國國防部也宣布,聯邦國防軍“無條件”放棄使用殺傷性地雷(不包括反坦克地雷),并將在日內瓦召開有關地雷問題的會議之前銷毀100萬枚此類地雷。英、法兩國原本對立即禁雷存有疑慮,但英新政府上臺后大幅調整了政策,法政府迫于國內的反雷壓力也不得不作出政策調整。兩國于1997年5月均決定全面加入“渥太華進程”。美國既想領導全球禁雷運動,又堅持有條件禁雷的政策,因而陷入兩難困境。164名眾議員在一封公開信中,要求克林頓政府簽署《渥太華禁雷公約》,而美國國防部堅決要求保留在朝鮮半島使用地雷的權利。盡管美政府宣布不簽署《渥太華禁雷公約》,但它已提出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雷的日程表,即2003年在朝鮮半島以外、2006年在所有地區停止使用殺傷性地雷。此外,美堅持在有61個成員國參加的日內瓦裁談會議上來談判禁雷問題。小布什政府上臺伊始,在宣布相繼退出《反導條約》、《京都議定書》后,2001年8月公開宣稱,美國承擔著獨特的安全責任,不贊同《渥太華禁雷公約》,認為現有的《修訂的地雷議定書》已經足夠了。俄羅斯出于防御和出口的需要,也不贊成立即全面實現禁雷。
我國沒有簽署《渥太華禁雷公約》。在這一問題上,我國主張平衡考慮人道主義關注和主權國家進行正當自衛的軍事需要,強調對于像中國這樣的陸地邊界線長、又缺乏先進的防御性武器的國家來說,地雷仍是一種有效的自衛武器。中國支持對殺傷性地雷實行適當、合理的限制,贊成在現有的《修定的地雷議定書》框架內逐步實現全面禁雷的最終目標。印度、巴基斯坦、古巴、希臘、土耳其、芬蘭、朝鮮、韓國和多數中東國家都沒有參加“渥太華進程”。由于《渥太華禁雷公約》過分強調或夸大了地雷引發的人道主義關注問題,沒有充分考慮有關國家的正當防御權利對地雷的合法需求,世界各地雷大國如美國、俄羅斯、中國、韓國、印度、巴基斯坦等皆持保留態度,沒有簽約。
國際限雷、禁雷機制
世界雷患的嚴重性和普遍性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凝聚智慧與共識,共同應對地雷引發的人道主義關注問題,自然成為當前國際社會多方力量的關注熱點。
在地雷問題上,因其與各國的安全利益密切相關,其軍事價值因國、因時、因地而不同,各國對此問題態度迥異,相差甚遠。有些國家認為地雷問題是純粹的人道主義問題,另一些國家認為是國家安全問題,還有些國家則認為,它既關系到人道主義又牽涉到國家安全。為此,部分國家主張全面禁雷,一些國家反對全面禁雷而主張對地雷的使用加以適當限制,而另一些國家則主張分階段最終實現全面禁雷。“全面禁雷”與“限制使用地雷”之爭一度達到白熱化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作為冷戰結束后的惟一超級大國,在地雷問題上,處處體現出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嚴重“單邊主義”色彩和霸權心態。一開始美國是禁雷運動的主倡國,認為全球禁止殺傷性地雷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和人道主義價值理念,積極鼓動、參與國際禁雷的“渥太華進程”活動,還向有關國家施加壓力。但隨著國際禁雷運動發展超過了其心理預期和控制后,則又堅決拋出了所謂美國“對全球承擔獨特的安全責任”,提出全面禁雷應以不降低美軍制止沖突的能力為標準,具體而言,要求參與“渥太華進程”的伙伴國允許美國在朝鮮半島擁有繼續使用、儲存殺傷性地雷的“例外”權利。由于此舉遭到不少國家的反對,美國最終以退出“渥太華進程”告終。
盡管圍繞地雷問題產生的矛盾紛繁復雜,國際社會多方力量此消彼長,但業已建立的限雷、禁雷國際法律文書即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所附的第2號議定書《修訂的地雷議定書》和《渥太華禁雷公約》及相關談判機制,標志著國際社會在走向最終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地雷問題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我國在禁雷方面的實際成效
我國雖未參加《渥太華禁雷公約》,但實際上已承擔了逐步禁止殺傷性地雷的國際義務。
全軍成立地雷履約機構,組織履約培訓,實踐履約承諾
我國是《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及其附加的《修訂的地雷議定書》的締約國,為認真履行《修訂的地雷議定書》規定的有關義務,經中央軍委批準,我軍地雷履約機構——常規武器(地雷)履約事務處于1998年4月成立。為提高全軍對地雷履約工作的認識,正確理解《修訂的地雷議定書》的內容及其規定,2000年4月,總參原兵種部在云南昆明組織舉辦了全軍地雷履約培訓班,外交部、總參、總裝、各軍區、海軍、空軍、二炮、武警部隊等單位有關業務部門專門派人參加了培訓。2001年,總參原兵種部組織各大軍區開展地雷履約宣傳教育活動。2002年5月,總參原兵種部在工程兵指揮學院組織舉辦了全軍院校兵種教員地雷履約培訓班。為了培養我軍官兵的地雷履約意識,推動我軍地雷履約工作深入開展,總參謀部軍訓和兵種部還舉辦了地雷履約知識競賽活動,強化了廣大官兵的地雷履約意識。
