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赤通地區區域跨度較大,與周邊的東北三省和京津冀地區存在著天然而廣泛的經濟聯系,錫赤通要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必須謀求與周邊東北三省和京津冀廣泛的經濟合作,從而實現借力發展和借梯登高。
一、周邊省市經濟發展狀況及特點
(一)擁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
錫赤通周邊的東北三省和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人口集聚程度較高、經濟發展水平較為發達的區域。2008年京津冀及東北三省以占全國7.42%和8.19%的人口實現了占全國10.76%和9.19%的地區生產總值;同時該區域也是我國城鎮化水平較為發達的地區,2008年京津冀和黑吉遼城鎮化率分別達到84.9%、77.23%、41.9%和55.4%、53.21%、60.05%,除河北省外,城鎮化率高于全國(45%)平均水平。
(二)具有相對合理的產業結構
從京津冀地區看,北京形成了以金融保險、科教、社會服務、餐飲和運輸郵電等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2008年,北京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73.2%,較2000年提高了14.9個百分點;天津和河北的產業結構主要以工業為主導,2008年,兩省市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60.1%和54.2%,較2000年分別提高了10.1和3.9個百分點;從東北三省看,基本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但各省產業結構又呈現不同走勢。遼寧呈現二產上升、一產和三產下降的趨勢,2008年第二產業比重較2000年提高了5.6個百分點。吉林省呈現一產下降,二、三產業上升趨勢,2008年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較2000年提高了3.8個百分點;黑龍江省則與吉林相反,呈現第一產業穩中略升,二、三產業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2008年黑龍江省第一產業比重較2000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
(三)具有較高的開放水平
京津冀及東三省對外貿易水平較高。2008年,京津冀和東三省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880.4億元和2838.6億元,占全國的比重分別達到10.6%和9.4%;全年進出口總額分別為468.9億美元和270.5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9.9%和5.7%。
(四)具有領先的教育科技研發體系
京津冀和東北三省是我國重要的教育和科技創新中心,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008年,京津冀和東三省高等院校占全國的比重分別達到10.8%和10.5%;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重分別為7%和8.5%;各類大中型企業R&D項目比重分別為14.5%和8.4%;發明專利數比重分別為12.4%和3.5%。
(五)具有相對發達的基礎設施體系
京津冀和東北三省擁有相對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2008年,鐵路里程分別達到6784.3公里和13778.5公里,分別占全國鐵路總里程的8.5%和17.3%;鐵路路網密度均達到313.1和174公里/萬平方公里,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7和2.1倍。公路總里程分別為181903和339088公里,分別占全國的4.9%和9.1%;公路密度為8394.2和4283公里/萬平方公里,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1和1.1倍;萬噸級港口泊位數分別達到117個和109個。
二、周邊省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資源保障面臨枯竭“倒逼”
從未來發展看,土地、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將成為京津冀和東北三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從京津冀和東北三省土地情況看,人均國土面積分別為3 畝/人和10.5 畝/人,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水資源情況看,2008年,京津冀三省市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213.5億立方米,而當年實際利用量已達到252.4億立方米,水資源處于“入不敷出”的境地;從東三省看,全年水資源利用量已占水資源總量的51.3%。從黑色及有色礦產資源儲量看,北京和天津礦產資源比較貧乏,東北地區礦產資源雖比較豐富,但經過近20多年的大量開發,礦產資源產業的整體萎縮已經相當明顯,許多城市和地區出現了資源枯竭。
(二)能源供給受到巨大挑戰
從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的生產與消費情況看,京津冀和東北三省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從能源消費看,2007年,京津冀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供應合計外調2.21億噸、441.3萬噸、4.9億立方米和907.9億千瓦時,分別為區域總生產量的260%、16.7%、230.3%和40.6%,東北地區合計外調1.34億噸、2767.7萬噸、12億立方米和156.1億千瓦時,分別占地區總生產量的66.3%、46.8%、26.9%和6.6%。
從能源開發潛力看,京津冀地區能源資源儲量很少,東北地區經過近20多年的開發,能源資源整體萎縮相當明顯,遼寧全省7個礦區除鐵法區外都是萎縮礦區,黑龍江省大慶油田可采儲量只剩余30%,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4個年產量千萬噸級的特大型煤礦已面臨資源枯竭。吉林的煤炭已有營城、蛟河等12個資源枯竭、扭虧無望的煤炭企業實行了礦井關閉和企業破產。
(三)產業外溢要求日趨迫切
從京津冀地區看,北京將實施退二進三戰略,產業向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將逐步轉移低端制造業。天津則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方向,打造以現代制造業為重點的國際港灣、商貿中心和加工制造業基地,一些低端產業也將逐步轉移。東北三省正逐步向現代加工型產業轉變、高端產業發展,一些低端制造產業將逐步退出,配套合作產業需求明顯。如沈陽機床集團將數控機床高端產品作為主攻方向,普通機床要逐步淡出。吉林省“十二五”末汽車產能要達到400萬輛,將帶動汽車零部件配套產值超過5000億元。
三、錫赤通與周邊地區合作的主要領域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錫赤通地區周邊的京津冀和東北三省經濟較發達,市場需求大、產業體系先進、基礎設施完善、科技教育水平高,對區域經濟的帶動、輻射、服務、保障能力均較高,且與錫赤通存在著廣泛的互補性,錫赤通地區必須以創新化的思維,建立與周邊省區多領域的區域經濟合作。
(一)周邊地區資源和能源供需矛盾為錫赤通發展能源重化工產業讓渡了市場空間
針對京津冀和東北三省未來經濟發展受缺煤少電、原材料供給不足的情況,錫赤通可以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一方面積極探索以煤炭和礦產資源為媒介的跨區域經濟合作,加強優勢資源的聯合開發。另一方面,可以靈活利用各種資源配置政策,以資源引投資、聚產業,吸引周邊地區更多企業落戶錫赤通地區發展資源轉化項目。
(二)周邊地區產業外溢為錫赤通接納產業轉移創造了條件
基于京津冀和東三省一些基礎能源、原材料產業急需在其他地區建立接續基地和積極尋求配套合作產業的情況,錫赤通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結合自身產業結構特點,積極引進一批大項目、大企業,通過產業轉移的植入,促進區域特色產業的形成。
(三)周邊地區豐富的高級生產要素為錫赤通經濟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錫赤通資源優勢明顯,但由于人才、技術、資金等高級要素的短缺,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京津冀和東三省人才、技術、資金優勢突出,同時具有較高的對外開放程度。錫赤通應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加強合作,主動接受京津冀和東三省地區的人才、技術和資金等高級要素,提高區域研發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
(四)周邊發達的基礎設施體系為錫赤通地區產品的出區達海提供了通道
隨著錫赤通與周邊地區在能源、礦產資源等方面合作的日益深入,通道建設也必然提上重大日程。因此,要抓住與東北及京津冀地區進行能源、礦產資源等合作對接的機遇,推進錫赤通區域內部及與聯結周邊的公路、鐵路、電網、管道和航空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極大地改善錫赤通地區基礎設施條件,盡快打通經濟融合的瓶頸制約。
(課題組成員:趙云平、韓淑梅、馮玉龍)