全軍近年來邊進行宣傳教育,邊以行動實踐地雷履約。我軍把掃除已部署的殺傷性地雷作為履約的重要內容,在云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邊境地區,組織和實施了兩次大規模掃雷行動,共掃除地雷和其他爆炸物220多萬枚,銷毀廢舊彈藥和爆炸物近700噸,完成掃雷面積300多平方千米,打通邊貿通道、口岸290多個,恢復棄耕地、棄荒牧場和山林6萬多公頃,基本清除了邊境地區的雷障,這一地區至今沒有發生一起遺留地雷引發的人員傷亡事故,聯合國觀察人員到掃雷地區視察后,給予了高度評價。
自加入《修訂的地雷議定書》公約以來,中國嚴格履行議定書的各項規定,根據議定書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軍用標準,對不符合議定書規定的老、舊地雷進行了全面普查,并分批分期改造或銷毀,截至2007年6月,我國共建立8個地雷爆破器材檢測、銷毀站,銷毀老舊庫存地雷50余萬枚。
對外進行國際掃雷援助
我國政府和軍隊除嚴肅、認真做好本國各項履約工作外,還盡力援助受殺傷性地雷危害的國家。1998年,我國批準了國際掃雷援助方案,于當年向聯合國協助掃雷自愿信托基金認捐10萬美元,專款用于波黑地區的掃雷行動。我國還向這一國際組織捐助了一批先進掃雷器材,用于為接受我國培訓以及掃雷捐款的國家消除雷患。
1999年10月和2000年5月,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在南京承辦了兩期國際掃雷培訓班,對來自波黑、柬埔寨、納米比亞、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亞、盧旺達等7個雷患嚴重國家的40名學員進行了掃雷技術、實施方法和組織作業程序等內容的培訓,收到了良好效果。聯合國掃雷行動處官員和有關國家駐華使館人員參加了培訓班的有關活動,并對培訓任務的圓滿完成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2年9~12月、2003年3~6月,我國政府分兩批派出掃雷專家組32人次赴厄立特里亞執行掃雷培訓任務和現場掃雷指導任務,為厄方培訓了掃雷骨干120人,指導厄掃雷骨干掃除雷場面積18.6萬平方米,清除各種地雷和未爆彈藥1030枚,我專家組工作得到厄方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2002~2003年,我國政府用于國際掃雷援助與合作的資金總額近500萬美元。
為更好地參與國際掃雷援助活動,加強與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我國于2003年加入了“地雷行動支援小組”。
2004年,我國與“國際禁雷運動”澳大利亞分會合作在中國昆明聯合舉辦了人道主義掃雷技術與合作國際研討會。
2005年9月6日,我軍掃雷專家組前往泰國,為泰方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理論教學和實地教學,成功培訓學員30人。在這次援助行動中兩國隊員共同掃除的雷區面積約有2萬平方米,掃除212枚7種類型的地雷,并處理了大量廢舊炮彈、炸彈和槍彈,兩國人員無一傷亡。這次行動,我國共援助泰國50套探雷器、50套防護服和20噸掃雷爆破筒。
2007年lO月下旬~12月中旬,由中國政府組織的第四期國際人道主義掃雷技術培訓班在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舉辦,來自非洲安哥拉、乍得、布隆迪、莫桑比克等5個國家的47名學員,在這里進行為期45天的掃雷技術培訓。
2008年,中國繼續向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掃雷援助,分別向秘魯、厄瓜多爾、埃塞俄比亞提供了掃雷行動資金,并向埃及捐贈了一批掃雷器材。同年4~5月,中國政府為蘇丹北、南雙方(蘇丹政府及南部反政府武裝)舉辦人道主義掃雷培訓班,并捐贈一批掃雷器材。
2009年2月8日,中國向埃及無償提供一批掃雷器材,包括70部探雷器、10部電起爆機及其零部件,這標志著中埃雙方在掃雷領域的合作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2009年9月15日~11月9日,中國政府為雷患國阿富汗和伊拉克在解放軍理工大學舉辦了人道主義掃雷培訓班,兩國共有38名學員參訓。經過近2個月的學習和訓練,兩國學員掌握了掃雷基礎理論知識,提高了掃雷作業技能和組織指揮能力。培訓結束后,中國政府還向兩國各援助了一批探雷、掃雷器材。
從1999年10月~2009年11月,中國政府先后在境內組織了6期、境外組織了3期國際人道主義掃雷培訓,為15個飽受雷患的國家培訓了360名掃雷技術人員。
20年來,中國先后參加了23項聯合國維和行動,多次派出維和工程兵大隊和工兵分隊到聯合國指定國家和地區執行維和任務,他們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不畏艱險,不負重托,出色地完成了指定任務。僅拆除地雷等爆炸物一項就達8700多枚,受到當地人民和聯合國維和機構的高度贊揚。
中國政府的掃雷援助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和雷患國政府及人民的熱烈歡迎,為國際人道主義掃雷合作事業做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
編輯 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